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清真寺
什剎海清真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前海南沿,是一座伊斯蘭教清真寺。[1]
歷史
[編輯]陳宗蕃在《燕都叢考》中記載:「自地安門外循皇牆而西為西不壓(步糧)橋,……橋之北為十剎海,其東曰白米斜街,張文襄之洞故宅在焉。北曰馬家大院,南曰樂春坊。」馬家大院是指張之洞故宅北側、前海南沿東北方向後門橋旁的馬良胡同(舊稱馬家大院、馬良大院)。[2]
什剎海清真寺的舊址位於前海南沿5號。[3][2]《什剎海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山東恩縣馬良建小清真禮拜寺……」。[2]《北平忠恕堂馬氏宗譜》記載:忠恕堂馬氏明朝始祖仲良公的後代「十四世祖馬良公,乾隆十年由山東德州恩縣白家莊遷居北平地安門外」,興建什剎海清真寺。馬良的長子馬儀模任什剎海清真寺伊瑪目,中國伊斯蘭教有「子承父職」的制度,所以後代馬福隆、馬九思繼任什剎海清真寺教職。《什剎海志》記載:「道光十年(1830年)馬良之孫馬九為置黃姓房產一處,將禮拜寺擴大重建。」這裏的「馬良之孫馬九為」應當為「馬良之玄孫馬九思」。這裏的黃姓房產已難考證,但或許有可能是道光六年離開地安門外賜第回歸家鄉的黃鋮(字左田,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戶部尚書)的房產。[2]
什剎海清真寺是清朝乾隆年間由馬良創建。其後,馬良的長子馬儀模任什剎海清真寺伊瑪目,後繼教職者為馬良的後代馬福隆、馬九思。道光年間以後,馬九思的長子馬春榮遭賊人攀扯,為了避禍乃率五子三女遷居北京前門外萬寶齋古玩鋪經商(三子馬守齡曾一度落魄而暫居北京哈德門外四棵樹)。[2]
王靜齋在《中國近代回教文化史料》一文中記載:「當筆者入故都時,著名的老阿衡只有韋大爺(在德勝門大關)、回履祥(在後門什剎海)、「邋遢李」(在西城粉子胡同)「,並稱回履祥阿訇是「山東某縣趙家莊人。自求學而至傳學,五六十年之久,多在北平。幼年求學,從過王守謙老人家、臨清的黑五篩海,為山東派阿衡中學業充實、極講外場的一位好老。」該文還提到「於勉齋老阿衡:諱志誠,山東恩縣滿莊人。幼年求學,最初從其先君(諱長明),後從北釗李二爺。曾設鐸於北平祿米倉、什剎海、平東北務、大廠、陳辛莊、宣化、北平教子胡同、前門笤帚胡同、天津北寺、平南安育、河間等處。」「先是繼老阿衡之任,在故都什剎海(清真寺)講學,學員方面有王長庚(宿魁,山東恩縣人)諸人(王原是老阿衡的學生)。」王靜齋在《中國回教掌故》一文中記載:「在地安門外(什剎海)有劉七阿訇(殿卿)」,於勉齋「在故都後門(什剎海)繼父任開學」,於勉齋的「父親名長明二字,是王四爺的高足,曾在後門(什剎海)開學」,「回履祥、於長明於勉齋父子及劉殿卿」四位阿訇曾經在什剎海清真寺任職講學,前三位當在1916年前,後一位當在1930年代左右,海里凡(伊斯蘭教學生)包括王長庚等。[2]
1916年到1918年,王靜齋阿訇受聘於什剎海清真寺。王靜齋阿訇到任後,隨即募款重修該寺,併到上海募捐,這也是王靜齋第一次到上海。在任期間,王靜齋阿訇手抄《嘎追注》(《古蘭經》解義的一種)。[4]王靜齋在《五十年求學自述》中寫道:「民五,任北京地安門外什剎海寺教職。該寺該寺創自馬姓,年久失修。經余募集巨款,重建南講堂,並彩畫北講堂、大殿等等。……當此期間,曾赴上海為什剎海寺募款,得薛智明阿衡介紹,成績尚屬不惡。」[2]
北京市檔案館藏北平社會局檔案J2-2-397:社會團體·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中國回教協會北平分會各機關團體名單》記載:什剎海清真寺「現任教長:李秉真。」北平社會局檔案J2-2-398:社會團體·民國三十五年(1945年)《中國回教協會北平分會各清真寺教長等關於改選理監事的公函等》記載:什剎海清真寺「現任教長:馬鳳池,五十五歲,以媽目,阿訇:王炳堃。」並且用有「北京什剎海分會」圓印、「什剎海清真寺」方印、阿訇「李秉真」方印。[2]
王靜齋在《中國近代回教文化史料》中提到的在北京講學的「滄州李」叔侄十餘人中包括李希真、李明真、李守真、李朝真。所以由此可推斷李秉真應也是「滄州李」真字輩。[2]
唐宗正《北京市清真寺調查(之六)》「鼓樓清真寺」條:「一座禮拜寺的完成結束了三座廟宇!王炳昆(堃)教長的魄力建樹了今後光榮!」,還稱「本寺教長王炳昆(堃),本年(1939年)五十七歲,魯商河籍,為故名教長王友三之高足。人品流灑,乃一極開通之阿衡也。自受幛後,即遊學華北各地。因腦筋靈活,故只以一般江湖常情無不知其內中底蘊。民國九年時,至山西運城,曾發起將城內馬王廟改建禮拜寺,並得晉省教育廳長馬君圖氏之助力不小。至民十二後返抵北京。」該文刊登在《回教月刊》第2卷第2期(1939年7月),同一期還刊登有《鼓樓清真寺寫真專頁》照片11幅,據說其中有一幅是王炳堃照片。[2]
《北平忠恕堂馬氏宗譜》記載:馬良公六世孫有「桂公,字鳳池,北京長門守信公四子,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二生。」原配夫人錢氏(山東省臨慶州人),生一子(名志才)五女。侯寶林在《一戶侯說》中的「三姐和晁師傅」一節中,曾提及幫過他的馬鳳池之女「三姐」:「對着鼓樓市場東邊出入口路東那門兒,有一家姓馬的,那人叫馬鳳池,是個阿訇,我們管他叫馬大爺,馬大爺的女兒,我們管她叫三姐。」「我心裏說,三姐真是好人。」[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抗美援朝期間,為抗議美軍暴行,北京市四十九坊清真寺教長代表北京市七萬穆斯林簽名發表《堅決撲滅美國侵略者細菌戰的毒焰,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同胞一致起來制止美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刊登在1952年4月16日《人民日報》上,其中代表什剎海清真寺簽名者為王秉鈞阿訇。[2]
堅決撲滅美國侵略者細菌戰的毒焰,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同胞一致起來制止美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正文前五段從略)
我們北京市四十九坊的教長代表北京市七萬伊斯蘭教徒控訴美帝國主義在中朝兩國進行細菌戰的罪行,我們號召全中國和全世界的伊斯蘭教胞一致起來,有效地制止美國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什剎海清真寺的李秉真阿訇作為北京市穆斯林代表出席1956年12月11日舉行的中國伊斯蘭教第二次代表會議,受到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併合影。1958年大躍進,廠橋街道儀表廠佔用什剎海清真寺,諸位阿訇回家。什剎海清真寺最後一任教職是以媽目馬鳳池、阿訇李秉真、海里凡劉文亭、寺師父穆師傅。文革期間,李秉真阿訇身體漸不支,認主歸真。[2]
因年久失修,什剎海清真寺的原建築基本被毀。文革後,穆斯林群眾不斷向上級部門要求恢復什剎海清真寺。2000年代,佔用單位全部騰退,此處掛上北京市西城區伊斯蘭教協會什剎海清真寺籌備處的牌子,籌備重建什剎海清真寺。但此後重建工作長期停滯。[2]
歷任教長
[編輯]從乾隆十年(1745年)馬良創寺到1958年,什剎海清真寺一直由忠恕堂馬氏任伊瑪目,例如:馬良(首任)、馬儀模、馬福隆、馬九思(馬九為)、馬春瑞、馬守信、馬有桂(字鳳池)(末任)等等。曾任阿訇等教職的自光緒年間起有:回履祥、於長明、於勉齋、王靜齋、劉殿卿、李懷真、楊三阿訇、李秉真等等,曾任其他教職的有劉文亭、王秉鈞、王炳堃、王寶齡、王長庚等等以及「寺師傅」穆師傅等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