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傷寒
斑疹傷寒 Typhus | |
---|---|
流行性斑疹傷寒造成的紅斑 | |
類型 | 原發性細菌性傳染病[*]、疾病 |
病因 | 立克次體科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傳染病科 |
ICD-11 | 1C30 |
ICD-10 | A75.1 |
ICD-9-CM | 080-083 |
DiseasesDB | 32208 |
MedlinePlus | 001363 |
eMedicine | 231374 |
Orphanet | 102023 |
斑疹傷寒(英語:Typhus),是由立克次體引起的傳染病[1],可分為:流行性斑疹傷寒、叢林斑疹傷寒(恙蟲病)與地方性斑疹傷寒(鼠型斑疹傷寒)[2][3]。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和皮疹。[4]症狀通常在接觸病原體後一至兩週出現[5]
傷寒由細菌感染引起。流行性斑疹傷寒是體虱傳播的立克次體引起的,叢林型斑疹傷寒是恙滿幼蟲傳播的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鼠性斑疹傷寒是鼠蚤傳播的地方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引起的。[4]
斑疹傷寒沒有疫苗。預防方法是避免接觸傳播疾病的生物。[6][7][8]治療方法是使用四環素抗生素。[5]流行性斑疹傷寒常於衛生環境差和擁擠的地方爆發[9],但現在已經少見了。[6]叢林型斑疹傷寒可見於東南亞、日本和澳洲北部。[8]鼠性斑疹傷寒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7]
斑疹傷寒的記載至少可以追溯到1528年,源於希臘語typhus (τύφος) ,意指迷茫,用於形容患者受感染後的精神狀態。[10] 斑疹傷寒與傷寒是不同細菌引起的不同病症。[11]
病理學
[編輯]流行性斑疹傷寒
[編輯]流行性斑疹傷寒,又稱人蝨型斑疹傷寒是由普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於「人—蝨—人」傳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體虱是傳播媒介,常流行於冬季或寒帶地區。普氏立克次體在體虱胃腸道上皮細胞中生長繁殖,經體蝨糞便排出體外,人是經由揉擠蝨糞或壓擠蝨子入叮咬處或表皮傷口而感染,有頭痛、畏寒、虛脫、發燒和全身疼痛的現象,第五至六天會出現斑點,有顯著毒血症,約發燒二週後症狀迅速消失而恢復,死亡率約10%~40%。此病可能復發,但復發症狀較溫和。近年來,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傳染已大為減少,主見於非洲
布里爾-津瑟病,又稱復發性斑疹傷寒,是延遲發病的流行性斑疹傷寒[12]。
地方性斑疹傷寒
[編輯]地方性斑疹傷寒,又稱鼠型(或蚤型)斑疹傷寒,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Mooseri),又稱斑疹傷寒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typhi)透過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印鼠客蚤是傳播媒介,人是受害者。屬於「鼠蚤」傳播循環,其臨床特徵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有頭痛、惡寒的情況,但病情輕、病程短,潛伏期為6~14日,死亡率極低。氯黴素及四環素為其特效藥物,病癒後的復發性低。地方型斑疹傷寒發病地區散佈於全球,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流行
[編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斑疹傷寒每年造成每百萬人中0.2人死亡[13]。
20世紀大流行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俄國內戰期間,流行性斑疹傷寒造成蘇俄境內200-300萬人死亡(1918年-1922年),約2000-3000萬人感染,是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14] 與此同時,在波蘭和羅馬尼亞也出現了疫情。此次大流行是近代史上斑疹傷寒最大規模的一次爆發。[15] 西方戰線為士兵特意建立了「除虱站(Delousing station)」以應對疫情,但東方戰線的疫情導致軍隊損失慘重,僅塞爾維亞就有15萬人受感染死亡。[16] 總體病死率在10%-40%之間,且該流行病也成為當時相關醫護人員死亡的主因。[16][17] 戰俘營中也有大量死亡。[18]
參考資料
[編輯]- ^ 道蘭氏醫學詞典中的Typhus
- ^ Typhus fevers home. 美國疾控中心. 2020-11-13 [2021-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美國英語).
- ^ Li, Li; Li, Guiying. Epidemic and Endemic Typhus. Li, Hongjun (編). Rad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2.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5: 89–94. ISBN 978-94-017-9875-4. doi:10.1007/978-94-017-9876-1_8 (英語).
- ^ 4.0 4.1 Typhus Fevers. www.cdc.gov. 7 March 2017 [2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美國英語).
- ^ 5.0 5.1 Information for Health Care Providers. www.cdc.gov. 7 March 2017 [2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7) (美國英語).
- ^ 6.0 6.1 Epidemic Typhus. www.cdc.gov. 7 March 2017 [2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美國英語).
- ^ 7.0 7.1 Murine Typhus. www.cdc.gov. [2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美國英語).
- ^ 8.0 8.1 Scrub Typhus. www.cdc.gov. 7 March 2017 [2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美國英語).
- ^ WHO | Typhus. www.who.int. May 1997 [2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7).
- ^ Bennett, John E.; Dolin, Raphael; Blaser, Martin J. 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E-Book.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4: 2217 [2017-06-20]. ISBN 97803232637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英語).
- ^ Evans, Alfred S.; Brachman, Philip S. Bacterial Infections of Humans: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Springer. 2013: 839 [2017-06-20]. ISBN 97814615532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英語).
- ^ Epidemic typhus. 美國疾控中心. 2020-11-13 [2021-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美國英語).
- ^ WHO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ystem (WHOSIS).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1).
- ^ K. DAVID PATTERSON. TYPHUS AND ITS CONTROL IN RUSSIA, 1870-1940 (PDF). Medical History. 1993, (37) [2020-1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24).
- ^ Typhus in World War I. Microbiology Society. [2020-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16.0 16.1 Typhus on The Eastern Front. 堪薩斯大學. [2020-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英語).
- ^ Typhus - Louseborne (PDF). Alberta Health Public Health Disease Management Guidelines.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19).
- ^ Tarasevich, Irina; Rydkina, Elena; Raoult, Didier. Outbreak of epidemic typhus in Russia. The Lancet. 1998-10-03, 352 (9134): 1151. ISSN 0140-6736. PMID 9798622. doi:10.1016/S0140-6736(05)79799-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