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齡
郭松齡 | |
---|---|
東北國民軍總司令 | |
任期 1925年11月22日—1925年12月25日 | |
前任 | (職務設立) |
繼任 | (職務裁撤) |
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 (代理) | |
任期 1922年7月24日—1925年12月25日 | |
前任 | 張學良 |
繼任 | (職務懸空)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字 | 茂宸 |
出生 | 1883年 大清光緒九年 大清奉天省奉天府深井子鎮漁樵村 |
逝世 | 1925年12月25日(43歲) 中華民國奉天省遼中縣老大房 |
墓地 | 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龍泉古園公墓 |
國籍 | 大清(1883—1912) 中華民國(1912—1925)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1909—1920) 奉系(1920—1925) |
配偶 | 韓淑秀 |
學歷 | 保定陸軍速成學堂 北京陸軍大學 |
著作 | 《反奉宣言》 |
軍事背景 | |
服役 | 北洋陸軍(1907—1916) 護法軍(1917—1920) 奉軍(1920—1925) 東北國民軍(1925) |
軍銜 | 陸軍中將(1921年授予) |
參戰 | 辛亥革命(1911年) 護法運動(1917年) 直皖戰爭(1920年) 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 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 反奉戰爭(1925年) |
經歷
|
郭松齡(1883年—1925年12月25日)[1],字茂宸,奉天府(今瀋陽市)深井子鎮漁樵村人,祖籍山西省汾陽縣。清末民初時期中國奉系軍事將領,號稱「關東第一猛將」,曾作為張學良教官並與其成爲摯友,張學良被其稱之「第一門徒」。後受馮玉祥唆使,起兵反奉,被奉軍打敗,被俘。張作霖將郭松齡夫妻一同槍斃。
早年
[編輯]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郭松齡入奉天陸軍小學堂。因成績優秀,翌年被保送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畢業。在北洋陸軍第三鎮實習後,回到奉天,被任命為盛京將軍衙門衛隊哨長。1909年(宣統元年),隨朱慶瀾換防,轉赴四川省任衛隊管帶。其間,經方聲濤、葉荃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宣統三年),四川省的革命派發動起義,局勢混亂,郭松齢乃回到奉天,策劃革命。[2]但是,趙爾巽和張作霖通過執法部門將其逮捕並監禁。經過同期學生的支援,郭松齡終於被釋放。[3][4]
1912年(民國元年),郭松齡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學習。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後,1913年(民國二年),考入北京陸軍大學(今國防大學陸軍指參學院)深造班(研究班)第三期。[5]:51916年(民國五年)畢業,任北京陸軍大學教官一職。
加入護法軍政府
[編輯]1917年(民國六年)7月,孫中山開始護法戰爭。8月,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郭松齡投奔孫。[6]:200適逢前上司朱慶瀾在廣東省擔任省長,郭遂被委任為粵贛湘邊防督公署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後轉任李根源在韶關開辦之韶州講武堂步兵科中校教官。[6]:200當時曾與孫中山會面,就桂軍勢力增大的對策進行過商議。1918年(民國七年),護法軍政府改組,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制,[4][7][8]5月,孫在西南軍閥壓迫之下,通電辭去大元帥,郭松齡在孫中山辭職後繼續在韶州講武堂任職,擔任戰術教官。至民國九年(1920)辭職返回奉天,經陸軍大學同學、奉天督軍署參謀長秦華推薦,進入奉天督軍署任少校參謀。[6]:200
奉系將領
[編輯]1919年(民國八年)2月,張作霖重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郭調任戰術教官,因而結識張學良。[6]:200在講武堂學習時,張學良對郭優秀的能力和見識懷抱敬意。1920年(民國九年),張學良由講武堂畢業,張作霖升他為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遺缺第二團團長,張學良力薦郭松齡兼代[9]:12。當時張學良請父親任命郭松齡為該旅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4][10][11]
郭松齡任參謀長後,從事軍隊訓練工作,使張學良的衛隊旅成為奉系屈指可數的精銳部隊。同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郭松齡被張作霖任命為先鋒司令,支援直系一方,在天津小站,以一個團的兵力擊潰皖系的兩個旅。此後,郭松齡在中國東北討伐匪賊頗有貢獻,逐漸獲得張作霖信任。[12]
1921年(民國十年)5月,張作霖兼任蒙疆經略使,擴充奉天陸軍為10個混成旅。此時,張學良被任命為第三混成旅旅長,郭松齡升任第八混成旅旅長。[11]第三旅和第八旅組織聯合司令部。張學良將軍隊的運作和訓練事宜都交給郭松齢負責。1922年(民國十一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後,奉系大敗。張學良、郭松齡的第三混成旅、第八混成旅堅守山海關,與三倍於己的直軍對峙,隨後井然有序地撤退。此後,張作霖設陸軍整理處,張學良任該處參謀長,郭松齡代理參謀長,負責軍隊的整理、訓練。[4][11]郭松齡向張作霖進言,提出休養民力與內政的近代化,但未被接受。[13]
不滿張作霖
[編輯]1924年(民國十三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郭松齡任第三軍副軍長兼第六混成旅旅長。郭松齡為奉系的勝利作出貢獻。張學良和郭松齡分別被任命為京榆駐軍司令部司令及副司令。但是,當時鎮威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楊宇霆將郭松齡視為最大的政敵,企圖加以排擠,兩者對立加深。而且郭松齡對張作霖繼續戰爭的方針不滿。郭夫人韓淑秀是燕京大學畢業生,與馮玉祥老婆李德全是同學,感情甚好,過往亦密。[14]而此時已與「第三國際」掛鈎,北與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南與鮑羅廷都在暗中往還。[14]:364至於蘇聯對馮氏「國民軍」支援彈械,和共產國際在馮軍中之顧問活動,也早已不是秘密。[14]:364凡此種種,對郭都是新鮮刺激。[14]:364倒張之後如再與馮連成一氣,並得到蘇聯奧援,則華北大定。[14]:365因此,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郭早就同馮聯絡,企圖打倒張作霖。[15]
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郭訪問日本視察軍事。其間,他得知持續進行軍事擴張的張作霖的後盾是日本,張作霖也為日本擴張各方面利益提供方便。為此,郭越發對張作霖和日本感到不信任與反感。11月中,郭在日本觀操奉召歸來,便與馮訂七條攻守同盟密約。[14]:365郭接受張學良的委託,在天津組織第三方面軍(由3個軍構成)。郭被任命為第十軍軍長。[16]
11月,奉軍同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發生衝突,張作霖命令郭奉討伐國民軍,被郭拒絕。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之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者之一林長民時任秘書長,知悉張作霖、楊宇霆的討伐圖謀。林長民曾於1924年發表《敬告日本人》的公開信,批判日本的對華政策。郭企圖剝奪張作霖的統治權,擁立其「第一門徒」張學良。不過,張學良對郭松齡的停止內戰的主張表示贊同,但對實行兵變表示反對。[17]
兵變敗北
[編輯]張作霖的奉軍與馮玉祥麾下的國民軍持續處於緊張狀態,同孫傳芳、吳佩孚的軍隊也持續對立。11月22日,郭要求張作霖下野,並發動兵變,[18]以打倒張作霖、楊宇霆為目標的軍事活動開始。[11][4]郭的部隊共7萬人,是奉軍中最精銳的部隊。[18]郭發出通電[14]:365,突然叛奉自立,號稱「國民四軍」[14]:363。 歷時不過一月零一天[14]:363。張作霖全無防備,派遣張學良收拾局面。11月26日,張學良專程乘鎮海號炮艦到達秦皇島,電邀昔日教官郭面談,被郭拒絕。11月26日,郭將於11月23日在灤州所扣下的前安徽督辦姜登選槍決,藉表反奉倒張之決心,以及回應郭軍隊伍於山海關遭張作相截擊之事。11月28日,郭松齡攻下山海關。11月30日,司令部移駐山海關,部隊更名「東北國民軍」。12月1日進入滿洲,[18]12月5日突破奉軍的連山防線,12月6日突破大凌河防線,12月7日佔領錦州。在強大的攻勢下,張作霖一度考慮下野。[19]
日本人本不喜歡奉張父子,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人更不喜歡帶有共產色彩的「國民軍」進入滿洲。[14]:365這時,日本方面一方面考慮到滿洲軍閥世代交替的可能性存在,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郭同馮玉祥聯合,警惕其可能受中國國民黨的影響。[18]關東軍判斷郭的意圖為「驅逐張本人,明確實現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將東三省捲入戰亂,將蘇聯的勢力招徠入滿洲,誘致發生日本的國防和滿蒙政策所不能原諒的事態」。[18]滿鐵社長安廣伴一郎認為,郭的叛亂成功會使「東三省遭到赤化運動蹂躪,恐怕會出現一個沒有滿鐵和關東州存在的「自由地帶」」因此,他擔心日本的權益受損。
奉天的吉田茂總領事和天津的有田八郎總領事向外務省當局報告,指郭如掌握滿洲,會使國民黨出入滿洲更加頻繁,赤化的威脅加劇,認為應當繼續維持張作霖勢力的現狀。[20]日本政府方面則認為滿洲問題是中國的「地方情勢」,而且1924年任外相的幣原喜重郎此前已經調整對華外交政策,確立「合理維護合理的權益,不干涉中國內政」的新方針。宇垣一成陸相認為「(大日本)帝國對處於既倒之下的張作霖給予強有力的支持,採取積極行動,這樣甚為危險」。[21]
但是,在郭松齡軍事上不斷勝利的情況下,日本方面藉機向張作霖索取更多在滿洲的利益。12月7日,日本和張作霖商定《日奉密約》,主要是關東租借地和南滿鐵路管理權,就是1915年向袁世凱索要不成的21條中關於滿蒙部分,張作霖全盤接受。 日本人決定不讓郭軍穿過南滿鐵路,並將日本「駐屯軍司令部」移入瀋陽。[14]:36512月8日,關東軍對郭發出警告,稱南滿鐵路附屬地20里以內禁止作戰。奉天穩固,張作霖決定率部反攻。[14]:365-36612月9日,日本第十師團司令部由遼陽移駐奉天,同時,將第六十三步兵聯隊、旅順炮兵一隊、公主嶺騎兵一隊,以及附近的守備隊調進奉天,歸該師團指揮,部署攔截郭軍。
12月12日,郭軍前鋒抵達新民白旗堡附近。郭軍右翼準備取道營口繞擊奉天,意圖對奉軍造成兩面夾擊之勢。
12月14日,郭軍右翼進入營口時,遭到日本武裝阻截,並向郭軍發出警告:不准郭軍進入市區,不得沿遼河作戰,不得侵入南滿鐵路三十公里內。郭軍未強行越過禁區,所以兩路夾擊奉軍的計劃未能實現。
12月15日,日本內閣決定從朝鮮抽調二十四師團一部,從日本內部久留米等地抽調十二師團一部,組成「滿洲派遣軍」,開赴奉天,準備參加對郭作戰。
12月17日,郭軍主力進入白旗堡。
12月20日,郭軍攻佔新民,前鋒部隊抵達巨流河(瀋陽西南)西岸,已經可以看見奉天府城燈火,只等主力部隊到達,即將渡河攻擊。
12月21日,郭軍主力抵達新民,奪取了奉軍在遼河西岸的戰略要地。奉軍由張學良統帥,決定採用中央堅守、兩翼突破的戰術對抗郭軍,沿巨流河東岸南起大民屯、北至公主屯佈陣,左翼配置吳俊升第六方面軍(騎兵為主,從黑龍江緊急南下),右翼配置張作相第五方面軍(從吉林緊急調撥),中路由張學良親率第三方面軍(由沿途收容的奉軍潰兵和歸降的郭軍臨時組成)守御。郭軍沿巨流河西岸佈陣,按一、二、三、四軍序列從北到南排開,與奉軍隔河對峙。
12月22日,郭軍司令部進駐新民,決定第二天發動總攻擊。
12月23日,郭軍發動攻擊,中路奉軍在日軍重武器的支援下堅守陣地。張作相從右翼出擊,佔領了新民北高台子,直入郭軍左翼後方,截斷郭軍後路。隨後吳俊陞的黑省騎兵從左翼出擊,搶佔柳河溝,偷襲白旗堡,焚毀郭軍全部糧草彈械,擾亂郭軍後方。張學良派空軍用飛機撒下《張學良告第三軍團官兵書》企圖瓦解郭軍軍心,後率中路軍乘勢反擊,郭軍全部陷入包圍之中。當夜,郭松齡召開軍事會議,鄒作華、高紀毅等將領主張停戰議和,而霽雲、劉偉、范浦江等人積極主戰。郭松齡決定明日和奉軍決一死戰。
12月24日晨,郭松齡親自督戰,指揮部隊向奉軍發動三次猛烈進攻,遭到奉軍頑強防禦。郭軍參謀長鄒作華倒戈,將所部炮兵旅撤回,並停止前線子彈供應,郭軍潰敗。郭率衛隊突圍,當晚逃至白旗堡附近,與夫人韓淑秀雙雙被奉軍吳俊陞部之旅長王永清所俘虜,解往瀋陽受審。[14]:366
12月25日,王永清等將郭松齡夫婦解往瀋陽的途中,接到楊宇霆親自下達的命令:就地正法,因此,郭松齡夫婦在奉天省遼中縣老大房被槍決,屍首被運回奉天的府城──瀋陽,並在小河沿體育場曝屍3日。郭松齡年43歲。韓淑秀年35歲。[4][11][22]
身後
[編輯]12月初,馮玉祥未遵照與郭松齡的約定,揮戈東向,向已宣佈「脫離奉系」之直隸督辦李景林大舉進攻,搶奪直隸省,霸佔天津;也突然奪取闞朝璽熱河省。[14]:367在北京,馮玉祥驅策段祺瑞。[14]:367事件後,馮玉祥被追逼。1926年(民國15年)1月初,張作霖父子乃整編殘部,率師再度入關。[14]:368守關原「叛將」魏益三不支,率其「國民四軍」逃往保定。[14]:368張學良精銳佔領灤州,直指天津。[14]:368馮玉祥宣佈下野,並經外蒙古逃往蘇聯。[23]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多數資料稱其1883年生。劉主編(2005)、1841頁作生於1882年。
- ^ 徐主編(2007)、1267頁
- ^ 任・武(2005)、420-421頁
- ^ 4.0 4.1 4.2 4.3 4.4 4.5 劉主編(2005)、1841頁
- ^ 郭大鳴:「先兄郭松齡將軍傳」,《傳記文學》第十六卷第二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 ^ 6.0 6.1 6.2 6.3 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 ^ 任・武(2005)、第421頁
- ^ 徐主編(2007)、第1267-1268頁
- ^ 司馬桑敦. 張學良評傳.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9-07-01.
- ^ 任・武(2005)、第421-422頁
- ^ 11.0 11.1 11.2 11.3 11.4 徐主編(2007)、第1268頁
- ^ 任・武(2005)、第422頁
- ^ 任・武(2005)、第422-423頁
-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唐德剛:〈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刊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 ^ 任・武(2005)、第423-424頁
- ^ 任・武(2005)、第424-425頁
- ^ 任・武(2005)、第425-426頁
- ^ 18.0 18.1 18.2 18.3 18.4 臼井(1971)、第8頁
- ^ 任・武(2005)、第427-428頁
- ^ 臼井(1971)、第8-9頁
- ^ 臼井(1971)、第9-10頁
- ^ 任・武(2005)、第428-429頁
- ^ 臼井(1971)、第11-12頁
來源
[編輯]- 書籍
- 任松、武育文. 郭松齢. 民国人物伝 第12巻.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 主編 (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國銘 主編 (編).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 団結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臼井勝美. 日中外交史 北伐の時代. 塙書房. 1971.
- 郭大鳴. 先兄郭松齡將軍. 《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出版社).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郭松齢將軍回師奉天. 齊世英先生訪問記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0. ISBN 957-904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