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竇熾(507年—584年9月22日),胡姓紇豆陵氏,字光成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祖籍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官員。

生平[編輯]

竇熾家族世代為部落大人,一直在北魏為官,都是高官。竇熾性格嚴肅公正,有計謀和策略,鬍鬚美麗,身高八尺二寸,年少時跟隨范陽祁忻學習《毛詩》、《左氏春秋》,粗通大意。竇熾善於騎馬射箭,體力過人。正光末年,北魏北方軍鎮擾亂,竇熾隨着父親竇略到定州避難,失陷於葛榮[1]。葛榮想要授予竇略官職,竇略不接受。葛榮懷疑竇略有異心,於是將竇略留在冀州,讓竇熾和竇熾的哥哥竇善跟隨自己的軍隊。永安元年(528年),爾朱榮擊敗葛榮,竇熾就帶着家人隨着爾朱榮前往并州。當時葛榮的部下韓婁郝長率領數萬人佔據薊城不能攻克,爾朱榮以竇熾為都督,跟隨驃騎將軍侯淵前往討伐。竇熾親手斬殺韓婁,以軍功出任揚烈將軍[2]。永安三年(530年),竇熾出任員外散騎侍郎,升任給事中建明元年(530年),竇熾加武厲將軍[3]

魏孝武帝元修即位後,柔然等少數民族都派遣使者朝貢,魏孝武帝在殿堂前屋檐下的平台上宴請他們。有鷂鷹在殿前飛翔鳴叫,魏孝武帝一向知道竇熾善於射箭,就想演示給遠道來的人看看,於是賜給竇熾兩隻皇帝用的箭,命令他射鷂鷹。鷂鷹應弦而落,各少數民族的使者都對此讚嘆驚異。魏孝武帝大喜,賜給竇熾布帛五十匹。很快竇熾率領士兵跟隨東南道行台樊子鵠追擊爾朱仲遠,爾朱仲遠投奔南梁。當時梁武帝蕭衍又派遣元樹進攻北魏,攻克並佔據譙城。樊子鵠命令竇熾率領騎兵擊敗元樹,竇熾封行唐縣子,食邑五百戶。很快竇熾出任直合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兼領華騮令,進爵上洛縣伯,食邑一千戶[4][5]

當時魏孝武帝和高歡結怨,因為竇熾威嚴莊重,能夠擔任輔佐的重任,於是魏孝武帝任命竇熾為合內大都督。竇熾又升任撫軍將軍朱衣直合。永熙三年(534年)七月,魏孝武帝元修將要西遷關中,竇熾和哥哥竇善重新回到洛陽城下,與武衛將軍高金龍在千秋門交戰,擊敗對方,進入宮城,取御馬四十匹以及馬鞍,進獻給魏孝武帝。魏孝武帝大喜,賜給竇熾和竇善每人兩匹駿馬,十匹劣馬[6][5]

大統元年(535年),竇熾以跟隨魏孝武帝西遷關中的功勞,另外封真定縣公,出任東豫州刺史,加衛將軍。跟隨擒拿竇泰,收復弘農,參與沙苑之戰,竇熾都有戰功,增加食邑八百戶。河橋之戰,西魏各位將軍撤退。竇熾當時獨自和兩個騎兵被東魏軍追擊,到達邙山,竇熾下馬背抗擊敵人。不久東魏軍隊逐漸增多,三面圍攻,射出的箭像下雨一樣。竇熾部下騎兵所用的弓都被敵軍射破,竇熾於是將敵人射出的箭收集起來射出去,所射中的人和馬都應弦而倒。東魏認為受到的殺傷太多,於是互相說:「生擒這三人也未必是功勞。」東魏軍於是稍微後撤。竇熾趁着東魏軍的懈怠,於是突圍而出。竇熾又跟隨太保李弼討伐白額稽胡,將他們擊敗,出任車騎將軍[7][8]

大統九年(543年),高仲密獻出北豫州歸附西魏,竇熾率領軍隊跟隨宇文泰前往支援。到洛陽時,東魏軍佔據邙山列陣,宇文泰命令將軍械物資和糧草留在瀍曲,率領輕裝騎兵奮勇進擊,中軍和右軍大破敵軍,將東魏軍的步兵俘虜。竇熾獨自追趕敵人到石濟才返回,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增加食邑一千戶。大統十三年(547年),竇熾升任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增加食邑總計三千九百戶,外任涇州刺史,竇熾在涇州幾年,政務號稱簡明,又改封安武縣公[9],進授大將軍[10][11]

魏廢帝元欽元年(552年),竇熾出任大都督、原州刺史。竇熾在原州約束控制豪族,為隱淪不被擢用的人士昭雪,往往親自巡視農田,鼓勵老百姓耕作種植桑樹。竇熾在原州十年,政績顯著。原州城的北面有股泉水,竇熾屢次前往遊覽,曾經和同僚屬下設置宴會,自己飲水說:「我在此州,只應當飲水而已。」等到竇熾離職,百姓和官吏感念竇熾遺留的恩惠,每一個來到泉水邊的人,沒有不懷念竇熾的[12][13]

魏恭帝拓跋廓元年(554年),竇熾進爵廣武郡公。恰逢柔然進犯廣武,竇熾率領軍隊和柱國趙貴分路討伐。柔然聽說西魏軍到了,引兵後撤。竇熾渡黃河到曲伏川追上柔然軍,和他們交戰,大敗柔然,斬殺柔然首領郁久閭是發,俘虜數千人和各種牲畜數萬頭。周孝閔帝宇文覺登基,竇熾增加食邑二千戶。武成二年(560年),竇熾出任柱國大將軍周明帝宇文毓認為竇熾在前朝盡忠且有功勳,名望和功勞都很高,想要單獨為他營造住宅。竇熾以天下尚未平定,戰爭沒有停息,不適合徵發徒眾服役,而加以推辭,周明帝沒有準許。不久周明帝去世,此事才停止[14][13]

保定元年十一月乙巳(561年11月25日),竇熾進封鄧國公[15],食邑一萬戶,另食資陽縣一千戶,收取他們的租賦。保定四年四月癸卯(564年5月11日),竇熾出任大宗伯[16][17][18],跟隨晉公宇文護東征。天和五年(570年),竇熾外任宜州刺史。之前,宇文泰在渭水以北打獵,命令竇熾和宇文護分別射奔跑的兔子,竇熾一天獲十七頭,宇文護獲十一頭。宇文護以比不上竇熾為恥,因此結下怨恨。到天和五年,竇熾又因為周武帝宇文邕年紀已大,有勸說宇文護把朝政歸還周武帝的提議,宇文護厭惡他,所以將竇熾降職。等到宇文護被誅殺,朝廷於建德元年三月癸亥(572年4月19日)徵召竇熾出任太傅[19][20][21][22][23]

竇熾是朝廷元老,名望地位向來很高,對於軍隊和國家的大計,經常參與討論。竇熾有次患病,周武帝到竇熾的住宅慰問,賜給藥物,竇熾受到的禮遇就是如此。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周武帝在大德殿謀劃討伐北齊,竇熾當時已經年邁衰老,握住手腕說:「臣雖年老,請求手執戈和盾,作為先鋒出發。能夠看到消滅敵人,平定天下,查看地方風俗,登上山嶽,祭告成功,然後魂歸黃泉,也就不再有遺憾。」周武帝讚許竇熾的志向氣節,於是任命竇熾的次子武當公竇恭為左路第二軍總管。北齊平定後,周武帝召竇熾遍觀相州宮殿。竇熾拜賀說:「陛下真是沒有辜負先帝。」周武帝大喜,賜給竇熾奴婢三十人,雜色絲帛一千匹,竇熾又進位上柱國[24][25]

宣政元年(578年),竇熾兼任雍州牧。等到周宣帝宇文贇營建東京,以竇熾出任京洛營作大監。皇宮花園的體製法度,都由竇熾決定。大象初年,竇熾改食樂陵縣,封邑戶數如故。大象二年(580年),楊堅輔政,停掉洛陽宮的建造,竇熾請求回朝。恰逢尉遲迥起兵,竇熾於是移入金墉城,挑選關中軍士得到數百人,與洛州刺史、平涼公元亨齊心固守,竇熾仍代理洛州鎮事務。相州被平定後,竇熾才回朝。當時楊堅剛出任相國,百官都勸說他做皇帝。竇熾自認為世代受皇恩,於是不肯在勸進表上署名。當時人們認為他氣節高尚[26][27]

開皇元年春二月甲子(581年3月4日),楊堅登基,在南郊設置祭壇,派遣太傅、上柱國、鄧公竇熾燒柴祭天[28]。隋文帝登基後,竇熾於開皇元年二月乙亥(581年3月15日)出任太傅[29][30][31],加以特殊的禮遇,竇熾朝拜皇帝的時候,贊禮的人不稱他的名字。開皇四年八月壬寅(584年9月22日),竇熾去世[32][33][34],時年虛歲七十八,朝廷贈予竇熾原本的官職、冀滄瀛趙衛貝魏洛八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號[35]

竇熾侍奉雙親很孝順,對各位哥哥以悌順聞名,等到他位高名望大的時候,子孫都居於高位,成為當時的豪門望族[36][37]

其他[編輯]

竇熾曾經遵從黃老之學,後改信奉佛教,曾修建白馬寺、梵雲寺兩座寺廟[38]

家庭[編輯]

兄弟[編輯]

  • 竇興
  • 竇拔
  • 竇岳,北周追贈大將軍、冀州刺史
  • 竇善,西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太僕、永富忠公

子女[編輯]

  • 竇茂,隋朝鄧國公
  • 竇恭,次子,北周柱國、亳州刺史、酇國公
  • 竇覽,隋朝開府、汶州總管、建安公[39]
  • 竇深,隋朝開府儀同三司、蔚州刺史、綏安縣開國公[40]
  • 竇嶷,隋朝使持節、蔡州諸軍事、蔡州刺史、上柱國、廣武郡公[41][42]
  • 竇誼
  • 竇威,唐朝內史令、延安靖公
  • 竇含生,嫁北周趙國公宇文招,封趙國公夫人[43]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30》,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61》,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編輯]

  1. ^ 《北史校勘記·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一九》:投葛榮 周書、通志作「沒於葛榮」。按下文言略不受榮官,則非主動投誠,作「沒於」是。
  2.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竇熾,字光成,扶風平陵人,後漢大鴻臚章之後也。章子統,靈帝時為雁門太守,避竇武之難,亡奔匈奴,遂為部落大人。後魏南徙,子孫因家代,賜姓紇豆陵氏。累世仕魏,皆至大官。父略,平遠將軍,以熾著勛,贈少保、住國大將軍、建昌公。熾性嚴明,有謀略,美須髯,身長八尺二寸。少從范陽祁忻受《毛詩》、《左氏春秋》,略通大義。善騎射,膂力過人。魏正光末,北鎮擾亂,乃隨略避地 定州,投葛榮。榮欲官略,略不受。榮疑其有異志,遂留略於冀州,將熾及熾兄善隨軍。及爾硃榮破葛榮,熾乃將家隨榮於并州。時葛榮別帥韓婁等據薊城不下,以熾為都督,從驃騎將軍侯深討之。熾手斬婁,以功拜揚烈將軍。
  3.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熾性嚴明,有謀略,美須髯,身長八尺二寸。少從范陽祁忻受毛詩、左氏春秋,略通大義。善騎射,膂力過人。魏正光末,北鎮擾亂,熾乃隨略避地定州,因沒於葛榮。榮欲官略,略不受。榮疑其有異志,遂留略於冀州,將熾及熾兄善隨軍。魏永安元年,爾朱榮破葛榮,熾乃將家隨榮於并州。時葛榮別帥韓婁、郝長眾數萬人據薊城不下,以熾為都督,從驃騎將軍侯深討之。熾手斬婁,以功拜揚烈將軍。三年,除員外散騎侍郎,遷給事中。建明元年,加武厲將軍。
  4.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魏孝武即位,茹茹等諸番並遣使朝貢,帝臨軒宴之。有鴟飛鳴於殿前,帝素知熾善射,因欲示遠人,乃給熾御箭兩隻,命射之。鴟乃應弦而落,諸番人咸嘆異焉。帝大悅,賜帛五十疋。尋率兵隨東南道行台樊子鵠追爾朱仲遠,仲遠奔梁。時梁主又遣元樹入寇,攻陷譙城,遂據之。子鵠令熾率騎兵擊破之,封行唐縣子,邑五百戶。尋拜直合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領華騮令,進爵上洛縣伯,邑一千戶。
  5. ^ 5.0 5.1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魏孝武即位,蠕蠕等諸蕃並遣使朝貢,帝臨軒宴之。有鴟飛鳴於殿前,帝素知熾善射,固欲矜示遠人,乃給熾御箭兩隻,命射之,鴟乃應弦而落,諸蕃人咸嘆異焉。帝大悅。尋隨東南道行台樊子鵠追爾住仲遠,仲遠奔梁。時梁主又遣元樹入寇,據譙城。子鵠令熾擊破之,封行唐縣子,尋進爵上洛縣伯。時帝與齊神武構隙,以熾有威重,堪處爪牙任,拜閣內大都督,遷朱衣直閣,遂從帝西遷。仍與其兄善至城下,與武衛將軍高金龍戰於千秋門,敗之。因入宮城,取御馬四十匹並鞍勒,進之行所。帝大悅。賜熾及善駿馬各二匹,駑馬十匹。
  6.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時帝與齊神武構隙,以熾有威重,堪處爪牙之任,拜合內大都督。遷撫軍將軍,朱衣直合,遂從帝西遷。仍與其兄善重至城下,與武衛將軍高金龍戰於千秋門,敗之。因入宮城,取御馬四十疋並鞍勒,進之行所。帝大悅,賜熾及善駿馬各二疋、駑馬十疋。
  7.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大統元年,以從駕功,別封真定縣公,除東豫州刺史,加衛將軍。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皆有功,增邑八百戶。河橋之戰,諸將退走。熾時獨從兩騎為敵人所追,至邙山,熾乃下馬背山抗之。俄而敵眾漸多,三面攻圍,矢下如雨。熾騎士所執弓,並為敵人所射破,熾乃總收其箭以射之,所中人馬皆應弦而倒。敵以殺傷既多,乃相謂曰:「得此人未足為功。」乃稍引退。熾因其怠,遂突圍得出。又從太保李弼討白額稽胡,破之,除車騎將軍。
  8.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大統元年,別封真定縣公。從周文帝禽竇泰,復弘農,破沙苑,皆有功。河橋之戰,諸將退走,熾時獨從兩騎,為敵人追至芒山。熾乃下馬,背山抗之。俄而敵眾漸多,矢下如雨,熾騎士所執弓,並為敵人所射破。熾乃總收其箭以射之,所中人馬,應弦而倒。敵乃相謂曰:「得此三人,未足為功。」乃稍引退。熾因其怠,遂突圍得出。又從太保李弼討白額稽胡,破之。
  9.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四》:改封(武)安〔武〕縣公 宋本和北史本傳作「安武縣公」。張元濟以為「武安」誤倒,云:「安武縣屬豳州,武安縣屬司州。」按武安不在西魏境內,當時常有遙封,尚難斷其必誤。但下附兄子毅傳雲「魏廢帝二年,進爵安武縣公」,當是熾讓爵與毅。今據宋本及北史改。
  10.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高仲密以北豫州來附,熾率兵從太祖援之。至洛陽,會東魏人據邙山為陣,太祖命留輜重於瀍曲,率輕騎奮擊,中軍與右軍大破之,悉虜其步卒。熾獨追至石濟而還。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增邑一千戶。十三年,進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增邑通前三千九百戶。出為涇州刺史,蒞職數年,政號清淨。改封(武)安〔武〕縣公,進授大將軍。
  11.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高仲密以北豫州來,熾從周文援之。至洛陽,會東魏人據芒山為陣,周文命留輜於瀍曲,率輕騎奮擊,中軍與右軍大破之,悉虜其步卒。熾獨追至石濟而還。大統十三年,進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出為涇州刺史,蒞職數年,政號清靜。改封安武縣公。
  12.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魏廢帝元年,除大都督、原州刺史。熾抑挫豪右,申理幽滯,每親巡壟畝,勸民耕桑。在州十載,甚有政績。州城之北,有泉水焉,熾屢經游踐,嘗與僚吏宴於泉側,因酌水自飲曰:「吾在此州,唯當飲水而已。」及去職之後,人吏感其遺惠,每至此泉者,莫不懷之。
  13. ^ 13.0 13.1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魏廢帝元年,除原州刺史。熾抑挫豪右,申理幽滯,在州十載,甚有政績。州城北有泉水,熾屢經游踐,嘗與僚吏宴於泉側,因酌水自飲,曰:「吾在此州,唯當飲水而已。」及去職後,人吏感其遺惠,每至此泉者,莫不懷之。恭帝元年,進爵廣武郡公。屬蠕蠕寇廣武,熾與柱國趙貴分路討之。蠕蠕引退,熾度河至麴伏川追及,大破之。武成二年,拜柱國大將軍。周明帝以熾前朝舊臣,勛望兼重,欲獨為造第。熾辭以天下未平,干戈未偃,不宜輒發徒役,周明不許。尋而帝崩,事方得寢。
  14.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魏恭帝元年,進爵廣武郡公。屬茹茹寇廣武,熾率兵與柱國趙貴分路討之。茹茹聞軍至,引退。熾度河至曲伏川追及,與戰,大破之,斬其酋帥郁久閭是發,獲生口數千,及雜畜數萬頭。孝閔帝踐阼,增邑二千戶。武成二年,拜柱國大將軍。世宗以熾前朝忠勛,望實兼重,欲獨為造第。熾辭以天下未定,干戈未偃,不宜輒發徒役,世宗不許。尋而帝崩,事方得寢。
  15.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十一月乙巳,以大將軍、衛國公直為雍州牧。陳遣使來聘。進封柱國、廣武公竇熾為鄧國公。
  16.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夏四月癸卯,以柱國、鄧公竇熾為大宗伯。
  17.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夏四月癸卯,以柱國、鄧公竇熾為大宗伯。
  18.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九》:癸卯,周以鄧公河南竇熾為大宗伯。
  19.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癸亥,以太傅、蜀國公尉遲迥為太師,柱國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大司空、申國公李穆為太保,齊國公憲為大冢宰,衛國公直為大司徒,趙國公招為大司空,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
  20.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癸亥,以太傅尉迥為太師,柱國竇熾為太傅,大司空李穆為太保,齊公憲為大冢宰,衛公直為大司徒,趙公招為大司空,柱國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
  2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一》:癸亥,以尉遲迥為太師,柱國竇熾為太傅,李穆為太保,齊公憲為大冢宰,衛公直為大司徒,陸通為大司馬,柱國辛威為大司寇,趙公招為大司空。
  22.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保定元年,進封鄧國公,邑一萬戶,別食資陽縣一千戶,收其租賦。四年,授大宗伯,隨晉公護東征。天和五年,出為宜州刺史。先是,太祖田於渭北,令熾與晉公護分射走兔,熾一日獲十七頭,護獲十一頭。護恥其不及,因以為嫌。至是,熾又以高祖年長,有勸護歸政之議,護惡之,故左遷焉。及護誅,征太傅。
  23.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保定元年,進封鄧國公,邑一萬戶,別食資陽縣一千戶,收其租賦。天和五年,自大宗伯為宜州刺史。先是周文田於渭北,令熾與晉公護分射走兔,熾一日獲十七頭,護十一頭。護恥不及,因以為嫌。至是,熾又以周武年長,有勸護歸政之議,護惡之,故左遷焉。及護誅,征拜太傅。
  24.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熾既朝之元老,名位素隆,至於軍國大謀,常與參議。嘗有疾,高祖至其第而問之,因賜金石之藥。其見禮如此。帝於大德殿將謀伐齊,熾時年已衰老,乃扼腕曰:「臣雖朽邁,請執干櫓,首啟戎行。得一睹誅翦鯨鯢,廓清寰宇,省方觀俗,登岳告成,然後歸魂泉壤,無復余恨。」高祖壯其志節,遂以熾第二子武當公恭為左二軍總管。齊平之後,帝乃召熾歷觀相州宮殿。熾拜賀曰:「陛下真不負先帝矣。」帝大悅,賜奴婢三十人,及雜繒帛千疋,進位上柱國。
  25.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熾既朝之元老,名望素隆,至於軍國大謀,常與參議。嘗有疾,周武帝幸其第問之,因賜金石之樂。其見禮如此。帝於大德殿將謀伐齊,熾年已衰老,乃扼腕曰:「臣雖朽邁,請執干櫓,首啟戎行。得一睹誅翦鯨鯢,廓清寰宇,省方觀俗,登岳告成,然後歸魂泉壤,無復余恨。」帝壯其志節,遂以熾第二子武當公恭為左二軍總管。齊平之後,帝乃召熾歷觀相州宮殿。熾拜賀曰:「陛下真不負先帝矣。」帝大悅,進位上柱國。
  26.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宣政元年,兼雍州牧。及宣帝營建東京,以熾為京洛營作大監。宮苑制度,皆取決焉。大象初,改食樂陵縣,邑戶如舊。隋文帝輔政,停洛陽宮作,熾請入朝。屬尉遲迥舉兵,熾乃移入金墉城,簡練關中軍士得數百人,與洛州刺史、平涼公元亨同心固守,仍權行洛州鎮事。相州平,熾方入朝。屬隋文帝初為相國,百官皆勸進。熾自以累代受恩,遂不肯署箋。時人高其節。
  27.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宣政元年,兼雍州牧。及周宣營建東京,以熾為京洛營作大監,宮苑制度,皆 取決焉。大象初,改食樂陵縣,邑戶如舊。隋文帝入輔政,停洛陽宮作,熾請入朝。 屬尉遲迥舉兵,熾乃移入金墉,與洛州刺史、平涼公元亨同心固守,仍權行洛陽鎮 事。相州平,熾方入朝。屬文帝初為相國,百僚皆勸進,自以累世受恩,遂不肯署 箋,時人綿高其節。及帝踐極,拜太傅,加殊禮,贊拜不名。開皇四年八月薨,時年七十八。贈八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曰恭。
  28. ^ 《北史·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開皇元年春二月甲子,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設壇於南郊,遣兼太傅、上柱國、鄧公竇熾柴燎告天。
  29.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乙亥,封皇弟邵國公慧為滕王,同安公爽為衛王;皇子雁門公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以上柱國、并州總管、申國公李穆為太師,上柱國、鄧國公竇熾為太傅,上柱國、幽州總管、任國公於翼為太尉,觀國公田仁恭為太子太師,武德郡公柳敏為太子太保,濟南郡公孫恕為太子少傅,開府蘇威為太子少保。
  30. ^ 《北史·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乙亥,封皇弟邵國公慧為滕王,同安公爽為衛王,皇子雁門公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并州總管李穆為太師,上柱國竇熾為太傅,幽州總管於翼為太尉,觀國公田仁恭為太子太師,武德郡公柳敏為太子太保。
  3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隋主賜李穆詔曰:「公既舊德,且又父黨。敬惠來旨,義無有違。即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俄而穆入朝,帝以穆為太師,贊拜不名,子孫雖在襁褓,悉拜儀同,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貴盛無比。又以上柱國竇熾為太傅,幽州總管於翼為太尉。
  32.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壬寅,上柱國、太傅、鄧國公竇熾薨。
  33. ^ 《北史·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壬寅,上柱國、太傅、鄧公竇熾薨。
  3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六》:八月,壬寅,隋鄧恭公竇熾卒。
  35.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隋文帝踐極,拜太傅,加殊禮,贊拜不名。開皇四年八月,薨,時年七十八。贈本官、冀滄瀛趙衛貝魏洛八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曰恭。
  36. ^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事親孝,奉諸兄以悌順聞。及其位望隆重,而子孫皆處列位,遂為當時盛族。
  37.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熾事親孝,奉諸兄以悌順聞。及其望位隆重,而子孫皆處列位,遂為當時盛族。
  38. ^ 《辨正論·卷第四》:周太傅柱國大將軍太宗伯鄧國公竇熾(造白馬梵雲二寺)   五陵冠族三輔良家。孟津稱同德之門。咸陽乃先登之佐。功參八柄。位入六符。熾即安豐華胄也。昔專黃老。今信大乘。建白馬梵雲二寺。種當來出世之業。
  39. ^ 故宮博物院等.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肆〕》.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2021年10月: 57. ISBN 9787501072675 (中文(繁體)). 
  40. ^ 張漢文 陳曉捷 馬志軍, 《唐窦及墓志考释》, 《考古與文物》 (第03期), 2009年, (第03期): 13–17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41. ^ 賀華, 《唐《窦肃墓志》略考》, 《碑林集刊》 (第00期), 2009年, (第00期): 110–114 [2021-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5) 
  42. ^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石集粹》. 鄭州市: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20.08: 59. ISBN 978-7-5348-9416-9 (中文(繁體)). 
  43. ^ 《文苑英華·九百六十三·周趙國公夫人紇豆陵氏墓志銘》:夫人諱含生,本姓竇,扶風平陵人。魏其朝議,列侯則莫能抗禮;安豐奉圖,功臣則咸推上席。外戚列傳,既聞建武之書;仲山古鼎,或表單于之獻。祖略,少保、建昌郡公。父熾,柱國大將軍、大宗伯、鄧國公。孟津大誓,常預同德之臣;咸陽違約,克贊先登之主。並得位入六府,功參八柄。   夫人有文在手,有象應圖,榮曜夙彰,徽華早茂。肅恭以禮,受教於公宮;言容以德,有聞於師氏。及乎進賢君子,內主邯鄲,琴瑟在堂,輜是服。長久於節;不無秋菊之銘;履端於始,或有椒花之頌。豈止莊姬掩淚,楚相知慚,定姜問兆,齊兵不入。武成二年,冊拜趙國公夫人。漢王聞立義之婦,邑以延鄉;齊侯見有禮之妻,封之石。異代同榮,差無慚德。   柱國殿下居若木之一枝,在天潢之別派,揚旌玉壘,驅傳銅陵,南通向日之民,東被無龍之國,夫人從政月峽,贊德雲門,錦濯江波,還臨織室;山明石鏡,即對妝樓。既而玉律頻移,金爐不變。胡香四兩,嗟西域之使稀;靈草一枝,恨瓊田之路絕。天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薨於成都之錦城,春秋二十。孫子荊之傷逝,怨起秋風,潘安仁之悼亡,悲深長簟。況復仙台永別,無復簫聲;傅母長歸,唯留琴曲。七年二月日歸葬於長安之洪瀆原。詔贈趙國夫人,禮也。雲雨去來,既留連於楚後;光陰離合,實惆悵於陳王。銘曰:   河西半絕,觀津孤起。章武賢臣,安豐貴仕。木樓千仞,金山萬里。紹慶邢姨,基昌宋子。施衿趙北,侍姆秦南。紘綖禮數,厭狄騑驂。義超《江汜》,仁流《葛覃》。玉筐迎燕,金籠助蠶。敬愛純深,端莊淑問。有光國史,無形喜慍。舉案外恭,停機下訓。馨馥於蘭,年華於。風雨消散,神靈離絕。婺女還星,娥歸月。左楹夕奠,高堂朝發。空揚凌波,更無回雪。下平曰隰,高平曰原。西臨冰井,北望塞門。猶垂雉服,尚駕魚軒。平原忽矣,天道何言。山回地市,路沒滕城。松悲鶴去,草亂螢生。新雲別起,舊月孤明。賢墳永式,節隴常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