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石村
塔石村(葡萄牙语:Povoação de Tap Siac[1]),是一个已消失的位于澳门半岛望德堂区西部的古村落,该村在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逐渐被澳葡政府取销及占据,现扯为肥利喇亚美打大马路(即荷兰园大马路)及塔石广场一带。
名称来源
[编辑]“塔石”一词较早出现在1848年的田亩税单中,据澳门华人学者王文达的《澳门掌故》所载:“该山(颈头山)顶端,有三巨石堆叠天然,旧称‘三叠石’,即塔石也。山之险,又有坑水雨穴,分筑石围栏两道,斜向新桥方面而下,旧称‘丹坑渠’。山上各处,尚有不少中国坟墓,皆澳门及龙田、望厦等村人之祖先茔冢也。”,山脚下的华人村落也因此被称为“塔石村”,可见今日的荷兰园大马路,昔日原是颈头山下的塔石村范围[2][3]。
历史
[编辑]鸦片战争后,时任澳门总督亚马留自行拆除澳门旧城区城墙,订下“近占七村,远夺三岛”的殖民计划,逐步扩大葡人在澳门的势力范围,强占本由清朝官员管辖的澳门土地。其中七村之一的位于北城墙外不远的塔石村首当其冲被葡萄牙人占据。据《澳门旧街往事》记载:“澳督亚马喇开始对华民村落土地进行登记收税。此后,澳葡政府逐步开发塔石村。1854年,在塔石山坡(即塔石村和望德圣母堂之间)开辟天主教坟场(即圣味基坟场)。拆毁水坑尾城门后,1869年命名并公布了塔石村5条村路的路名。1887年,塔石村除进教围外,有铺户、民居、篷屋四五十家、壮丁七八十人,每年约缴公钞及街灯费共银三百元。其后,澳葡政府加快了改造塔石村的步伐,包括征地、建屋、改造村路等。”;“1847年初,亚马喇总督下令征地,用于修筑一条通往关闸的 新路。该路以北城墙水坑尾闸门为起点,左边沿线依次越过荷兰园、龙田村……经望厦山临海山麓,直达关闸。”[2]
1894年,位于荷兰园正街尾的利宵中学(现址为文化局大楼)正式开学。
1905年,澳葡在占领塔石村及塔石山之后, 先后炸毁三叠石,填塞丹坑渠,又将山上华人祖坟迁移甚至摧毁,整座山更被铲平,目的是取石铺路。据《新修香山县志.纪事编》所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夷人平毁塔石等处坟墓,投无主遗骸于海云。”
1921年,荷兰园大马路已是整齐的大马路,澳葡政府更对其进行美化及拓展工程。现为饶宗颐学艺馆,原为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民居住宅亦于此年落成[4]。
1925年,荷兰大马路的两端起迄点已与今天相同。今天在荷兰园大马路中段所见的8间南欧式建筑物(俗称“八间屋”,即文化局大楼、塔石卫生中心、中央图书馆、历史档案馆、塔石艺文馆、澳门乐团会址和澳门利氏学社等)也就在此时段相继落成[3][2]。
1982年,当局对“八间屋”进行较大型的重修工程,并获PATA(亚太旅游协会)大奖[6]。
2007年,澳门特区政府完成将塔石球场改建成塔石广场的工程,塔石广场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7]。
参考资料
[编辑]- ^ Rua do Tap Siac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9-19.
- ^ 2.0 2.1 2.2 黄健威《荷兰园大马路与塔石村》,〈澳门杂志〉2015年03-15
- ^ 3.0 3.1 这些年,那些年,我们的塔石球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7-23.,〈论尽〉2014-06-15
- ^ 饶宗颐学艺馆简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8-04-08.
- ^ 王文达《澳门掌故》,广角镜出版社,1977年,第86页
- ^ 荷兰园大马路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8-14.
- ^ 塔石广场建造费亿六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澳门日报,200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