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貢大帝
薩爾貢(Sargon) | |||||
---|---|---|---|---|---|
阿卡德帝國之帝王 | |||||
統治 | 西元前2334年-前2315年 | ||||
繼任 | 理木什 | ||||
出生 | 不明 美索不達米亞Azupiranu | ||||
逝世 | ca. 2315 BC 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德王國 | ||||
配偶 | Tashlultum | ||||
子嗣 | En-hedu-ana,Rimush,Manishtushu,Ibarum,與Abaish-Takal | ||||
| |||||
王朝 | 阿卡德王室 | ||||
朝代 | 阿卡德王朝 | ||||
父親 | La'ibum(親生); Akki(收養) |
薩爾貢是阿卡德帝國的創建者,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334年-前2315年[1]。薩爾貢也稱為阿卡德的薩爾貢或薩爾貢大帝(英語:Sargon of Akkad,阿卡德語:Šarru-kīnu),阿卡德語薩爾貢意為「正統的國王」或「合法的國王」[2],他是一位阿卡德人,因為在公元前23世紀到公元前22世紀間征服蘇美爾城邦而聞名[3]。他先是成為基什王室的重要官員,隨後殺死國王並篡奪王位,然後開始他征服美索不達米亞的歷程。他原先被稱為「薩爾貢一世」,但後來另一位名為薩爾貢的亞述國王遺存被出土後,他被稱為「阿卡德的薩爾貢」,那位亞述國王被稱為「薩爾貢一世」[4],之後更晚的亞述還有一位國王被稱為「薩爾貢二世」。
薩爾貢的龐大的帝國已知從埃蘭擴展至地中海,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全部,現今伊朗和敘利亞部分地區;並可能包括安納托利亞和阿拉伯半島的部分地區。他設立了一個新首都,名為阿加德,蘇美爾王表中記載他建造(或可能裝修)的阿加德在幼發拉底河左岸[5]。他有時被認為是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君王,同時創建一個多種族的帝國,並且創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方式,雖然蘇美爾的Lugal-anne-mundu和盧伽爾扎澤西也曾一度輝煌,但薩爾貢王朝控制了美索不達米亞約一個半世紀[6]。
奪取政權
[編輯]薩爾貢出身於平民,最初在基什王國的國王身邊當臣僕。大約於公元前2359年,溫馬人入侵基什王國,國王烏爾扎巴巴無法抵抗,他乘機奪取政權,並建立了阿卡德王國,以阿卡德城為首都。
對外征服
[編輯]薩爾貢所建立的阿卡德王國(約前2334年—約前2193年)的主要人種是閃語族的阿卡德人,大約處於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南部。薩爾貢在位期間(約公元前2334年—約前2316年),成立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支常備軍,約有5400人,並且不斷向外擴張。向東征服部分埃蘭城邦,向西則一度征服馬里(Mari)和埃卜拉(Ebla),開通前往地中海沿岸貿易的商路。此後,他繼續西進,深入小亞細亞的南部和中部,將王國的疆域擴張至頂峰。
信仰的整合
[編輯]薩爾貢在處理阿卡德與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之地緣政治方面,基於軍事及政治的原因,進行了一場以多元文化主義為內涵的改造工程,為帝國舞台的擴張先行鋪路。包含以征服者的身份取得蘇美人祭司的同意,將勝利的成果功歸於蘇美神恩利爾(Enlil)的幫助,此舉同樣得到信奉天空之神安恩(An)的廣大信眾認同與振奮。另外,薩爾貢設立自己的女兒恩海杜安娜(Enheduanna)為烏爾(Ur)的女大祭司,向蘇美女神伊南娜( Inanna)求愛;隨後即合理的以阿卡德人自有的相似神祇伊什塔爾替換掉伊南娜,而安恩也改為相似的名字安魯(Anu)。薩爾貢將美索不達米亞的區域神祇當作地緣政治的潤滑劑,不僅為往後普世主義中的一神教奠定基礎,也為亞述帝國預先鋪路。
國內經濟
[編輯]薩爾貢亦甚為注重國內建設,大力發展經濟、文化和農業灌溉技術,使兩河流域的經濟更進一步,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經濟體。
薩爾貢王的銅像
[編輯]薩爾貢亦留下了著名的薩爾貢王的銅像。銅像的眼睛本來鑲有名貴的寶石,但已經遺失,只剩下兩個空洞。雕像的面部充份表現出蘇美爾藝術的精粹,而鬚髮的裝飾手法亦甚為特別。整個上來說,銅像表情莊嚴,充份刻劃了薩爾貢的外表,這亦顯示了那時的鑄銅技術已甚為高超。
參看條目
[編輯]
前任: — |
美索不達米亞王朝表 | 繼任: 理木什 |
註釋
[編輯]- ^ This according to the Sumerian king list, the actual dates of Sargon's reign are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with certainty; see, e.g., Kramer, The Sumerians passim.
- ^ Chavalas, Mark William. The ancient Near East: historical sources in translation. Wiley-Blackwell. 29 Jun 2006: 23 [2011-02-24]. ISBN 978-0-631-235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0).
- ^ "Sargon" was likely a regnal name; his given name is unknown.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Sargon's name, see Lewis 1984:277–292.
- ^ Bromiley, Geoffrey.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William B Eerdmans. 1996-12-31 [2011-02-24]. ISBN 978-0-8028-378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7).
- ^ Kramer, The Sumerians 1963:60–61. Akkad was probably located between Sippar and Kish.
- ^ Van der Mieroop 64–72.
參考資料
[編輯]- A. Deimel, Die Inschriften von Fara, Leipzig, 1922-24;
- R. Jestin, Tablettes Sumériennes de Shuruppak, Paris, 1937;
- R.D. Biggs, Inscriptions from Tell Abu Salabikh, Chicago, 1974;
- M. Alotte De La Fuye, Documents présargoniques, Paris, 1908-20;
- E. Solllberger, Corpus des Inscriptions 'Royales' Présargoniques de Lagash, Paris, 1956,
- H. Frankfort, 'Town planning in ancient Mesopotamia', Town Planning Review, 21 (1950), p 104;
- Igor Diakonov, 'On the area and population of the Sumerian city-State', VDI (1950), 2, pp. 77-93;
- A. Parrot, Mari, Capitale Fabuleuse, Paris, 1974;
- A. Parrot, Le temple d'Ishtar, Paris, 1956;
- A. Parrot, Les temples d'Ishtarat et de Ninni-zaza, Paris, 1967;
- G. Roux, Ancient Iraq, London, 1980;
- S. Noah Kramer, The Sumerians: Their History, Culture and Character, Chicago, 1963.
- L. W. King, Chronicles Concerning Early Babylonian Kings, II, London, 1907, pp.3ff; 87-96;
- J. Nougayrol, Revue Archeologique, XLV (1951), pp. 169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