跳至內容

討論:化學鍵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化學鍵屬於維基百科自然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化學專題 (獲評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化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化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不是一個事物

化學鍵Template:化學鍵的內容中都有把諸如氫鍵等分子間作用力納入,但化學鍵的性質屬於分子內部(或者離子間)的作用力,並非分子間作用力。個人建議將化學鍵條目和模板中關於分子間作用力的相關內容移除(或用小篇幅明確兩者區別),以免誤導。維基糾錯員留言2014年9月16日 (二) 01:31 (UTC)

  • 論點有二(正體中文)
  1. 請問氫鍵是否屬於化學鍵的一種?
  2. 10-1 化學鍵理論
  3. 師範大學參考教材 --114.45.43.209留言2014年9月16日 (二) 02:29 (UTC)
  • 感謝各位的關注條目改善,依據在下接觸的來源,氫鍵等分子間作用力不屬於化學鍵。而且,化學變化(化學鍵斷裂重組),就是指分子內部結構改變;分子間的作用力改變,如三相變化,屬於物理變化,不屬於化學變化。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分子間作用力」不屬於「化學鍵」。各位是否贊同?維基糾錯員留言2014年9月19日 (五) 01:11 (UTC)
(:)回應:這沒什麼好贊同的,這些嚴格的定義在教學課程中固然重要,但實在不能作為百科能參照的標準,或者說不能拿狹義的定義去限制、掩蓋廣義的概念。不妨舉個例子:乙酰丙酮在水溶液中,中間的兩個氫會釋放出一個(呈酸性),另一個會通過互變異構。這時的這個H,是一個O-H 鍵和一個O--H 氫鍵,還是兩個「混合鍵」?如何一刀切?
不僅如此,「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界限本來就是為了方便理論描述而人為設定的。半晶狀的聚乙烯,在拉伸試驗之後晶狀區全部被拉開,無法恢復到之前的樣子;這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馬氏體相變(孿晶現象)呢?-- SzMithrandir留言2014年9月19日 (五) 03:12 (UTC)
  • 強氫鍵與共價鍵十分相似。--114.81.255.37留言2014年9月19日 (五) 16:21 (UTC)
  • SzMithrandir閣下既然認為不可討論,那麼,請列來源,列明分子間作用力屬於化學鍵的來源。SzMithrandir君也知曉,高校教材(高質量可靠來源)中,分子間作用力不是化學鍵,化學鍵是分子內(或者離子之間)作用力。維基糾錯員留言2014年9月20日 (六) 03:04 (UTC)
  • @Jack and Rose: 你要非搞得這麼嚴格也可以。但我(-)反對因此刪節模板內容,而是應當將模板更名。——所以結果就是模板更名,追求了一下嚴密性,但可讀性美觀性也同時下降了一些。如果是我的話我就會置之不理(現在讀到大四,覺得這些定義都是浮雲);但我也只是說說,你要想編的話隨你,目前也算是你「主筆」。---SzMithrandir留言2014年9月21日 (日) 03:23 (UTC)
    • @SzMithrandir:閣下不要那麼激動,在下是希望討論。主筆無所謂的,維基編輯本身就是合作提高條目品質的過程。我其實很希望閣下按照自己更加優化的方案更新條目和模板。我離開大四已經很多年,等你也離開大四或者研三,你會懷念你目前所厭惡的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一個麻袋怎麼看也看不完的書。祝好!維基糾錯員留言2014年9月22日 (一) 01:09 (UTC)
  • @Jack and Rose: 不不,你別誤會,我沒激動。。我這一年特別忙,所以也不會有時間特別關注什麼,也就只能說說自己看法,提點建議。閣下可是中學老師麼?-- SzMithrandir留言2014年9月22日 (一) 01:55 (UTC)
「化學鍵」、「分子間作用力」的概念只在大學基礎課程的課本里有提到(高中課本應該算「閹割」版吧),像《中級無機化學》就壓根沒有這樣概念性的東西了。因此,對於一個海納百川的百科全書來說,這些其實並不重要;高水平的讀者們也不會在意這樣的細節。但是,正如高中課本一樣,吳國慶教授的《無機化學》裏並沒有把分子間作用力和化學鍵歸到一起,甚至還在氫鍵一節強調了「不能望文生義地把氫鍵理解為氫形成的化學鍵」。據白磷所知,高考中也時常會有這樣概念性的題目。綜上,既然維基百科面向的是各個年齡段的讀者,而相對水平高、經驗豐富的讀者並不會注意這樣的小事情,但對於高中生來說,應該讓他們看到的與自己之前學過的保持一致,否則雖然拓寬了眼界,但卻會在高考中失利,導致誤了前途,這樣編者們恐怕也有責任吧。所以我倒覺得按照高中/大學基礎課本來是個好主意。吐槽:外國課本不管什麼范德華力還是化學鍵都用chemical bonds,多清爽;中國課本卻拼命強調氫鍵不是化學鍵不是化學鍵不是化學鍵,強行讓學生關注一堆繁雜的概念,難怪中國人才少,思維僵化…… --碸中嘌呤的白磷萃取 打譜 2014年9月23日 (二) 11:00 (UTC)
@WhitePhosphorus: 你說的對,這是中考高考的基本概念。另外補充一下,外國(高中和大學)課本其實也有講到這個定義區別,離共金三種bond、偶范氫三種interatomic force,但分類上略有區別,而且對定義的考察沒有中國那麼嚴格。——所以中文維基這邊怎麼編都可以,看讀者需求和編者想法吧。--SzMithrandir留言2014年9月23日 (二) 14:30 (UTC)
@WhitePhosphorus:白磷閣下很犀利啊,「高水平讀者不會注意這樣的細節」,有諷刺「在下屬於孔乙己在乎『茴』字4個寫法」的感覺。好吧,是在下水平「低」了,你贏了。。。維基糾錯員留言2014年9月25日 (四) 08:04 (UTC)
@Jack and Rose:好吧我承認話說的有點那啥了,其實我當時想的是那些一直在做研究,偶爾來查下維基的學者們,而不是花時間編輯條目的我們…… --碸中嘌呤的白磷萃取 打譜 2014年9月25日 (四) 10:19 (UTC)
  • (!)意見:玩笑就開到這裏。說正經的吧。維基條目當依據方針編寫,維基條目內容必須依據可供查證的可靠來源。現在很明確有諸多可靠來源明確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不是一個概念,而在下也知國外參考資料對兩者沒有明確區分,「chemical bonds」是統稱,但現在若沒有明確可靠來源能直接為「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是一個概念」提供佐證的情況下,在下仍然傾向區分二者。當然,在下也希望能夠優化條目和模板,畢竟把分子間作用力從化學鍵的條目和模板里移除不是最好方法。維基糾錯員留言2014年9月25日 (四) 08:19 (UTC)
對,乾脆把模板改名叫「化學鍵與分子間作用力」(名稱可以再議)算了。 --碸中嘌呤的白磷萃取 打譜 2014年9月25日 (四) 10:19 (UTC)
(+)同意。但我感覺最好別移動模板,而是在橫幅上添加「和分子間作用力」,保持 {{化学键}} 好記,方便使用。--SzMithrandir留言2014年9月25日 (四) 11:5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