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瑪麗號巡防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瑪麗號
艦名出處 麥克倫堡-施威林大公夫人英語List of consorts of Mecklenburg瑪麗
建造者 漢堡賴厄施蒂格船廠
動工日 1880年
下水日 1881年8月20日
服役日 1883年5月1日
退役日 1895年9月16日
除籍日 1904年10月29日
結局 1909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級 卡羅拉級
艦型
排水量
  • 標準:2,147噸
  • 滿載:2,424噸
全長 76.35米
全寬 12.5米
吃水 4.98米
動力輸出 2,129匹公制馬力(2,1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
速度 14節
續航距離 3420海里以10節
船員 13名軍官、285名水兵
武器裝備

瑪麗號(德語:SMS Mari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80年代建造的卡羅拉級巡防艦的三號艦,得名於施瓦茨堡-魯多爾施塔特的瑪麗——她於1868年成為麥克倫堡-施威林大公夫人英語List of consorts of Mecklenburg。為了在德國殖民帝國服役,該艦的設計結合了蒸汽和風帆動力以擴大航程,並裝備有十門150毫米口徑炮。瑪麗號於1880年在漢堡賴厄施蒂格船廠開始鋪設龍骨,成為第一艘在該市建造的德國軍艦。它於1881年8月下水,至1883年5月竣工並投入艦隊服役。

瑪麗號在入役後立即被派往海外,最初是去往南美洲,它在那裏的南喬治亞島接載了第一屆國際極地年的德國參與者。在觀察了1883年底和1884年初太平洋戰爭的後果後,該艦又被轉移到西太平洋的德屬新畿內亞;當它在新麥克倫堡附近意外擱淺並嚴重受損時,這一部署被迫中斷,必須返回德國接受大修。瑪麗號於1892年重新啟用,開始第二次海外航行。1891年智利內戰英語Chilean Civil War of 1891後,它被派往智利保護德國公民,後於1893年在巴西附近與兩艘姊妹艦會合,以應對當地爆發的艦隊起義英語Revolta da Armada。這三艘艦於1894年轉往東亞,在那裏它們構成了東亞分艦隊的核心,並在甲午戰爭期間負責保護在中國的德國公民。1895年年中,該艦被召回德國,返程途中曾在摩洛哥停留,以執行兩名德國公民遇害的和解協議。1895年9月抵達德國後,它隨即退役。瑪麗號後來被分配到預備役訓練部隊,但從未得到啟用。相反,它最終於1904年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至五年後出售報廢。

設計

[編輯]

為了擴充當時已嚴重老化的德國海外巡洋艦隊德語Auslandskreuzer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70年代末訂購了六艘卡羅拉級巡防艦。它們的主要任務是駐地執勤德語Stationsdienst (Marine),以維護德國在未設基地的外國水域以及德國殖民帝國的利益。因此,這些艦隻將作為艦隊偵察兵,並在德國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長期巡邏任務。[1]

瑪麗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70.6米和76.35米,有12.5米的舷寬以及4.98米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2,147噸,滿載時則可達2,424噸。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3名軍官及285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兩缸雙脹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5.02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六台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2,129匹公制馬力(1,566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4(26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3,420海里(6,330公里)。在建造時,瑪麗號曾配備有完整的三桅帆索具,以便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長期部署時作為蒸汽機的輔助動力。[2][3]

瑪麗號裝備有十門150毫米22倍徑後裝式英語Breechloader箍炮德語Ringkanone作為主艦炮,並搭載了兩門87毫米24倍徑箍炮和六門37毫米哈乞開斯轉膛炮英語Hotchkiss gun作為輔助。在服役生涯後期,其87毫米炮則被替換為兩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並獲得了十門未記錄型號的37毫米機關炮[2][3]

服役歷史

[編輯]

瑪麗號是為替換老舊的巡防艦菲內塔號而以「菲內塔代艦」(Ersatz Vineta)作為合同代號發包予漢堡賴厄施蒂格船廠承建。這是來自漢堡的造船廠首次獲得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軍艦訂單。新巡防艦的龍骨自1880年開始鋪設,至1881年8月20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漢堡市長古斯塔夫·海因里希·基申保爾英語Gustav Heinrich Kirchenpauer發表演說,並主持將艦隻冠以麥克倫堡-施威林大公夫人英語List of consorts of Mecklenburg——來自施瓦茨堡-魯多爾施塔特的瑪麗之名。舾裝工作完成後,瑪麗號於9月12日被轉移至威廉港以安裝武器。海試於10月下旬展開,但當時尚未投運英語Ship commissioning。直至1883年5月1日,該艦才正式入役,並被部署至南美水域。[4]

第一次海外部署

[編輯]

1883年5月17日,瑪麗號從威廉港啟程前往南美,以輪替駐紮在當地的毛奇號。7月9日,該艦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遇到了炮艦信天翁號。瑪麗號進而繼續前往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至8月2日在那裏與毛奇號會合。隨後,該艦進一步前往南喬治亞島,但途中遭遇惡劣的天氣。它失去了兩艘艦載艇,並在風暴中受損,被迫停靠在福克蘭群島斯坦利港進行維修。8月23日,它得以重返航行,至9月1日抵達南喬治亞島東側的毛奇灣德語Moltke-Hafen。在那裏,該艦接載了第一屆國際極地年的德國分遣隊,這支分遣隊是在一年前由毛奇號帶到島上的。科學家們帶着他們的設備登上了瑪麗號,並於9月6日駛往烏拉圭的蒙特維多。瑪麗號於9月25日抵達港口,並將科學家和設備轉移到漢堡南美航運公司英語Hamburg Süd的波斯波利斯號輪船(Persepolis)上,由後者將他們帶回德國。[5]在前往南喬治亞島和返回蒙特維多期間,瑪麗號測試了一款新的航程指示裝置。[6]隨後還進行了其他類似的研究。[7][8]

德屬新畿內亞地圖

1883年10月10日,瑪麗號離開蒙特維多,穿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它於11月20日抵達智利瓦爾帕萊索,以觀察秘魯和玻利維亞一方與智利一方之間的太平洋戰爭的影響。智利和秘魯於10月20日簽署了《安孔條約》,但瑪麗號一直駐泊在該地區,直到1884年1月,它才開始沿美洲大陸西岸的南美港口巡航,一直向北抵達危地馬拉的聖何西港。在秘魯的卡亞俄停留期間,該艦接到命令於9月17日前往太平洋中部的薩摩亞[5]

薩摩亞當時在美、英、德三國之間存在爭議,這三個大國都試圖擴大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瑪麗號於1884年10月30日抵達阿庇亞[5]漢堡德國南海群島貿易和種植公司(Deutsche Handels- und Plantagengesellschaft der Südsee-Inseln zu Hamburg,簡稱DHPG)得以利用該艦的存在來控制薩摩亞的財政和警察。[9]瑪麗號在當地一直駐留到11月14日,然後啟程前往美拉尼西亞,這是德國在西太平洋殖民地德屬新畿內亞的一部分。該艦的任務是加強德國在當地的軍事力量,以確保德國能在英國的反對下接管在新畿內亞東北岸的威廉皇帝領英語Kaiser-Wilhelmsland,但此舉未能實現。[10]它在美拉尼西亞與巡防艦伊利沙伯號和炮艦鬣狗號德語SMS Hyäne (1878)會合。瑪麗號首先在新波美恩馬圖皮德語Matupi駐泊,以接替即將前往東亞水域的伊利沙伯號。[5]

1884年12月26日,瑪麗號在新麥克倫堡附近巡航時觸礁擱淺。船員們不得不從艦上卸下相當大重量的物件,使艦隻在三天後才得以鬆脫。潛水員經過勘測後確定該艦受損嚴重:船舵毀壞,螺旋槳和傳動軸無法工作,且艉部艙室漏水。1885年1月4日,它駛入努薩島附近的港口進行臨時維修。在工作進行的同時,瑪麗號派出一支12人的隊伍搭乘艦載艇,將事故的消息傳遞到約200海里(370公里)外的米約科島德語Mioko。兩天後,他們在當地遇到了鬣狗號,後者前往努薩島協助維修。DHPG的蒸汽船薩摩亞號德語Samoa (Schiff, 1883)也於2月1日抵達,並帶來了亟需的物資。到3月7日,瑪麗號重新適於航海,它與鬣狗號一同啟程前往澳洲,但在途中必須由鬣狗號拖曳行進。兩艦於4月16日抵達凱佩爾灣英語Keppel Bay,由等候在當地的巡洋巡防艦施托施號將瑪麗號拖到悉尼接受進一步維修,工期從5月6日持續至9月29日。從旱塢出來後,瑪麗號緩慢駛回德國,以避免損壞的艦體受壓。它於1886年2月9日抵達威廉港,就地退役並進行大修。[11]

第二次海外部署

[編輯]

維修完成後,瑪麗號便一直擱置在船廠,直到1892年底,它才重新入役,在常駐巡洋分艦隊德語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接替其姊妹艦索菲號[12]當時,帝國海軍已經實施了一項計劃,德國殖民地將由炮艦實施保護,而大型軍艦要麼會置入預備役,要麼會被編入常駐分艦隊,以便能夠對危機作出快速反應。[13]因此,從1893年1月至3月,瑪麗號都隸屬於由海軍少將弗里德里希·馮·帕維爾茲德語Friedrich von Pawelsz指揮的常駐巡洋分艦隊。然而,在該艦加入分艦隊之前,它先被派往南美沿岸,以應對1891年智利內戰英語Chilean Civil War of 1891。瑪麗號於12月17日離開威廉港,1893年3月26日抵達瓦爾帕萊索,途中曾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特維多停留;彼時戰爭剛剛結束,但海軍總司令部認為,為了保護德國的利益,軍艦在場仍然是必要的。這時巡洋分艦隊已經解散,瑪麗號正式獨立航行。[12]

與1884年一樣,瑪麗號訪問了南美西岸的港口,並留在該地區直至1894年1月。由於巴西爆發艦隊起義英語Revolta da Armada,促使帝國海軍將該艦派往當地保護德國的利益,並要求它在那裏與姊妹艦亞歷山德里娜號阿科納號集結。瑪麗號於1月25日至2月8日在蒙特港停靠,然後繞過合恩角向北前往巴西。它於2月24日與阿科納號會合後,這三艘巡防艦一直便留在巴西,直到4月才被派往東亞,以應對中、日兩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日益緊張的關係。5月8日,瑪麗號離開里約熱內盧,但由於發動機故障而被迫於6月再次在蒙特港停留,從而推遲了其原定於7月12日在卡亞俄與其它兩艦會合的日程。這三艘艦在那裏停留直至8月15日,此時中日甲午戰爭已經爆發。它們隨後橫渡太平洋,於9月26日抵達日本橫濱。瑪麗號繼而獨自前往大沽口,併到訪了黃海的其他港口。[12]

1894年11月,三艦在中國煙臺重新集結。東亞巡洋分艦隊於11月25日在此成立,並以阿科納號為旗艦。新式的巡洋巡防艦伊雷妮號則於1895年2月中旬抵達以強化該部隊。與此同時,日本軍隊已經在中國的山東半島登陸,幾個歐洲列強的軍艦便集結起來,派遣登陸部隊上岸保護他們在該地區的國民;瑪麗號是這次行動的一部分,儘管其官兵在2月12日就回到了艦上。伊雷妮號的姊妹艦威廉王妃號於6月抵達,輪替了奉命返回德國的瑪麗號。後者遂於6月中旬在新加坡經停,穿越印度洋,進入紅海,然後通過蘇彝士運河。7月21日,它在塞得港停留期間又接到命令前往摩洛哥,以協助執行與地方當局就兩名德國商人被謀殺一事達成的和解方案。8月8日,該艦在丹吉爾加入了由防護巡洋艦奧古斯塔皇后號岸防艦哈根號和施托施號組成的分艦隊。8月20日,摩洛哥當局同意和解,其他三艘艦離開,留下瑪麗號以確保賠款到位。[14]

1895年9月初問題解決後,瑪麗號也離開摩洛哥,至9月16日抵達基爾。它在那裏退役,然後於1896年4月9日被編入預備役訓練部隊。然而,由於將其重啟為一艘炮術訓練艦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的改造成本太高,該艦實際並未以此目的服役。相反,瑪麗號最終於1904年10月29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至1909年出售,並在斯德丁拆解報廢。[15]

註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引用
  1. ^ Sondhaus,第116–117, 136–137頁.
  2. ^ 2.0 2.1 Gröner,第90頁.
  3. ^ 3.0 3.1 Lyon,第252頁.
  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9–40頁.
  5. ^ 5.0 5.1 5.2 5.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40頁.
  6. ^ Annallen Der Hydrographie Und Maritimen Meteorologi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10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884: 521. 1-3. 
  7. ^ Ans den Reieeberichten S. M. S. Marie. Ann. der Hydrogr. Catalogue of Scientific Papers 16 (Roy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1883: 476 (699–702. 11. }
  8. ^ Reise S. M. S. Marie. Aun. d. Hydr. XI, 699 bis 7Ü2f. Reise von Wilhelmshaven nach Madeira, Rio Janeiro, Montevideo, Fort Stanley, Moltke Hafen (Süd-Georgien), Montevideo, Punta Arenas. Die Mittheilungen betreffen die Beschaffenheit. Die Fortschritte der Physik im Jahre 39. 1890: 547. 3. 
  9. ^ Sondhaus,第156–157頁.
  10. ^ Sondhaus,第156頁.
  1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40–41頁.
  12. ^ 12.0 12.1 12.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41頁.
  13. ^ Sondhaus,第155頁.
  14.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41–42頁.
  1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42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