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摩崖造像
外觀
寶頂山摩崖造像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重慶市大足區 | ||||||||
座標 | 29°45′15.732″N 105°47′38.638″E / 29.75437000°N 105.79406611°E | ||||||||
分類 | 石窟寺 | ||||||||
時代 | 宋 | ||||||||
編號 | 1-46 | ||||||||
認定時間 | 1961年3月4日 | ||||||||
|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寶頂鎮,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1961年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編輯]寶頂山又名香山,原稱寶峰山。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歷時70餘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此處的摩崖造像,是以大佛灣(古名廣大寶樓閣)為中心,其餘的分佈在周圍的小佛灣(古名大寶樓閣)、倒塔坡、龍頭山、三元洞、大佛坡、仁功山(黃桷坡)、殊始山、無憂石(俗稱對面佛)、岩灣、龍潭、佛祖寺、佛祖岩、三塊碑(毗盧寺、斷佛岩)、高觀音、廣大山(含廣大寺,俗稱「小寶頂」)、松林坡、塔耳田等18處地方(此外尚有龍神村、塔耳山、三官堂、茨竹溝、新廟子、聖水溝、東嶽廟、菩薩堡等處[1]。)主要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1252年)。其中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其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造像近萬尊,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2]
石刻分佈
[編輯]大佛灣造像
[編輯]大佛灣呈馬蹄形,迴旋500餘米,在東、南、北三面,最高達20米的石壁上刻像,共32號,長卷巨幅,氣勢宏大,保存完好率居全國各處摩崖造像之冠。大佛灣形狀與印度阿旃陀石窟相似,但規模不及,且阿旃陀並非有計劃的統一造像。此處經文、偈頌特多。[3]
- 第1號鎮壇虎,摩崖。虎頭高1.1米,身長4米,尾長0.67米。
- 第2號護法神像,摩崖。上部刻九護法神立像,下部刻牛頭、豬頭、狗頭等。全像寬12.6米。
- 第3號六道輪迴圖,摩崖。刻大轉輪王立像,像高6.6米,寬4.8米。輪中刻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道,宣揚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佛教思想,規模之大居全國同類造像之冠。
- 第4號廣大寶樓閣,又稱三仙人圖,摩崖。頂高7.8米,像寬3.7米。
- 第5號華嚴三聖,摩崖。頂高8.2米,全像寬14.5米,中為毗盧遮那佛,左為普賢菩薩,右為文殊菩薩,後壁均勻分佈81個小圓窟,窟內均有1個小坐佛。三聖頭擎頂岩,身軀前傾,有一種頂天立地之感,對於力學、透視學都有相當水平的應用,為大足石刻最大的立像。
- 第6號五層樓閣式「舍利寶塔」,摩崖。高8米,寬2.7米。
- 第7號妙智寶塔,摩崖。高8.2米,寬2.7米。
- 第8號千手觀音龕,大橢圓形,龕高7.2米,像寬12.5米,占壁面積88平方米。觀音上方及左右兩側循岩刻千手千眼,如孔雀開屏,千手或作手印,或執法器,集密教手印之大全,展宋代器物於一壁。或屈或伸,或合或離,變化萬千,無一雷同,鬼斧神工,金碧輝煌。據載有手1007隻,是世界獨一無二實有千手的摩崖造像,譽為「天下奇觀」。
經過八百載歲月洗禮,垂暮之年的千手觀音造像曾出現砂岩風化、手指斷裂、金箔脫落等34種病害,被列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實施搶救性保護。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清華大學、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單位選派人員組成修復團隊,來自國內十多個省市的文物修復師,從2008年前期勘察時的「把脈會診」,到2011年正式啟動修復「實施手術」,像「醫生」一樣搶救「病入膏肓」的千手觀音。截止2015年完工,共完成830隻手、227件法器的修復,使用加固材料1.5噸,金箔粘接材料大漆1噸,使用金箔100多萬張。[4] - 第9號化城與舍利寶塔圖,兩圖相連,摩崖。高8.2米,像寬3米。
- 第10號人天畢會圖,龕高6.2米,像寬16.7米。
- 第11號釋迦涅槃圖,俗稱臥佛,龕形,位於大佛灣「ㄩ」形正中底部,佔據整個東岩。頂高7米,寬31.6米。中刻釋迦佛半身右側臥像,長31米,在全川10米以上唐宋四大臥佛中居首。佛前18弟子,只現半身,如出地中。佛胸部放出兩道毫光上升檐頂,現天女9身。臥佛膝以下沒入南岩中,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功。
- 第12號九龍浴太子圖,摩崖(有條石補砌)。頂高6.4米,像寬4.5米。圖左附1號釋迦牟尼出世圖,龕形,頂高2.3米,像寬2.1米。
- 第13號孔雀明王經變像,龕形。高寬深為5.90×5.60×2.60米。中刻孔雀明王坐於蓮台上,左刻一比丘站立,右刻阿修羅與帝釋天之戰等內容。
- 第14號毗盧道場,窟。6.6×11.6×4.2米,窟內四壁及窟外壁均有精美造像。
- 第15號父母恩重經變相,龕形。高6.9米,寬14.5米,分三重:上重橫列七佛半身像;中重中刻「投佛祈求嗣息」,兩側分刻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苦恩、推干就濕恩、哺育不盡恩、洗濯不盡恩、偽造惡業恩、遠行憶念恩、究竟憐憫恩十圖;下重刻「阿鼻地獄」。此龕儒學色彩與生活氣息特濃,是佛教造像儒教化、中國化、生活化的典型。
- 第16號雲雷音圖,摩崖。高7米,全像寬6.3米,表現不孝父母天地不容之義。
- 第17號大方便佛報報恩經變相,龕形高7.1米,全像寬14.7米。
- 第18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形。高8.1米,全像寬20.2米。
- 第19號六耗圖,摩崖。頂高8.1米,上端寬3.3米,下端寬1.84米。
- 第20號地獄變相,摩崖。頂高13.8米,寬19.4米。
- 第21號柳本尊行化圖,摩崖。頂高14.6米,寬24.8米
- 第22號十大明王像,摩崖。寬24.8米。
- 第23號,系三清像(左,1.85×3.11×0.33米)、趙公明夫婦坐像(右,1.85×1.89×0.47米)兩像合編,清宣統時造。
- 第24號道祖、山君龕,1.67×2.59×0.39米,清宣統時造。
- 第25號地母龕,1.45×2.00×0.41米,民國4年造。
- 第26號魯班倉,空洞。
- 第27號正覺像,俗稱半身佛,龕,3.88×3.6×0.84米。
- 第28號石獅露天圓雕,獅頭高2.02米,身寬2.30米,
- 第29號圓覺道場,洞窟,6.02×9.55×12.13米。譽為「宋代造像頂峰之作」。
- 第30號牧牛圖,摩崖,圖高4.55米,長27米。
- 第31號粟呫婆子圖,摩崖,高3.1米,寬2.8米。
- 第32號打漁郎佛龕,摩崖。
小佛灣造像
[編輯]聖壽寺
[編輯]萬歲樓
[編輯]文物保護
[編輯]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5]。1961年3月4日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6]。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7]。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頭山、松林坡等以及石門山摩崖造像)[8]。
-
寶頂山千手觀音
參考文獻
[編輯]- ^ 宋朗秋. 关于大足石刻分区与分期的我见.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委員會學習及文史委員會 (編). 重庆文史资料·第六辑.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2: 268. ISBN 7-5366-6062-6.
- ^ 盧秀文編著; 敦煌研究院編. 中国石窟图文志 中 石窟志编. 蘭州: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2: 402. ISBN 7-80587-566-9.
- ^ 李傳授總編輯; 大足縣縣誌編修委員會編纂. 大足县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6: 814–817. ISBN 7-80122-160-5.
- ^ 重庆800岁千手观音修复前后影像对比令人震撼. 人民網. [2015-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7).
- ^ 四川省人民委員會. 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注意保护文物的通知. 維基文庫. 1956-08-16.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196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 ^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重新公布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川府发〔1980〕154号). 維基文庫. 1980-07-07.
- ^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渝府发〔2000〕83号). 維基文庫. 200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