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秦嶺—淮河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秦岭-淮河线
秦嶺-淮河線
虛擬線、​生物地理區邊界
話題方面生物地理區邊界 編輯
國家中國 編輯
1142年的中國,紅色部份為南宋,黃色部分為金朝

秦嶺—淮河線是一條具有多重特殊歷史意義的中國地理分界線。這條理論分界線的提出,首次界定了中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被認為對於認識中國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1]。在中國歷史上,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分別為魏晉南北朝(220—589年),以及南宋時期(1127—1279年),兩個時期的南方政權皆由漢人建立。

秦嶺淮河線的意義包括:

  1. 中國南方北方的分界線
  2. 相當於中國年降水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 水田旱地的分界線,即水稻小麥主產區分界線
    2.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3. 相當於中國一月份平均氣溫0℃的等溫線
    1. 河流無冰期和有冰期的分界線
    2. 亞熱帶暖溫帶的分界線
    3.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4. 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分界線
    1. 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的發現

[編輯]

迄今為止找到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線的記載是出版於1908年,由張相文所著的《新撰地文學》在185頁中指出:

秦嶺—淮河線劃分的問題

[編輯]

秦嶺無明確主脊線

[編輯]

秦嶺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崑崙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餘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鄖縣,全長1600公里,面積上萬平方公里,南北最寬處達上百公里。最高峰為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2米)[2]

下面是各個專家所指出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段劃分方法: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劉胤漢教授

[編輯]

主張南北分界線秦嶺段劃在秦嶺南坡800米等高線處。按照劉教授的說法,由於山地海拔在逐漸升高,氣溫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結束了,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見不到了。南方到這裏就應該結束了,因此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應與南坡800米等高線重合。[來源請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

[編輯]

主張把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劃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秦嶺北坡的角度看,整個關中盆地是暖溫帶,但隨着氣溫的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氣候已經不是暖溫帶了,而是山地氣候,越來越冷了。[來源請求]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黃秉維

[編輯]

主張將南北分界線劃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邊垂直自然帶的完整,正好可以兩相比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嶺找不到明確的主脊線,可能連接一些較高峰的海拔最高點作為秦嶺的脊線。[3]

淮河無下游

[編輯]
黃河奪淮時期黃河流向,可以看到淮河正擁塞成洪澤湖

北宋之朝,黃河淮河大抵相安無事。雖然從西漢開始,淮河就多為黃河所侵,但黃河少有入淮之事。北宋末年,戰亂頻繁加上故意破壞[c]黃河乏人管理,黃河決溢多次入泗淮。自明中葉以來,「每淮水盛時,西風激浪,白波如山,淮揚數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數百年矣」,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萬家湖等陂塘和小湖連接成洪澤湖淮河長期不再有入海口,改在三江營匯入長江。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度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此後黃河大致以山東大清河河道為入海口至今。

從古至今淮河受到的人工干預太多,水庫運河人工河渠將其分割得支離破碎,難以找到淮河的幹流或主河道。淮河因為黃河奪淮一事失去了下游,想要將它的幹流具體化為線,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有些地理學家們認為洪澤湖以下以人工水渠——1952年建成的蘇北灌溉總渠為界可以作為洪澤湖以東的線分南北。但是人工水道——蘇北灌溉總渠與古淮河天然河道走向並不相同,且淮河大多數水量由大運河匯入長江,以此分南北尚不太合適。

江蘇省淮安市的淮河上有一標誌南北分界限的標誌物。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邊亦有一標誌南北分界限的標誌物。但地理學界一般認為,只有在小比例尺的地圖上才能界定一條真正的界限,在實際的地表上,是不可能畫出的。因此地理學界對於淮安市蚌埠市的標誌不太認可。[4]

秦嶺—淮河線西延線

[編輯]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秦嶺—淮河線僅僅是將中國的東部地區分為南北,卻未將西部地區分為南北。所以,地理學界就有着兩種不同的秦嶺—淮河線西延線劃分方法。

  1. 沿着秦嶺—祁連山阿爾金山崑崙山劃分。此線的劃分依據是青藏高原的完整性,也就是以青藏高原的北界作為中國西部分南北的界線。
  2. 沿着秦嶺—阿尼瑪卿山崑崙山劃分。此線的劃分依據是非季風區與季風區的分界線,也就是以季風區北界的西段作為西部分南北的分界線。

兩種劃分方法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將柴達木盆地列入中國南方。但是「柴達木盆地屬於西北地區還是青藏地區」,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極大的爭議,因此,秦嶺—淮河線西延線也隨之富有爭議。

註釋

[編輯]
  1. ^ 北嶺為今日秦嶺之古稱。
  2. ^ 白話文翻譯:北帶(指暖溫帶)的南界為秦嶺。
  3. ^ 歷朝歷代皆曾掘開大堤,例如宋掘堤是為了阻擋金兵,金掘堤是「以水代兵」,以洪水襲擾宋地。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 [201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0). 
  2. ^ 登太白山拔仙台游记. [2010-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9). 
  3. ^ 黃秉維.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綱要. 地理集刊(自然區劃方法論),1989,第21號,10~20.
  4. ^ 單之薔 《南北分界線上的迷霧》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588期 ISSN 1009-6337

文獻

[編輯]
  • 單之薔:《南北分界線上的迷霧》,載《中國國家地理》雜誌588期。ISSN 1009-6337
  • 單之薔:《青海的三面孔》,載《中國國家地理》雜誌532期。ISSN 1009-6337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