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為霖
甘為霖 The Rev. Dr William Campbell | |
---|---|
出生 | 1841年4月11日 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 |
逝世 | 1921年9月7日 英國多塞特郡伯恩茅斯 |
國籍 | 英國 |
母校 | 格拉斯哥大學 |
頭銜 | 神學博士[註 1] |
簽名 | |
甘為霖 | |
漢字 | 甘為霖 |
---|---|
白話字 | Kam Ûi-lîm |
台語羅馬字 | Kam Uî-lîm |
甘為霖(英語:William Campbell,1841年4月11日—1921年9月7日)全名威廉·坎貝爾,生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長老教會牧師與傳教士,19世紀後期在臺灣南部傳教,1891年10月於臺南創立全臺第一所盲人學校,因此被稱為臺灣盲人教育的開創者。他在台灣時間是1871至1917年,共46年。由於他的貢獻,他獲日本政府頒發旭日章[註 2]與瑞寶章[註 3],以及諾克斯神學院名譽博士。
生平
[編輯]1841年4月,甘為霖生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在格拉斯哥大學求學期間,甘為霖便開始對神學感到興趣,因此大學畢業後,在蘇格蘭自由教會神學院格拉斯哥分校(Free Church College, Glasgow)修讀四年的神學課程。1871年7月19日,甘為霖在戴維森牧師(Rev. Dr. Thain Davidson)所帶領的艾靈頓(Islington)教會中,由倫敦中會冊封為第一位海外宣教士。[1]
首次在台宣教
[編輯]1871年12月20日-1878年11月25日,他第一次在台灣宣教,當時是臺灣清治時期。
台灣府城
[編輯]甘為霖從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那裏習得一些當地語言後,1871年9月7日,從利物浦搭船出發,前往台灣府(新竹)傳教。10月底到達香港,改搭小型汽船前往廈門,再改搭小帆船前往打狗(當時廈門到台灣沒有汽船)。12月10日,他抵達打狗,隔日,由英國皇家海軍「侏儒號」(H.M.S Dwarf)的巴克船長協助,載甘為霖前往台灣府城(台南)[2],由安平港上岸。當時馬雅各剛於幾個月前離開台灣,府城只有德馬太醫生一位宣教士。
南部教區
[編輯]1872年3月多,甘為霖進行打狗地區第一次佈道之旅:台灣府→打狗(和李庥會合)→東港→竹仔腳(今屏東林邊)→打狗。回到打狗後,廈門葉漢章牧師士(美國歸正會)來訪。葉漢章加入第二次佈道之旅:打狗→埤頭→阿里港→木柵(今高雄市內門區)→柑仔林(今高雄市內門區溝坪村)→木柵→拔馬(今台南市左鎮區左鎮村)→崗仔林(今台南市左鎮區崗仔林村)→台灣府。在佈道的過程中,只有正確的信仰認知的人,才能接受洗禮,因為「洗禮無法救贖,而是。受洗是公開信服祂,逐漸了解要譯。要信仰主,且以靠他的工作才會得救」。
中部教區
[編輯]1872年10月14日,甘為霖在德馬太醫師(Dr Matter Dickson. M.B.)和大社、內社之信徒陪同下,第一次前往中部山地教會巡迴,經由大社(今台中市神岡區崗大社村)→內社(今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埔里社(今南投縣埔里)之烏牛欄(今埔里鎮愛蘭里)、牛眠山(今埔里鎮牛眠里)、大湳(今埔里鎮大湳里)。埔里平原雖然住了約六千名熟蕃,但分佈在33個小村莊和部落中,沿路可能會受到獵人頭的原住民攻擊,非常危險。他們一行在牛睏山接觸到埔社東方的生蕪蕃族(Sediq賽德克族)。埔里上一次傳道師到訪是當年3月,由李庥、德馬太、馬偕一同造訪。回程烏牛欄→大社→嘉義→白水溪(今台南市白河區)→番子田(今台南市官田區隆田村)→吉貝耍(今台南市東山區東山村),在吉貝耍設立教會後返回台南府府城。
北部教區
[編輯]1873年3月中旬,甘為霖搭乘挪威帆船達芬妮號(Daphne)從安平港出發,繞道台灣南岬(鵝鑾鼻),沿東岸上行,到淡水拜訪馬偕。他訪問五股坑教會及艋舺教會,再由馬偕陪同步行南下,由淡水→中壢→竹塹(新竹)→新港。在新港,甘為霖和馬偕辭別,馬偕返回北部淡水,甘為霖繼續南下,他巡視了內社、大社、埔里各地教會後,他前往水社湖(日月潭),拜訪了水蕃四社(水社、活蘭、北庫、頭社),才經由巡迴南部教會回到台南府城,期間並設立了嘉義教會。
1873年秋。甘為霖由打狗的英國領事普勒克(Mr. T.L.Bullock)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博物學者史蒂瑞(J.B. Steere)教授陪同,第三次前往埔社視察教會,再訪水社湖(日月潭),並探險埔社東方的生番地帶。當時因交易問題,熟番與生番之間發生摩擦,致使蕪番族人拒絕甘為霖等人再訪,且受到該族60名勇士的包圍,險些喪命,幸好美國史蒂瑞教授機智救了大家。這個事件過後,甘為霖還是繼續多次巡迴中部教會。
白水溪教會
[編輯]甘為霖先前往嘉義南方的白水溪(今白河境內)設立教堂,1875年1月28日白水溪事件,當甘為霖巡訪白水溪教會時,白河店仔口斗六都司吳志高 因為信徒在白水溪蓋禮拜堂,非常生氣,就找了許多人前往騷擾;半夜,吳志高數十名手下放火欲燒毀禮拜堂及宿舍,並要殺害甘為霖。危難中,甘為霖巧智將棉被捆起丟出窗外,轉移歹徒的注意力,得以脫險逃到山中藏匿,倖免於難(白水溪教會外有立紀念碑)。隔日他報官,但官方辦理不嚴,於是就將教會遷移至岩前聚會[3]。
教堂遭人燒毀後,以台南府城為中心,拓展傳教工作。直到1878年9月3日,甘為霖到嘉義見知縣,針對1875年在岩前舉行公審的白水溪事件、溫旺謀殺案、燒毀吉貝耍禮拜堂和其他迫害信徒等案件的結果,甘為霖向知縣表示謝意。
1878年3月,美船「森林美人」(Forest Belle)號為詐領保險金及清廷官方鉅額賠款,乃在恆春南灣自沉,宣稱貨物遭排灣人劫掠,向官府施壓。但甘為霖牧師當時恰巧路過,遂挺身作證解決此詐騙案,並將美國船長送監。
1878年10月上旬,甘為霖一行人由內社北上,經過4天之後,到達淡水,與馬偕巡視北部諸教會。
1878年11月25日,甘為霖第一次例假返回英國。
第二次在台宣教
[編輯]1880年12月20日-1887年1月31日,他第二次在台灣宣教。
1880年12月20日,甘為霖與夫人及新任宣教師塗為霖(Rev. William THow, M.A.)返台,到達台灣府。
1881年1月1日,甘為霖到淡水,由馬偕陪同巡視北部教會。
1885年9月25日,甘為霖在牛挑灣設立教會。
1886年5月31日,甘為霖和高長前往澎湖宣教。7月上旬,他報告已經在馬宮租到一個房子作為佈道之用,卻突然生病,只好前往廈門醫病,只有高長留在馬宮工作。7月上旬,甘為霖由淡水回到大社。他回到台灣後,向教會報告澎湖宣教的情況,受到信徒對離島宣教事工的支持,中部巴宰族大社教會群起響應,終於興起了澎湖教會。
1886年,甘為霖在大社教會會友的援助下,在彰化西門創設教會。
第三次在台宣教
[編輯]1887年1月31日-1895年3月4日,他第三次在台灣宣教。
甘為霖估計全台約有一萬七千名盲人,這些盲人大多以乞食或算命為生,還有一些是勞動者。他目睹台灣盲胞求生的悲慘現象,決定幫助他們改造他們的生活品質。
1887年,甘為霖趁返回英國之際,向格拉斯哥的宣導會募得資金500英鎊,同時刊印盲人使用的凸版書。1889年返台,他開始着手計劃建盲人學校事宜。1891年10月,租用台南府城洪公祠,期限5年,開設盲人學校青盲學,這是台灣第一間盲人學校。1897年3月洪公祠租約到期,青盲學關閉。
日治時期
[編輯]甘為霖數度勸請日本政府成立官辦的盲校,兒玉源太郎總督下令在台南慈惠院接辦盲人學校,並聘用秋山珩三為該校第一任校長。
1897年,甘為霖出版《中國的盲人》。
1898年2月19日,甘為霖擔任長榮中學代理校長。
退休
[編輯]1917年2月,甘為霖返回英國。
1921年9月7日甘為霖於伯恩茅斯過世,享年80歲。
身後
[編輯]甘為霖的夫人Janet Hervey Alston則於1932年過世,和甘為霖兩人均安葬於 Wimborne Road 的墓園 。[4]
著作
[編輯]熟悉台灣歷史、教會史的人,都知道甘為霖是學界公認所有來過台灣的西方傳教士當中,學術貢獻最大的一位,也是當時對早期台灣史擁有最廣泛智識的學者。
甘為霖傳教的足跡遍及全台灣及澎湖,又精通台語,宣教之外,他也潛心著述。在「Sketches From Formosa」(《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一書中,他以五十則或長或短的筆記,記載他在台灣宣教46年各地傳教的實況,他的所思所見、所悲所喜。當中,有吃老鼠肉當早餐、喝猴子湯當晚餐、以馬鈴薯配蟲的澎湖餐、倒栽蔥跌落深溝等趣事,也有漢學老師偷蠟燭、嘉義城擲石大戰、取國姓爺「聖水」反日、溪邊撿到人腦糕等怪事。更重要的是,甘為霖的筆墨觸及廣泛的社會現象、輿論、謠言,同時也帶有深厚的歷史感。他對台灣的滿清官員、日本官員、地方士紳豪強、教徒、非教徒等有着長久深刻的觀察,也有極豐富的互動往來。藉由甘為霖所見所聞所寫,我們得以清楚不偏地看見台灣社會的劇變過程。
宣教之外,甘為霖出版眾多以台灣為主題的作品。在早期台灣史方面,有翻譯自荷蘭文的《荷據下的福爾摩莎》,重印荷治時期的《新港語馬太福音》、《虎尾壟基督教教導》,以及《台灣佈教之成功》。在教會羅馬字方面,有名著《廈門音新字典》(甘字典)、《聖詩歌》以及《治理教會》。在教會史料方面,則有經典的《台南教士會議事錄》。另有專著《中國的盲人》、《闢邪歸正》、《播道論》等。
甘為霖由荷蘭文翻譯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荷蘭統治下的臺灣》)一書,提到臺灣分11個區,其中七個區講的是新竹、苗栗等地的平埔族,有四個區講的是原住民。他提到排灣族有一位女王,她所在的Cardeman區叫做加洛堂(加祿堂)。[5]
著作列表如下:
- The Gospel of St. Matthew in Formosan (Sinkang Dialect) with corresponding versions in Dutch and English. London: Trübner & Co. 1888.
- 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Island of Formosa(臺灣宣教之成功). London: Trübner & Co. 1889.
- George Psalmanazar, Jacobus Vertrecht, Gilbert Happart (Editor: William Campbell),"The articles of Christian instruction in Favorlang-Formosan, Dutch and English: from Vertrecht's manuscript of 1650"(虎尾壟基督教教導),K. Paul, Trench. London: Trübner & co. 1896.
- Past and Future of Formosa: With a New Map of the Island. 1896.
- Notes on a visit to the Taichu prefecture of Formosa. 1902.
-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荷蘭統治下的福爾摩沙). 1903.
- Memorandum on Printing Missionary Books in the So-called South Formosa Dialect. 1906.
- Handbook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south Formosa. 1910.
- Sketches from Formosa(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 London: Marshall Brothers. 1915.
- 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Tainan: Taiwan Church Press. 1913 (英語).
註釋
[編輯]- ^ 神學博士,英語:Divinity Doctor
- ^ 雙光旭日章,勲五等,日語:そうこうきょくじつしょう
- ^ 瑞寶章,勲四等,日語:ずいほうしょう
參考資料
[編輯]- ^ 甘為霖: 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 (前衛出版,2009).
- ^ 賴永祥: 教會史話 538 - 英艦侏儒號的訪台
- ^ 白水溪教會簡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官方網站. [2016-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 ^ 邱大昕 (2019年10月14日)〈我自己要見祂--甘為霖牧師生平考略〉,《臺灣教會公報》3529期21版. [2024年7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7月28日).
- ^ 打造一座原住民族文獻館──「原住民族文獻現況」座談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會電子期刊 , 2012年2月一期
- 1864年至1945年英國長老教會駐臺宣教師名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ampbell, William. Sketches from Formosa. London: Marshall Brothers. 1913.
- Chang, Teresa. Taiwan's Medical Pioneers. Tzu Chi. [2008-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0).
- Covell, Ralph. Pentecost of the Hills in Taiwan. 1997. ISBN 9780932727909.
- Otness, Harold M.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 to 1945: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Academica Sinica. 1999. ISBN 957-671-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