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議 (日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參議,古代日本律令制度中的官職,是當時日本最高領導機關太政官的一員,是太政官中的次官(四等官制),且是令外官的性質,相當為正四位下以上。是次於中納言的職位,是當時日本朝廷的最高決策層的最下位官職,也是位階最下的公卿階級。所謂參議,其本意即參與議政官會議的意思,即參政朝議。參議的唐名被稱之為「宰相」、「相公」、「平章事」、「諫議大夫」。

而1868年明治維新後,明治政府以「王政復古」作為口號重設了太政官制度,同時也重新設立了參議一職,其權力依舊很大,但該制度僅持續了約16年,便因為設立內閣制度的原因被廢除,歷史上著名的西郷隆盛伊藤博文等就都曾任該職位。[1]

古代律令制度下的參議[编辑]

大寶律令發布後的天平年間至明治維新開始,公元731年-1868年,日本聖武天皇(45代)天平三年-明治天皇(122代)明治元年。期間時間跨越日本歷史中的多個不同時代,分別是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鎌倉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

擔任條件[编辑]

參議的選拔是從擁有四位以上位階的官員之中去進行挑選,並選擇其中具有才能之輩來進行委任。創作於十四世紀的《職原抄》一書便寫道:「參議者,諸臣之中四位以上有其才之人。奉敕參議官中政之意也,故非正官。」[2]。即參議擁有與太政官的諸位大臣和大納言中納言一起參與討論決策國家各項政務。因此雖說敘四位的參議並非是三位以上的官職,但是卻是名列古代日本朝廷公卿貴族的行列。

具體候選人[编辑]

  • 擁有以下官職的從政經驗:
    • 藏人頭(天皇秘書官)、左右大弁(掌管八省)、左右近衛中將(天皇親衛隊將領,且需服務多年)、左中弁(職權似大弁,僅品級較低)、式部大輔(相當中國古代之吏部侍郎,但因日本尚書職多由親王兼任,因此大輔實則為一省之最高行政官員,且須擔當天皇的侍讀為前提時,大輔才可被任命為參議),此五者皆為地位既高,權力也大的官員,從候選的官員名單就可以得知參議職務之重要。[3]
  • 左右衛門督、左右兵衛
  • 歷任過五個令制國國司的官員
  • 位階在三位以上的公卿貴族[4]

歷史沿革[编辑]

在日本開始全面學習唐朝之後,為了建立一個集權的律令制國家,在文武天皇大寶二年(702年),發布了大寶律令,明確了日本的政治基礎和各項官制,其中在同年的5月21日,設立了參議這個職務,並非是官位,只是讓尚未是大臣或納言的他們參與朝政,此時參議朝政的人總共有5位,他們是要幫助文武天皇制定一系列的律令制,使日本成為集權國家,此5人分別為:

粟田真人前賢故實圖

而此後的天平三年(731年)時正式將參議這個官職以令外官的身分確立了下來,到了平城天皇大同二年(807年),參議這個官職一度被廢止,這是因為平安時代的初期,日本設立了用來監視地方的「觀察使」一職,而這年東山道和內畿觀察使被設立,因此參議被決議併入觀察使一職。[5]但沒過多久的4年後 ,嵯峨天皇弘仁元年(810年)參議一職又被重新設立,一般狀況下任命8位,因此參議又被稱呼為「八座」。但具體人數並未強制規定,以天皇的敕令為準。

參議的「權官」-權參議並不是長期存在的,只是分別在特定時期有所設立:

但也有特殊形式的參議:

參議的角色,常常由八省的卿來兼任,來參與公卿合議的太政官朝議,到了平安時代的末期,由於八省的地位逐漸被架空,逐漸虛骸化,因此參議的地位和職權逐漸加強,在政務和宗教儀式上做為公卿有著越來越高的地位。

著名人物[编辑]

小野篁像(『集古十種』)
島津義弘畫像(尚古集成館藏)

明治時代下的參議[编辑]

1868年7月的明治維新時,明治政府以「王政復古」作為口號重設了太政官制度,同時也重新設立了參議一職,作為明治政府閣僚的一員,他的地位在諸位卿之上,而且在他之上的大臣,如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等通常又沒有實質上的權力,因此參議時常是作為政府首腦的身分去指導政府的部門。[7]

而這次的太政官復興裡,「參議」與「納言」、「大臣」等官職被作為新政府的重要職位被設置,但與納言、大臣都是出身自傳統公家武家不同,參議這個重要職位都是被授予給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肥前藩這四個地方出身的維新功臣們。

但是由於這些對於明治維新有功的功臣之間也不是完全一條心,各自內心都還是有自己本身利益的考量,因此參議之間相互對立屢見不顯。例如出身於長州藩的前原一誠,因為他此時兼任兵部大輔的職位,因此在任上他便反對大村益次郎所提出的「國民皆兵」的徵兵路線,但也因此受到出身於同藩的木戶孝允的厭惡和排擠,於是他便在很短的時間便被迫辭官而去。

此外。在明治三年(1870年)時,當時因為才能極為出眾而嶄露頭角,且出身於肥前藩,時任民部大輔兼大藏大輔的大隈重信,被升職為參議並仍然兼任過去那兩個職位時,作為贊成派的木戶孝允和反對派的大久保利通副島種臣廣澤真臣再次發生對立。大久保等人一度以辭職相要脅,引起很大的騷動,見此木戶孝允不得已只好退步,經過妥協後,大隈重信放棄兼任過去兩個職位,換取升任為參議,而民政部的職位也被讓與和大久保等人有關的官員。[8]

到了明治四年(1871年)6月,日本政府決定廢藩置縣,這個措施成功將過去那些公卿諸侯的大部分權力廢除,使日本成為一個真正集權的現代國家,也讓維新功臣取代過去那些公卿貴族,成為新政府的權力中樞,而在實施該舉措以前,出身薩摩藩的西鄉隆盛便率領由維新藩士們組成的約莫5000人的御親兵前往東京[8]

而就在此時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岩倉具視三條實美共同要求由木戶獨自一人擔任參議。雖說眾人此舉是希望能夠構築一個「政令一途」的高效體制,但一向重視開明與合議制的木戶孝允,對此提議持續且堅持的反對。而後依照大久保所提出的妥協案,木戶同意由自己和西鄉共同擔任參議,但隨後基於為補足對政務不嫻熟的西鄉之由,向西鄉建議讓肥前(佐賀)的大隈重信(與當時的木戶同屬激進洋化派)也擔任參議,西鄉則回應「那麼土佐的板垣退助也應該擔任參議」,於是確立了由薩長土肥各一人擔任參議的「共和制參議內閣制」。但是,因為施行者木戶隨後即為海外視察的全權副使而空位,這所謂薩長土肥各一人的共和制參議內閣制並沒有維持許久。[8]

在1885年(明治18年)12月12日,伊藤博文提議廢止太政官制度,設立新的內閣制度,於是連帶參議這個職位也一同被廢除,新的日本政府首腦改由內閣首相,也就是內閣總理大臣取代,而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就是明治九元老之一的伊藤博文[9]

明治時代歷任參議[编辑]

姓名 任職期間 出身 備註 参議人数
Taneomi Soejima NLD portrait.jpg 副島種臣 1869年7月8日 - 1871年7月24日 肥前藩 0人→2人
Maebara Issei.jpg 前原一誠 1869年7月8日 - 1870年9月2日[10] 長州藩
Toshimichi Okubo 4.jpg 大久保利通 1869年7月22日 - 1871年6月25日 薩摩藩 2人→4人→3人
Saneomi Hirosawa.jpg 廣澤真臣 1869年7月23日 - 1871年1月9日 舊長州藩
Takayuki Sasaki cropped.jpg 佐佐木高行 1870年2月5日 - 1871年6月25日 土佐藩 3人→7人→6人→1人
Saito Toshiyuki.jpg 斎藤利行 1870年5月15日 - 1871年6月25日 舊土佐藩
Takayoshi Kido suit.jpg 木戶孝允 1870年6月10日 - 1871年6月25日 舊長州藩
Ōkuma Shigenobu.jpg 大隈重信 1870年9月2日 - 1871年6月25日 舊肥前藩
Takayoshi Kido suit.jpg 木戶孝允 1871年6月25日 - 1874年5月13日 舊長州藩 再任 1人→3人→5人→4人
Saigo Takamori.jpg 西郷隆盛 1871年6月25日 - 1873年10月24日 舊薩摩藩
Itagaki Taisuke young.jpg 板垣退助 1871年7月14日 - 1873年10月25日 土佐藩
Ōkuma Shigenobu.jpg 大隈重信 1871年7月14日 - 1881年10月12日 舊肥前藩 再任
Goto Shojiro.jpg 後藤象二郎 1873年4月19日 - 1873年10月25日 舊土佐藩 4人→7人
Oki Takato.jpg 大木喬任 1873年4月19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肥前藩
Eto Shinpei4.jpg 江藤新平 1873年4月19日 - 1873年10月25日 舊肥前藩
Toshimichi Okubo 4.jpg 大久保利通 1873年10月12日 - 1878年5月14日 舊薩摩藩 7人→8人→9人→8人
Taneomi Soejima NLD portrait.jpg 副島種臣 1873年10月13日 - 1873年10月25日 舊肥前藩
Itō Hirobumi.jpg 伊藤博文 1873年10月25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長州藩 8人→4人→6人→7人→6人
Yoshiyasu Katsu in Meiji.jpg 勝海舟 1873年10月25日 - 1875年4月25日 幕臣
Terashima Munenori.jpg 寺島宗則 1873年10月28日 - 1881年10月21日 舊薩摩藩
Masaharu Ijichi.jpg 伊地知正治 1874年8月2日 - 1875年6月10日 舊薩摩藩 6人→9人
YamagataAritomo.png 山縣有朋 1874年8月2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長州藩
Kiyotaka Kuroda formal.jpg 黒田清隆 1874年8月2日 - 1882年1月11日 舊薩摩藩
Takayoshi Kido suit.jpg 木戸孝允 1875年3月8日 - 1876年3月28日 舊長州藩 9人→11人→6人
Itagaki Taisuke young.jpg 板垣退助 1875年3月12日 - 1875年10月27日 舊土佐藩
SaigoTsugumuchi.jpg 西郷從道 1878年5月24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薩摩藩 6人→8人→9人
Kawamura Sumiyoshi.jpg 川村純義 1878年5月24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薩摩藩
Inoue Kaoru.jpg 井上馨 1878年7月29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長州藩
Yamada akiyoshi 1.jpg 山田顯義 1879年9月10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長州藩 9人→10人→9人
Prime Minister Masayoshi Matsukata.jpg 松方正義 1881年10月21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薩摩藩 9人→8人→7人→11人
Iwao Oyama 2.jpg 大山巌 1881年10月21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薩摩藩
Fukuoka Takachika.jpg 福岡孝悌 1881年10月21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土佐藩
Takayuki Sasaki cropped.jpg 佐佐木高行 1881年10月21日 - 1885年12月22日 舊土佐藩

資料出處[编辑]

相關書籍[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參議. 日本大百科全書.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2. ^ 北畠親房. 《職原抄》.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3). 
  3. ^ 平基親. 《官職秘抄·參議》.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4. ^ 和憩団欒房. 大納言・中納言・参議. 官制大観.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0). 
  5. ^ 『日本後紀』巻第十五、平城天皇 大同2年4月16日条
  6. ^ 基真. 日本大百科全書.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7. ^ 『法令全集、明治2年』、内閣官報局、明治20年.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8. ^ 8.0 8.1 8.2 陳豐祥. 甲午戰前的日本大陸政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十三期: 201–251. [2021-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7). 
  9. ^ 内閣総理大臣. 日本大百科全書. [2021-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10. ^ JAPAN,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公文書館 | NATIONAL ARCHIVES OF. 前原兵部大輔免官心得御達. 国立公文書館 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2021-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