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纳言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少纳言局,日本律令制太政官机构,与左右弁官局合称“太政官三局”,最高长官为从五位下少纳言,其职务类似于中国唐代门下省,负责草拟各项诏书的文书工作,并负责授官叙位的相关仪式工作,在藏人所设立以前是相当重要的部门,少纳言们更是多由天皇侍从兼任,职权甚重。

简介[编辑]

少纳言局主要负责诏敕、宣旨等文书工作,并将诏书写成“清书”(使草稿和手稿等写成整齐的公文)。除目(封授官职)、叙位等仪式相应事宜也是少纳言局的工作。因随时代演变,实权后来主要掌握在大外记、少外记等官员手中,因此后来也被称之为“外记局”。[1]

组织[编辑]

“少纳言局”人员简易编制表
主官 副官 职员 职员
少纳言(3人) 大外记(2人) 史生(10人) 使部(43人)
権(员外)少纳言 少外记(2人)
  • 可知“少纳言局”定员约有“60人”

主官[编辑]

少纳言’(从五位下
  • 养老令·职员令》:“少纳言三人。【掌。奏宣小事请进铃印伝符进付飞驿函铃兼监官印其少纳言。在侍从员内】。”[2]
定员为3人,称为“少纳言”,是太政官四等官制中的第三等-判官,一般而言少纳言负责诏敕宣下的工作,但是与大纳言中纳言这些高级官员不同的是,少纳言通常是负责奏宣一些小事和次要的决议而已;另外负责天皇御玺的雕刻及太政官印的处理。少纳言在最开始的时候是重要官职之一,通常由天皇身边的侍从兼任。其唐名称之为“尚书郎”、“门下给事”、“给事中”。
但也因为如此,这些侍从来兼任少纳言一职时,通常只是代领,重心仍在侍从天皇的职务上,因此少纳言局的实际职务主要还是由其底下的大外记、少外记等次官来进行处理,因此实权后来多在外记们的手上,因此少纳言局也被称之为“外记局”。而后随着藏人所的设立,大多的职务都逐渐被替代,而后少纳言也渐渐变成有名无实的荣誉官职了。
约莫在安土桃山时代之后,广澄流清原氏嫡流公卿舟桥家,作为家格为半家公家,世袭为天皇讲述经典的身份,因此作为侍读都会被任命为少纳言之职。[3]

外记[编辑]

唐名称之为“史官”、“门下录事”、“外史”、“主书”。是太政官四等官制中的第四等-主典,该官职最早于日本平安时代所设立,其职务是负责去纠正、修改中务省的内记所撰写的诏书,同时又负责太政官的奏文,阅审各项公文资料,是否符合先例,并且会参与各项仪式典礼,最早本为临时设置的官职,但不久后就成为定官。由于职务的需要,因此该官职多由文笔不俗且精通汉籍经典的文官担任。

大外记、少外记乃是“显官”之职,与大史、少史、式部丞、民部丞、左右卫门尉、弹正忠、勘解由判官等官职,皆为中下级官职里面特别重要的职位,对于并非是上层公卿家族出身的人来说,因为负责各项文书工作,与上层交流频繁,因此这是一个较易进入上流阶层的重要职位。

‘大外记’(正七位上
  • 养老令·职员令》:“大外记二人。【掌。勘诏奏及读申公文勘署文案检出稽失】”[2]
定员为2人,称为“大外记”。虽说叙位在律令制下为正七位上,但大外记一职在桓武天皇延历二年(784年)以后多由六位的官员出任,而当大外记升任为五位时,就会被称为‘外记大夫’(大夫=五位以上官员尊称)。并且因为事务繁忙且重要,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地位的上升,也是造成五位大外记出现的原因之一。
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大外记成为公家里世代学习“明经道”(儒学)的清原氏嫡流-舟桥家和中原氏嫡流-押小路家这两家的人世袭的职位。而在室町时代以后,舟桥家以天皇侍读的身份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升任为三位的少纳言。
‘少外记’(从七位上
  • 养老令·职员令》:“少外记二人。【掌同大外记】”[2]
定员为2人,称为“少外记”。其职责与大外记相仿,辅佐大外记处理各项政务和文书处理的工作。

职员[编辑]

‘史生’
定员为10人。
‘使部’
定员为43人。

参考文献[编辑]

  1. ^ 和憩団栾房. 弁・史/少納言・外記. 官制大観.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2. ^ 2.0 2.1 2.2 養老令。職員令.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3. ^ 舟橋家. 世界大百科事典 第2版.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