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侯古堆一號墓

座標32°9′59″N 115°40′49″E / 32.16639°N 115.68028°E / 32.16639; 115.6802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2°9′59″N 115°40′49″E / 32.16639°N 115.68028°E / 32.16639; 115.68028 侯古堆一號墓是位於河南省固始縣境內的一座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的大型古墓葬,於1978年至1979年期間發掘。墓主人為30歲左右女性,具體身份尚存爭議,但普遍認為其是貴族「句敔夫人季子」。墓內另有17人陪葬,同時出土了大量各式青銅器陶器玉器木器漆器,共150餘件,較有代表性的有編鐘各一套、九件、一件、兩件、一件、肩輿[1]三頂等。 [2]

發現經過

[編輯]

1978年3月,位於固始縣城東南,史河西岸的固始城關磚瓦廠在取土過程中發現一大型墓葬。河南省博物館和信陽地區文管會等組織對陪葬坑進行了發掘,至同年4月底發掘完畢。 [2] 在對主墓進行地球物理探測後 [3],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主墓發掘於同年8月開始。當年冬季發掘暫停,於1979年3月重新啟動,最終於同年5月結束。 [2][4]

墓葬形制

[編輯]

墓葬封土高7米,直徑達55米,即當地群眾所稱的「侯古堆」。墓口長12米,寬10.5米,有一條東西向斜坡墓道通往主墓。[2][4]

主墓為長方形,墓坑底東西長10.8米,南北寬9米,深達16米,總面積約170平方米。主墓內依中原形制放置大量積石、積沙,石料經史河走水路運來。[2][4]墓坑底部為單,墓主人為30歲左右女性,屍骨頭東足西。內槨外槨之間及外槨以外葬有17名殉人,其中5男12女。各殉人均有簡易小棺,多數有少量隨葬品。[5] [6]

陪葬坑位於主墓以南,深10.5米,東西長9.4米 、南北寬5.4米,呈長方形下有一大型木槨室,內有大量隨葬品[7]

出土文物

[編輯]

墓內出土了大量各式青銅器、陶器、玉器、木器和漆器,共計150餘件。

青銅器

[編輯]

青銅器以各式禮器為主,包括編鐘和編鎛各一套,九件、四件兩套,盉、舟、爐、盒、杓、各一件。[2]

陪葬坑出土編鐘(鈕鍾)9件,鎛鍾一套8件,均置於陪葬坑東側,保存完好。鍾架均為木製,出土時已腐朽斷裂。編鐘上均原有人名均被鏟掉,另刻上「鄱子成周」銘文,為番國器物。編鎛兩大六小,有7件刻有相同銘文。其頂部有左右對稱的鈕,表面飾以蟠螭花紋。附近置有三件鐘槌,呈T字形。 後經文化部民族音樂研究所(今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測音,兩組樂器均可正常演奏。[2][8] 編鐘現藏於河南博物院,為國家一級文物

鈕鍾一套9件
鎛鍾一套8件
錯紅銅龍紋銅方豆
龍紋三足帶蓋銅壺
蟠虺紋提梁銅盉
鑲紅銅龍紋銅浴缶
乳釘紋圓銅盒

玉器

[編輯]

於主棺墓內出土玉器約五十件,推測均為墓主人隨身佩戴用品,有玉、玉環、玉璜、龍形飾品、玉管、玉珠、玉人、料珠、鼻塞、帶鈎等物。 其中三顆蜻蜓眼式琉璃珠,直徑約1公分,珠體為綠色,上嵌藍白兩色花紋,與同時期埃及西亞等地出土的大量玻璃珠相似,是中國早期的玻璃工藝品。[9]

木器漆器

[編輯]
出土木豆的複製品

包括盤龍、鎮墓獸、、豆、漆雕、漆雕木、漆木鼓等。 木瑟一套六件,均為長方形,其正面向上隆起而底面平整,均由整塊桐木製成。[2]

肩輿及車馬飾

[編輯]

陪葬坑內出土兩大一小肩輿三頂,造型精緻,為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轎子,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肩輿包括底座、立柱、欄杆、頂蓋、輿杆、抬槓等部件,由竹條、方木和圓木製成。底座部分四根圓形底撐插入邊框內的榫眼內,上覆扁竹條和竹蓆。四周為圓形立柱,下半部圍有欄杆,上半部以扁竹條環繞四周,交叉處以竹絲打結固定。頂蓋為類似廡殿頂的四坡頂,脊頂為一根長圓木,用銅管構件和卯榫固定。輿杆兩根,表面刻有雲紋圖案。[2][6]

肩輿整體覆蓋黑漆,輿杆和抬槓兩端、輿身立柱及蓋頂中軸等處嵌有龍形或獸形銅飾。其中兩頂損毀較重,難以復原,另一頂經修復後陳列於信陽博物館[10]

經復原的一頂肩輿
銅質車轄、車軎
肩輿抬槓頭部的銅飾

墓主人身份

[編輯]
銅簠上的銘文

對於墓主人的身份,目前尚存在爭議。發掘組的考古發掘簡報根據出土的銅簠上銘文「有殷天乙唐(湯)孫宋公(欒)作其妹句敔夫人季子媵簠」,推測墓主系句敔夫人,為宋景公妹妹,有可能為吳王夫差的妻子。[2][8]王恩田則根據編鐘上的銘文「鄱子成周」,認爲墓主句敔夫人曾為吳王僚闔閭的夫人,後改嫁番國國君潘子成周。[11]劉彬徽根據出土器物的文化特徵,認為墓葬系楚系墓葬 [12],而李學勤、吳良寶等人則進一步指出此墓墓主人可能是戰國早期楚國封君的夫人。[13][14] [1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即轎子。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 文物 (北京). 1981, (1): 1–8 [2012-01-01]. ISSN 0511-47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3. ^ 河南省地質局物探隊. 河南省固始县侯固堆古墓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河南文博通訊 (鄭州). 1979, (4): 37–40 [201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4. ^ 4.0 4.1 4.2 固始縣侯固堆大墓發掘組領導小組辦公室. 固始侯固堆主墓发掘结束. 河南文博通訊 (鄭州). 1979, (3): 70 [2012-01-01]. [永久失效連結]
  5.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候古堆一号墓照片. 大河網. [2009-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6). 
  6. ^ 6.0 6.1 郭建邦. 试论固始侯古堆大墓陪葬坑出土的代步工具——肩舆. 中原文物 (鄭州). 1981, (1): 40–45 [2012-01-01]. ISSN 1003-1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3). 
  7. ^ 趙青雲. 固始侯古堆发掘一座大型陪葬坑. 河南文博通訊 (鄭州). 1978, (3): 23–25 [201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4). 
  8. ^ 8.0 8.1 河南省文物保護研究所.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 鄭州: 大象出版社. 2004. ISBN 7534735084. 
  9. ^ 学习资源.周.琉璃珠. 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6) (中文(繁體)). 
  10. ^ 国宝档案:中国早期的轿子 肩舆. 中央電視台.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3). 
  11. ^ 王恩田. 河南固始“勾吴夫人墓”——兼论番国地理位置及吴伐楚路线. 中原文物 (鄭州). 1985, (2): 59–62 [2012-01-01]. ISSN 1003-1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6). 
  12. ^ 劉彬徽. 近年楚系青銅器研究述評. 湖南省博物館館刊 (長沙: 湖南省博物館). 2006, (3): 47. 
  13. ^ 李學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 126. ISBN 9787501005284. 
  14. ^ 吳良寶. 湖北荆门左冢所出铜戈新考. 湖南省博物館館刊 (長沙: 湖南省博物館). 2006, (4): 240. 
  15. ^ 來國龍. 記憶的磨滅:春秋時期銅器上有意磨毀改刻的銘文 (pdf) (二十年來新見古代中國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芝加哥: 顧力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 2010 [2012-01-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1-17)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