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戰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戊辰戰爭
(1868–1869)
Satsuma-samurai-during-boshin-war-period.jpg
戊辰戰爭中薩摩藩之藩士
日期1868年1月27日 - 1869年6月27日
地点
结果
参战方

1868年:

薩長土肥聯盟: 以及眾多尊王派藩主大名

1868年:

其他親藩大名

以及眾多佐幕派藩主大名

1868年:
 大日本帝国

1869年:
 蝦夷共和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熾仁親王
彰仁親王
Japanese Crest maru ni jyuji.svg 西鄉隆盛
Japanese Crest maru ni jyuji.svg 黑田清隆
Alex K Hiroshima Mori kamon.svg 大村益次郎
Alex K Hiroshima Mori kamon.svg 山縣有朋
Japanese Crest maru ni jyuji.svg 桐野利秋

1868年:
能久親王
Tokugawa family crest.svg 德川慶喜
Tokugawa family crest.svg 勝海舟
Tokugawa family crest.svg 榎本武揚
Flag of Aizu domain.svg 松平容保
Flag of Aizu domain.svg 田中玄清  
Hoshi Umebachi inverted.svg 松平定敬
Flag of Shinsengumi.svg 近藤勇  


1869年:
Seal of Ezo.svg 榎本武揚
Seal of Ezo.svg 大鳥圭介
Seal of Ezo.svg 荒井郁之助
Seal of Ezo.svg 土方歲三 
法國 儒勒·布呂奈
法國 尤金·科拉徹
兵力

6000人(1868年初)[1]

30000人(1868年底)[2]
超過15000人(1868年初)[3]
伤亡与损失
超過1125人傷亡 超過4550人傷亡
戊辰战争战役图

戊辰战争(1868年-1869年,慶應4年/明治元年-明治2年)是日本歷史上在王政復古中成立的明治新政府击败江户幕府勢力的一系列內戰。1868年乃戊辰年,故有此名。主要戰役先後有鳥羽伏見之戰會津戰爭、與箱館戰爭

戰爭經過[编辑]

衝突開始[编辑]

1867年11月9日至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倒幕派在朝廷發起宣告將政權交歸天皇大政奉還)。新政府于小御所會議上要求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向朝廷返還官位和領地(辭官納地)。

此事刺激了幕府,更激化了雙方的對立。會津藩桑名藩日语桑名藩的藩兵以謁見天皇為名从大坂京都進軍,同時,以薩摩長州兩藩軍隊為主力的政府軍亦重兵集結,1868年1月27日雙方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爆發武裝衝突,即鳥羽伏見之戰。薩長軍獲得壓倒性軍事勝利,倒幕派掌握了新政府的實權,并宣布德川慶喜为朝敵。

1868年1月30日(慶應4年1月6日),德川慶喜放棄大阪城,由海路逃往江户,失去指揮官的幕府軍随即潰散,鳥羽伏見之戰結束。

江戶开城[编辑]

1月31日,朝廷發布討伐德川慶喜的命令。2月3日,剝奪了慶喜的官職;9日,由西鄉隆盛擔任總參謀的東征軍以薩摩、長州等藩兵為主力,相繼從京都出發。3月12-13日,東征軍諸路接近江户,决定3月15日發起總攻。幕府主戰派要求决一死戰,但幕府重臣勝海舟看到了民心向背的嚴重形勢,與薩長軍統帥西鄉隆盛談判成功,勸說德川慶喜投降。4月21日,新政府軍和平接收江户,軟禁德川慶喜,但德川家得以延續。

此後内戰擴大到東北地方。政府軍先後平定了彰義隊奥羽越列藩同盟蝦夷共和國等舊幕府殘餘勢力。

東北列藩的抵抗[编辑]

8月的會津戰役是戊辰戰爭中的一場關鍵戰役。政府軍3000人迂迴突襲會津藩若松城,戰鬥歷經1個多月;9月22日,松平容保率會津藩開城投降。會津藩戰死3000人。戰後會津藩被遷移到斗南藩(今青森縣)。

箱馆战役[编辑]

箱館戰爭中新政府艦隊正與蝦夷共和國艦隊作戰,圖中的2艘軍艦為官軍的東艦春日丸

12月15日,原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北海道成立蝦夷共和國政權,與明治政府軍交戰。之後舊幕府軍戰敗,土方歲三戰死。明治二年5月17日(陽曆1869年6月26日),榎本決定五稜郭開城投降,並於5月18日轉交給政府軍陸軍參謀黑田清隆,成立一百多天的蝦夷共和國宣告结束。至此,幕末內戰「戊辰戰爭」在德川幕府及其殘餘勢力的失敗、新政府軍的勝利之下告終。

關連項目[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脚注[编辑]

  1. ^ Banno, p. 39.
  2. ^ Banno, p. 48.
  3. ^ 15.000 soldiers during the Toba-Fushimi campaign. Banno, p.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