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或在 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2年10月14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
|
共产国际(俄語: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1]相关人员和组织转入随即成立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际部。
第三国际成立于1919年3月2日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成立,當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第三国际本名「共产国际」,区别于第二国际的本名「社会主义国际」。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国际原有的支部分裂出来的,即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1920年8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共产国际章程》,并按照这个章程的规定选出了共产国际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并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1921年8月共产国际三大,中共首次派出代表(张太雷、杨明斋)与会。第三国际1919年至1926年的主要领导人是季诺维也夫,1926年至1928年的领导人为布哈林,1934年之后是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但因为当时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多,第三国际许多活动及决议都需要苏联支持,故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第三国际有重大影响力。
1929年7月共产国际第十次扩大全会结束后,国际共运领导人蔡特金在私下对一个瑞士同志说“共产国际已经从一个活着的政治体变为了一个死去的机构,它一方面只能吞下俄罗斯的指令,另一方面又用各种语言将这些指令反刍”。不过,在公开场合,蔡特金仍然以自己的声望支持共产国际并保持缄默。[2]
1943年5月15日,苏联为拉拢英美,联合对抗纳粹德国,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6月10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正式宣告解散共产国际。相关人员和组织转入随即成立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际部。
共产国际下属组织[编辑]
领导人[编辑]
副主席[编辑]
总书记[编辑]
国际联络部[编辑]
国际影响[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周恩来年谱(1898—1949)》.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 第555页.
- ^ Stephen Kotkin. Stalin:Volume 2. New York: Penguin Press. : 21.
- ^ Stephen Kotkin. Stalin:Volume 2. New York: Penguin Press. : 19-20.
外部链接[编辑]
|
---|
| 理论 | |
---|
| 主要国际组织 | |
---|
| 国际议会组织 | |
---|
| 国际司法机构 |
|
---|
| 區域性组织 | |
---|
| 法律和条约 | |
---|
| 历史 | |
---|
| 建议和观念 | |
---|
| 国际运动 | |
---|
| 文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