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Lia 12.30/沙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妃墓道碑,范咸立碑,清乾隆十一年(西元1746年)。

概述[編輯]

西元1746年,巡台滿御史六十七、漢御史范咸為闡貞表烈五妃,命台灣海防同知方邦基修繕五妃墓,於墓前建五妃廟,並立五妃墓道碑[1] 五妃墓道碑現存於今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南門公園碑林。其原先位於臺南市東區魁斗山(或稱桂子山、鬼仔山)五妃墓前。日據時期,因於1935年為辦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由石暘睢先生主導,與其他臺南州44塊古碑文物一同移至南門町大南門綠園(今南門碑林) 第二排第五位進行展覽,目前依然留在原地。[2]

外觀描述[編輯]

五妃墓道碑材質為花崗岩,高241公分,寬82公分,厚11公分。[3]楷額「皇清」,題曰「五妃墓道」,形式為額刻碑題。[2]碑文為直式排列,並由上至下可分為三個部分:御史六十七所作「弔五妃墓」、御史范咸所作「弔五妃墓十絕句」以及臺灣道莊年所作之跋。[3]

保存現況[編輯]

依據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5款,五妃墓道碑於2015年5月11日被指定為一般古物。府文字處字第1040415095B號。目前五妃墓道碑雖有損傷,但狀況穩定。[3]

碑文[編輯]

五妃墓道[編輯]

弔五妃墓

東風駘蕩天氣清,載馳驄馬春巡行,剌桐花底林投畔,森然古墓何崢嶸?路旁老人為余泣:當年一綫存前明,天兵既克澎湖島,維時臺海五烈皆捐生!至今壞土都無恙,誰為守護勞山精?雲封馬鬣連衰艸,四圍怪石爭縱橫,時聞鬼母悲啼苦,想見仙娥笑語聲!歲歲里民寒食節,椒漿頻奠陳香羹。滿目淒涼已感嘆,更聽此語尤傷情。有明歲晚多節義,樵夫漁父甘遭烹;島嶼最後昭英烈,頑廉懦立蠻婦貞。田橫從死五百皆壯士,吁嗟乎!五妃巾幗真堪旌![2][1][4]


白麓六十七居魯

弔五妃墓十絕句[編輯]

亡已歷四十載,死節猶然為故明!荒塚有人頻下馬,真令千古氣如生。(其一)

天荒地老已無親,肯為容顏自愛身?遙望中原腸斷絕,傷心不獨是亡人!(其二)

君後將相殉社稷,虞兮未敢笑重瞳。廟廷倘使增陪祀,臣妾應教祭享同!(其三)

田妃金盌留遺穴,何似貞魂聚更奇?三百年中數忠節,五人個々是男兒!(其四)

可憐椎髻文身地,小字人傳紀載新;卻恨燕京翻泯沒,英風獨顯費宮人!(其五)

忍把童家舊誓忘(指福王),孝陵風雨怨蒼々!芳魂若向秦淮去,正好乘潮到故鄉。(其六)

明妃無命死胡沙,青塚荒涼起墓笳;爭比冰心明似月,隔江不用怨琵琶。(其七)

壘々荒墳在海濱,魂銷骨冷為傷神;須知不是經溝瀆,絕勝要離塚畔人!(其八)

又逢上巳北邙來,宿草新澆酒一杯(又三月三日率僚屬致祭);自古宮人斜畔土,清明可有紙錢灰!(其九)

十姨廟已傳訛久,參昂還應問水濱;此日官寮為表墓,五妃直可比三仁。(其十)


浣浦范二十二咸[1]

志載[編輯]

明寧靖王姬妾曰袁氏、王氏、秀姑、梅姐、何姐,大兵之克澎湖也,語寧靖曰:「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冠笄被服,同縊於堂。葬魁斗山,去寧靖墓三十里,時稱五烈墓。乾隆丙寅,巡使六、范二公軺車過墓下,目擊荒頹,命方司馬繕葺其塋廟,並弔以詩,蓋闡貞表幽,為海外之頑懦勸,固宣聖化者之急務也。余忝任觀察,猥與型方訓俗之末,樂得而道之。遂跋其後。


茂苑莊年[1][5]

立碑的意義[編輯]

清代初期的台灣社會因政府控制力薄弱,或因社會組織系統的尚未確立,傳統的道德規範相對減弱,再加上兩性的失衡與文教未興等因素,給予台灣婦女較大的伸展空間,與大陸原鄉的婦女相比起來有更寬廣的生活條件。[6]《台灣縣志》載,台灣婦人艷妝出行,「其夫不以為怪,父母兄弟亦恬然安之」;到寺廟燒香祭拜,則是「招群呼伴,結隊而行,遊人遍於寺中,邂逅亦不相避」[7] 等這些在清朝當政者看來是急需教化改變的行為舉止。乾隆年間巡視台灣的給事中六十七,對台地婦女的種種弊風發表「通飭慎婚姻重廉恥示」,表示持正守志的婦女,率加旌表。[4]而為五妃立五妃墓道碑之意,則在於彰顯其貞烈的行為,加以精神褒揚,並鼓勵效仿,以禮教規範台灣婦女。 同時五妃墓道碑由滿人御史六十七立碑,漢人御史范咸作詩,台灣府海防捕盜同知莊年題跋,以官方、正式儀式展現認可地方信仰,同時對在台南明遺老釋放善意,與地方仕紳互動,達到安撫地方對不同政權統治的反抗意識,提升仕紳階級與清統治階層交流的契機。

拓本[編輯]

五妃墓道碑的拓本縱241公分,橫82公分,黑白色。1990年7月至1999年6月,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今國立台灣圖書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何培夫教授執行「採拓整理臺灣地區現存碑碣計劃」,採拓1981年以前的碑碣,用以充實臺灣史料的典藏,相關成果彙編成《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其中便有五妃墓道碑之拓本。2003年4月,國家圖書館採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全部文字與圖片數碼化,並且建構臺灣記憶系統網頁的碑碣拓片單元。

目前,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台灣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各藏有五妃墓道碑拓本一件。[5]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連景初. 〈五妃墓〉. 《臺南文化》. 1953, 3 (2): 24-28. 
  2. ^ 2.0 2.1 2.2 黃典權、游醒民主編. 《臺南市南門碑林圖志》. 臺南: 臺南市政府. 1980: 9. 
  3. ^ 3.0 3.1 3.2 五妃墓道碑.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021年11月17日]. 
  4. ^ 4.0 4.1 六十七. 《使署閒情》卷三. [2021年11月17日]. 
  5. ^ 5.0 5.1 何培夫.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台北: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9. 
  6. ^ 卓意雯. 《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 台北: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3: 138. 
  7. ^ 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 《台灣縣志》. [2021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