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拔牙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拔除下顎左側第一顆臼齒的過程,攝於田納西大學孟斐斯)健康科學中心的牙醫學院。

拔牙術,在牙醫學中指從口腔中去除牙齒手術

原因

[編輯]
  • 齲齒發展到晚期,所剩健康牙組織不夠其他修復手段的牙齒。
  • 萌發不良,或者有其他問題的智齒
  • 外傷折斷而且無法修復的牙齒。
  • 牙周疾病導致不能被修復保存(例如極度鬆動)的牙齒。
  • 牙齒矯正的過程中,用拔來整治部分牙齒過於擁擠的情況。
  • 逾期不脫落,影響恆牙萌生的乳牙
  • 被懷疑導致其他嚴重疾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灶牙齒。
  • 美容,更換更加整齊潔白的牙齒。

禁忌症或需要慎重的情況

[編輯]
  1. 血液病,特別是凝血障礙如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 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或嚴重慢性病如糖尿病、腎病等。
  3. 急性傳染病
  4. 口腔急性炎症、口腔癌症患者。
  5. 妊娠期婦女。
  6. 體弱或暫時飢餓、疲勞等情況。

過程

[編輯]

術前處理

[編輯]

術前給予口腔局部麻醉。一般使用牙槽部浸潤麻醉,或對有關的神經干做阻滯麻醉。拔除前需要先分離牙齦組織,以免發生手術中撕裂。必要的時候牙鑽將牙周間隙擴大,以便利器械使用。

拔除過程

[編輯]

鉗拔法是在殘存足夠的牙冠部位情況下施行:用牙科鉗通過牙冠進行搖動、旋扭,破壞牙根與牙床的結合,然後將牙牽引拔除。注意最後牽引的過程中防止用力過大,打傷相對的牙齒。

對於位置困難的牙齒,可以用撬、挺推、楔等方法拔除。還可以將要拔除的牙齒劈成若干部分,分別拔除。

對於主要藏於牙齦面下的萌發不良牙齒或殘存牙根,則要分開牙齦並手術切開骨粘膜,暴露後再用器械拔除。

術後處理

[編輯]

拔除牙齒後,刮除牙槽內的肉芽組織,並且搔刮創面,使血充滿牙槽窩。這樣形成的血塊有利於傷口恢復,並防止干槽症(見下)。創口大的情況下需要修復牙齦。如傷口較大,可能需要縫合傷口,以加快傷口癒合的時間[1]。用消毒紗布或棉條覆蓋傷口,讓病人牙咬止血,在出血停止後吐掉。囑咐病人漱口、刷牙等不要碰掉血塊。用溫鹽水漱口有助於恢復。 拔牙術後有傷口疼痛及紅腫情形,請予患側臉頰冰敷,暫時避免熱敷,恐加速傷口感染惡化情形。

術後症狀

[編輯]
  • 干槽症Alveolar osteitis)是牙槽里的血塊被碰掉之後,牙槽骨直接暴露於口腔環境,痊癒過程受到影響的結果。一般在術後2-4天出現。患處發生疼痛,口臭、腫脹等現象。干槽症出現於5-10%的拔牙,特別是下部臼齒的拔除。因為吸煙者更容易出現干槽症,建議術後戒煙2天。干槽症的治療包括徹底清創,敷治療軟膏,填以抗菌劑或丁香油(止牙痛)等。
  • 感染:對於有感染危險的病人可以在術前或術後給予抗生素治療。
  • 長期出血,需要對症治療。但術後暫時的出血則不是壞事。
  • 腫脹:隨組織受損情況不同,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腫脹。
  • 拔除上顎牙齒的時候,可能傷及鼻竇、甚至造成鼻竇穿洞。
  • 拔除上顎第三臼齒,可能傷及三叉神經
  • 拔出下顎第三臼齒,可能傷及下牙槽神經英語inferior alveolar nerve

參考文獻

[編輯]
  1. ^ 7日剝10隻牙致流血不止 揭牙醫一個疏忽令女生送命. 晴報. 2019-10-30 [202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外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