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朔望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朔望月(太陰月),在天體測量學中,是指月球連續兩次合朔的時間間隔。因為攝動的關係,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著,長期的平均長度是29.530588天(29天12小時44分2.8秒),或大約是29.5天。由於月相的變化易於觀察,所以陰曆曆法以其平均長度作為一個朔望月。

形成

[編輯]

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一部分的太陽光。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隨着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月亮在不同日期裏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的週期變化。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月球總是以一個面對着地球(潮汐鎖定),故雖然月亮被太陽照射時,總有半個球面是亮的,卻由於這半個球面不總是對着地球而表現出陰晴圓缺(月相)的變化。

"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時刻。此時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黑暗半球對着我們,導致幾乎無法看到月亮。朔日時,月亮和太陽幾乎同時從東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陽光反射到月亮,然後再由月亮反射回來的那部分光(稱為地照光),也會完全被太陽的強光淹沒。

而當地球處於月亮與太陽之間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此時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差180度,即為"望"。

月相變化的周期,也就是從朔到下一個朔或從望到下一個望的時間,叫做朔望月。觀測結果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並不固定,最長可達29天19小時多,最短為29天6小時4分多,平均長度約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

影響

[編輯]

朔望月是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與地球漲潮落潮有關,與航海、捕魚也有密切的關係。因其對人們夜間的活動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在宗教上月相也佔有重要位置,朔望月被自然地當作比日更長的記時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