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玫瑰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玫瑰疹
人类疱疹6型病毒的电子显微照片
症状发热斑丘疹[*]热性痉挛
类型病毒感染Roseolovirus infectious disease[*]疾病
病因人类疱疹病毒6[*]人类疱疹病毒7[*]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传染病科
ICD-111F01
ICD-10B08.2
ICD-9-CM057.8
DiseasesDB5857
MedlinePlus000968
eMedicineemerg/400 derm/378 ped/998
MeSHD005077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玫瑰疹(roseola)古时中国称奶疹假麻疹,是一种常见于6个月到3岁之间幼儿的疾病。根据最近中国大陆的数据,此病发病率高达98.2%。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怀疑是由于病毒引起的疾病,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研究人员才分离出与此相关的人类疱疹6型病毒(Human Herpesvirus 6),并观察到血清中对应抗体的上升。

在高烧时脸颊会红红外,食欲与活动力还好,也可能有轻微咳嗽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时因个人体质关系会有因高烧引起的肌肉抽筋或抽搐等类以儿童热性痉挛或疑似癫痫,而脑波与实验室检验数值通常正常。

婴儿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最大特性就是出现玫瑰红似的细小斑丘疹时,往往也是发烧渐退时,病情快到尾声的时候,故又名 猝发疹[1](exanthema subitum)或 小儿急疹[2][3]

病征

[编辑]

连续三天发急烧,高热可致39到40摄氏度。一般在三天后退烧,并有皮疹析出。病儿可获终身免疫。如果为6个月后小儿第一次突然发热,并且无流鼻涕,咳嗽,腹泻等症状,小儿精神,饮食状况尚好,则大部分可以判断为玫瑰疹。确诊可以做病毒培养,检测HHV-6病毒。需与病征相似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扁桃体炎等区分。

病因

[编辑]

此病为传染病。1988年日本学者首次报告从患儿淋巴细胞中分离到人疱疹病毒6型,并证实其病原体。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 virus,HHV-6)为1986年新发现的第六种人疱疹病毒。近年来研究提示疱疹病毒6型在人群中传播广泛,尤其在婴幼儿中,除了引起幼儿急疹外,尚可引起无皮疹的发热以及肺炎、脑膜炎、脑炎肝炎等疾病。现已知HHV-6有两个亚型HHV-6A及HHV-6B,两者的核苷酸序列相似,但在病毒复制流行病学和抗原组成等方面都有差异。最近研究表明疱疹病毒7型同样可以引起幼儿急疹病。HHV-6与HHV-7病毒极易从患者唾液和血液中检出,且发现在健康人群中的血液中也可长期存在。

措施

[编辑]

本病并不需要特殊措施,一般会自动痊愈,而且极少有后遗症。但是,在发烧过程之中,需要给婴幼儿补充充足水分,防止脱水。可以采用一些物理降温的办法,如温水澡,睡冰枕,温水搽额头、四肢等。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是幼儿精神萎靡,都可以通过单方退烧药降温。一般采用的单方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百服宁,泰诺,泰诺林, Tylenol)和布洛芬(芬必得,ADVIL)。但是不能采用阿司匹林,或成分中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因可造成小儿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

疫苗与特效药物

[编辑]

本病暂无疫苗。在极为少见的重症患者身上,有采用抗巨细胞病毒的药物治疗方法。

参考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2. ^ 存档副本. [202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3. ^ 林恭仪;陈萍和;陈玉娟;林琬翎;郑国宏;高嘉鸿;吴柏锋;戴承杰. 嬰兒玫瑰疹. 北市中医会刊. 2013, 19 (2): 37–41. doi:10.6718/TJCMb.201309_19(2).00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