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森公国
萨克森公国 (及萨克森行宫伯爵) | |||||||||||||||||||||||||||||||||||||
---|---|---|---|---|---|---|---|---|---|---|---|---|---|---|---|---|---|---|---|---|---|---|---|---|---|---|---|---|---|---|---|---|---|---|---|---|---|
804年—1296年 | |||||||||||||||||||||||||||||||||||||
代表萨克森公国的盾形纹徽 萨克森马[Note 1] | |||||||||||||||||||||||||||||||||||||
地位 | |||||||||||||||||||||||||||||||||||||
首都 | 无 阿尔施泰特 (萨克森行宫伯爵住处) | ||||||||||||||||||||||||||||||||||||
官方语言 | 拉丁语 | ||||||||||||||||||||||||||||||||||||
常用语言 | 古撒克逊语 中世纪低地德语 | ||||||||||||||||||||||||||||||||||||
宗教 | 罗马天主教(官方) 日耳曼多神教 | ||||||||||||||||||||||||||||||||||||
政府 | 公国 | ||||||||||||||||||||||||||||||||||||
历史时期 | 中世纪 | ||||||||||||||||||||||||||||||||||||
• 查理曼征服 | 804年 | ||||||||||||||||||||||||||||||||||||
• 韦尔夫家族支配 | 1137年 | ||||||||||||||||||||||||||||||||||||
• 征服扩张 | 1142年 | ||||||||||||||||||||||||||||||||||||
• 韦尔夫家族被废黜,遭大幅削弱的公国被封予阿斯坎尼家族 | 1180年 | ||||||||||||||||||||||||||||||||||||
1260年 | |||||||||||||||||||||||||||||||||||||
• 领地权利划分 | 1269、1272及1282年 | ||||||||||||||||||||||||||||||||||||
1296年 | |||||||||||||||||||||||||||||||||||||
• 阿斯坎尼家族维滕贝格一系绝嗣,但领地未再统一 | 1422年 | ||||||||||||||||||||||||||||||||||||
| |||||||||||||||||||||||||||||||||||||
今属于 | 德国 |
萨克森公国(低地德语:Hartogdom Sassen;德语:Herzogtum Sachsen)起初是中世纪前期晚期萨克森人部落的定居地,公元772年查理曼透过萨克森战争征服了这片地区,并于公元804年正式并入卡洛林帝国(东法兰克王国)。随着843年凡尔登条约的签订,萨克森成为了东法兰克王国下五个德意志地区部落公国之一;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更获选为德意志国王。
公元1180年,随着韦尔夫家族的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被废黜,萨克森公爵的头衔改落到了阿斯坎尼家族身上,同时许多领地从原萨克森公国分裂出来,例如公元1218年建立的安哈尔特亲王国,以及公元1235年起属韦尔夫家族的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公元1296年,萨克森公国的剩余领地被分裂为萨克森-劳恩堡和萨克森-维滕贝格两个公国,后者更于1356年金玺诏书中获提升为萨克森选侯。
地理
[编辑]萨克森部落公国的核心区域涵盖了当今德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括现代德国的几个州(Länder),包括东面至易北河和萨勒河的下萨克森(不包括东弗里西亚)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城邦不来梅和汉堡、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威斯特法伦地区一部,以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荷尔斯泰因地区。12世纪末,公爵狮子亨利也占领了邻近的梅克伦堡地区(前比隆边疆区)。在当时来说,公国大部位于易北河和萨勒河左岸的地域,从西向东分别称为威斯特法伦(Westfalia)、安格利亚(Angaria)和奥斯特法伦(Ostfalia)地区。公国北部剩余位于易北河右岸的地域则称为诺达尔宾格(Nordalbingia)地区。
萨克森人是当时部落文化晚期中最强大的族群之一,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他们最终得以令他们部落的名字在这片土地上世代流传,例如后世的老萨克森(Altsachsen)、上萨克森、萨克森选侯国、普鲁士萨克森省(位于今萨克森-安哈尔特)和萨克森王国等等,而后者正对应现今德国的萨克森自由州,尽管现今萨克森自由州的领土从未属于中世纪萨克森公国的一部分(见右侧地图)。
历史
[编辑]古旧的部落公国时期
[编辑]根据十世纪编年史作者科维的维杜金德所编的《萨克森人事迹》,萨克森人来自于不列颠,是受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统治者的号召,来到邻近易北-威悉三角洲的北海沿岸地区定居,支援法兰克人对图林根王国的征服。这与后世一般认为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说起源完全相反。后世一般认为,萨克森人部落是在领袖亨格斯和霍萨两兄弟的率领下,从原居地北海沿岸地区渡海入侵后罗马时代的不列颠尼亚。
另一部编年史法兰克王家年代记提到,公元743年法兰克人由卡洛林宫相卡洛曼率领,发动了一场针对萨克森人的战役,随后一年卡洛曼再与他的兄弟矮子丕平一起进行了第二次远征。公元747年,他们叛变的兄弟格瑞佛与萨克森部落结盟,短暂征服了巴伐利亚部落公国。公元750年起,已成为法兰克国王的丕平再次入侵萨克森,直到公元758年为止,丕平已征服了几个位于威斯特法伦的萨克森人部落。
公元772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开始了对萨克森土地的最后征服。尽管战事节节顺利,但他亦必须同时处理萨克森领土上威斯特法伦、奥斯特法伦、安格利亚和诺达尔宾格各个部落之间的分裂问题,查理曼要求逐一与每个地区的部落缔结具体的和平协议,但这个企图很快就被其余部族打破了。萨克森人摧毁了位于埃雷斯堡的法兰克人据点;公元777年他们的领袖维杜金德拒绝前往帕德博恩的法兰克王廷,并选择到诺达尔宾格地区退隐,随后维杜金德再次复出领导了几次针对法兰克人占领者的起义,公元782年查理曼在费尔登大屠杀中处决大批萨克森人进行报复。公元785年,维杜金德最终被迫臣服于法兰克人,并接受了洗礼,成为法兰克人统治下的一位萨克森贵族。而萨克森人的起义一直持续到公元804年,最终结果整个部落公国都被并入到卡洛林帝国的版图。
此后,萨克森由加洛林王朝委派的官员统治。公元811年查理·马特的孙儿,查理曼大帝的表弟科尔比的瓦拉(卒于公元836年)与丹麦国王海明签订了海利根条约,替帝国沿着艾德河订定了其北部边界。在那个时期,被委任为萨克森公爵的大多数法兰克贵族都已拥有萨克森人的血统,例如瓦拉的继任者伯纳德伯爵,他是圣人黑茨费尔德的伊达的丈夫,更是查理曼大帝的近亲。
年轻的部落公国时期
[编辑]黑茨费尔德的伊达有可能是萨克森公国伯爵鲁道夫(卒于公元866年)的先祖。约公元830年鲁道夫与比隆的奥达结婚,统治著奥斯特法伦莱讷河沿岸的大片领土。公元852年,鲁道夫与希尔德斯海姆主教阿尔特弗里德共同建立了甘德斯海姆修道院。鲁道夫亦成为日后以公爵、国王及皇帝身份统治萨克森的奥托王朝的奠基人。然而他的出身,尤其与前萨克森公爵维杜金德的关系,至今尚未有明确定论。
被法兰克人征服仅过去几十年,萨克森人很快就重新崛起成为东法兰克王国的主要部落之一;然而,尚未能确定奥托家族是否在九世纪时就已经拥有公爵的头衔。下任统治萨克森的是鲁道夫的长子布鲁诺,是日后统治不伦瑞克伯国的奥托王朝支系,布鲁诺尼德王朝的始祖。公元880年,维京人在戈弗里德的率领下入侵日耳曼地区,布鲁诺在对抗维京人的战役中战死。布鲁诺死后萨克森由其弟弟杰出的奥托(卒于公元912年)所继承。奥托在黑斯费尔德修道院所收藏的当代史料中被称为“Dux”(拉丁语,意为“领导者”),但此名号似乎未受到法兰克统治者所承认。但无论如何,奥托已经强大到能令国王胖子查理的“军队领袖”(princeps militiae),同样强大的公爵法兰克尼亚的亨利将女儿,巴本堡家族的海德薇格下嫁于他。后来海德薇格的所有哥哥都在与宿敌康拉丁家族的家族冲突中被杀,因此奥托得以继承岳父强大的势力,在他其治下开始发展一个统一的萨克森公国。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加洛林王朝随着国王童子路易的去世而灭亡,此后萨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爵在福希海姆选出康拉丁家族的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成为新国王。一年后,奥托的儿子捕鸟者亨利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萨克森公爵。根据中世纪编年史家科维的维杜金德的记载,国王康拉德指定了亨利成为国王的继承人,拒绝了他自己的兄弟弗兰肯的埃贝哈德继承国王之位。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于弗里茨拉尔被萨克森和法兰克尼亚贵族共同选为东法兰克国王。萨克森军队约在公元928/929年于占领了东方大片波拉比安斯拉夫人所定居的领土,但匈牙利亦对此地虎视眈眈。亨利成为国王后,他得以将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塔林吉亚公国纳入王国版图加强实力,这对于他应对匈牙利军队对这片新占领土的持续攻击至关重要。亨利任内发生了三件重要事件,第一,亨利发动了针对王国东面斯拉夫人据点勃兰登堡和迈森的战事;第二,在东方新开拓的区域建立萨克森管理的边疆区;以及第三,在军事打击波希米亚后接受其公爵瓦茨拉夫的求和,这三件事件都标志着日耳曼民族向东方扩张的开始(东向移民运动)。
比隆家族
[编辑]- 公元936年: 亨利在曼勒班去世后,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了他的王位。根据维杜金德的说法,他在亚琛大教堂加冕为国王,其他德意志公爵包括洛塔林吉亚的吉斯勒贝尔、弗兰肯的埃贝哈德、巴伐利亚的阿努尔夫和士瓦本的赫尔曼都向他表达敬意。他任命赫尔曼·比隆(Hermann Billung)为比隆边疆区中的“军队领袖”或“边疆伯爵”,并下令其越过易北河征服斯拉夫人卢蒂奇族部落。
- 公元961年:奥托一世前往意大利,临行前委任他的副官赫尔曼·比隆藩侯成为萨克森的行政长官。在赫尔曼去世之前,他虽没确实名分但却是实际上的萨克森公爵。
- 公元973年:奥托一世在在曼勒班去世后不久,赫尔曼·比隆亦在奎德林堡去世。奥托二世成为新皇帝,并正式任命赫尔曼的儿子比隆伯恩哈德一世为比隆家族的第一位萨克森公爵。
- 公元983年:赫德比的丹麦人起义。诺达尔宾格地区亦发生斯拉夫人起义。
- 公元1011年:公爵伯恩哈德一世逝世。他的儿子伯恩哈德二世继任公爵。
- 公元1042年:伯恩哈德二世的儿子奥多尔夫比隆迎娶丹麦与挪威国王马格努斯一世的姐姐沃芙希尔德。丹人与萨克森人透过联姻以联手对抗文德人。
- 公元1059年:奥多尔夫比隆在其父死后继任公爵。
- 公元1072年:马格努斯继任公爵。
- 公元1106年:马格努斯死后无嗣,比隆家族终结。比隆家族的领地有一部分归于韦尔夫家族,一部分成为阿斯坎尼家族诸邦国。叙普林根堡的洛泰尔成为新的萨克森公爵。
- 公元1112年:皇帝亨利五世改封巴伦施泰特的奥托为萨克森公爵。
- 公元1115年:叙普林根堡的洛泰尔在威尔福索斯战役击败皇帝亨利五世。
- 公元1125年:叙普林根堡的洛泰尔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并加冕为皇帝,是为洛泰尔二世。
- 公元1137年:洛泰尔二世逝世。自公元1126年起担任巴伐利亚公爵,属韦尔夫家族的骄傲的亨利十世被洛泰尔二世指定成为萨克森公爵的继承人(洛泰尔二世死后无嗣)。可是,由于他从未实际参与萨克森公国的行政,而且一旦兼领萨克森将会令亨利十世变得过于强大,所以亨利十世的一众对手都不承认亨利十世对萨克森爵位的宣称。
- 公元1138年:亨利十世在与霍亨斯陶芬的康拉德争夺德意志国王的选举中落败。尽管康拉德拒绝承认,亨利十世仍然继续声称拥有巴伐利亚与萨克森的公爵爵位,并拒绝效忠宣誓国王,结果最终被康拉德剥夺所有爵位。萨克森公国最后被封予阿斯坎尼家族的大熊阿尔布雷希特。
- 公元1139年:由于与洛泰尔二世唯一的女儿叙普林根堡的格特鲁德的婚姻,亨利十世仍然在萨克森公国内拥有大量领地。亨利十世在萨克森激烈抵抗阿尔布雷希特,多次阻止其尝试进入萨克森地区继任公爵,最终成功驱逐阿尔布雷希特出萨克森。当亨利十世打算乘胜追击,准备进攻巴伐利亚之际却突然逝世。
- 公元1141年:大熊阿尔布雷希特放弃萨克森公国及其爵位(同时亦包括巴伐利亚公国),萨克森公国被授予亨利十世的儿子狮子亨利。
狮子亨利
[编辑]公元1142年,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将公爵头衔授予韦尔夫家族后裔狮子亨利(称公爵亨利三世)。狮子亨利逐渐将他的统治扩展到德意志地区东北部,并领导十字军征伐东方的文德人异教徒。在他的统治期间,亨利大力支持城邦的发展,例如不伦瑞克、吕讷堡和吕贝克等,这项政策促进了韦尔夫家族最终将家族从德意志南部的发源地搬迁到德意志北部地区。
公元1152年,亨利支持其侄儿士瓦本的腓特烈三世竞逐德意志国王(以及成为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以换取腓特烈答应将巴伐利亚公国给予亨利。亨利至此统治从阿尔卑斯山到北海与波罗的海,占整个德意志三分之二的领土,成为中欧其中一个最强大的统治者,亦是一众德意志诸侯甚至皇帝巴巴罗萨的潜在敌人。
为进一步扩张领地,狮子亨利继续索取一些弱小家族的头衔,这些弱小家族并没有留下合法的继承人。这项政策引起了许多萨克森贵族和其他德意志诸侯的不安,当中第一个正是他父亲的宿敌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公元1166年,巴巴罗萨第四次进攻意大利期间,一个德意志诸侯联盟向亨利宣战。尽管皇帝多次试图调解,战争仍持续到公元1170年。最终,由于巴巴罗萨有意偏袒,亨利的地位仍然没有受到挑战。
公元1168年,狮子亨利迎娶英格兰国王、阿基坦公爵亨利二世的女儿,亦是狮心王理查姐姐的玛蒂尔达。
接下来的几年巴巴罗萨和狮子亨利之间关系日渐疏远。亨利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力支持皇帝在意大利,后来被证明完全失败的军事行动,转而专注于经营自己的领地。公元1175年,巴巴罗萨再次请求亨利支持对抗伦巴第联盟,据说尽管巴巴罗萨跪在他面前,亨利仍然直接了当地拒绝了他。这项事件的记录直到几年后才被人纪录下来,而且引述的消息来源相互矛盾,观点充满作者的个人偏好。但不论如何,由于缺乏萨克森人的支持,接下来的莱尼亚诺战役对皇帝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失败。
当德意志的大多数诸侯从意大利返国后,狮子亨利拒绝参战的行为立即被人利用来打击他的地位。对于后来狮子亨利的垮台,究竟是巴巴罗萨所为,还是由一众诸侯们事先策划,至今观点仍存在分歧。[1]
公元1175年至1181年间,狮子亨利被指控多项罪名,例如侵犯“王国荣誉”(honor imperii)、破坏和平和叛国罪。如果狮子亨利出席宫廷会议的传讯,就会变相承认这些指控是正当的,因此他拒绝出席所有传召。公元1181年,他最终被剥夺了所有头衔。但亨利不甘心坐以待毙,他在获正式判罚前的一年(公元1180年)就对他觊觎多年的戈斯拉尔发动了首次攻击。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狮子亨利的国内政策和对待封臣的方式被证明是致命的,他的形势很快就崩溃了。公元1182年,狮子亨利最终被迫流亡,投奔到他的岳父英格兰亨利二世那里。在妻子玛蒂尔达和皇帝巴巴罗萨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去世后,亨利于公元1189年返回不伦瑞克并开始尝试收复失地。经过几次挫折后,亨利最终与巴巴罗萨的儿子兼国王继承人亨利六世达成了和解。
古老的萨克森部落公国被巴巴罗萨分割成数十个帝国直辖采邑,并且不复存在。西部地区被分为几个小型伯国和主教辖区,以及新成立的威斯特法伦公国。在东部,韦尔夫家族的老对手阿斯坎尼家族最终获得了被严重削弱的“萨克森公国”,新公国领地仅包括易北河沿岸邻近易北河畔劳恩堡及易北河畔维滕贝格的土地,是旧有公国版图上最东边、相对较小的一片领土。皇帝将阿斯坎尼家族随公爵头衔获得的新领地限制了在这块东部土地上,导致萨克森这个地域名称从德国西北部迁移到现代萨克森自由州的位置。
被废黜的公爵韦尔夫家族可以保留其家族领地,但自“新”萨克森公国被封予阿斯坎尼家族后,这片家族领地就不再属于“新”萨克森公国的一部分。公元1235年,韦尔夫家族领地被提升为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也称不伦瑞克和吕讷堡)。不伦瑞克公国继续使用旧萨克森公国的纹章,在红色背景上用银色显示萨克森马。而阿斯坎尼家族为这个“年轻的萨克森公国”就采用了他们的家族颜色,以黑色及金色组成十条横带为背景,再用绿色三叶草斜带覆盖纹章,以象征萨克森公国。
阿斯坎尼家族
[编辑]公元1269年、1272年及1282年,共同统治新萨克森公国的约翰一世与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兄弟逐渐将萨克森三片互不相连的地区(哈德尔恩、吕讷堡和维滕贝格)分置统治权力,为将公国领地再次瓜分作准备。
公元1282年,约翰一世退任公爵,将公爵之位同时授予三个儿子埃里希一世、约翰二世及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三年后逝世。三兄弟与叔父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继续共治萨克森。
公元1288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向国王鲁道夫一世请求将萨克森行宫伯爵领地分封予其继承人,儿子鲁道夫一世。这引发了与同样热切希望获得该领地的韦廷家族的长期争端。公元1290年,当布雷纳伯国(County of Brehna)因继承人绝嗣而回归帝国直辖的时候,国王将其转赠予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与鲁道夫一世父子。公元1291年,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成功说服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皇帝选举时支持拿骚的阿道夫(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于1291年11月29日签署了一份选举协议,承诺他的投票选择将会与瓦茨拉夫二世一致)。公元1292年4月27日,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他的侄子们还未成年的情况下,手持代表萨克森选帝侯的一票,选出阿道夫为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公元1295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再获赠戈门伯国。
最后一份提及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与其侄子共同作为萨克森公爵联合统治的文件,可以追溯到公元1295年。[2]萨克森公国被正式瓜分发生不迟于公元1296年9月20日,公国被正式分裂为由埃里希一世、约翰二世及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三兄弟联合统治的萨克森-劳恩堡(德语:Herzogtum Sachsen-Lauenburg),及由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统治的萨克森-维滕贝格(德语:Herzogtum Sachsen-Wittenberg)。按描述维埃拉德、劳恩堡、拉策堡、达尔津(今天的阿姆特诺伊豪斯)及哈德尔恩地区是三兄弟所拥有的领地。[3]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则接收了萨克森-维滕贝格周边的土地和贝尔齐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从此成为阿斯坎尼家族萨克森-维滕贝格分支的创始人。
韦尔夫家族的分支汉诺威家族的成员后来成为汉诺威的选帝侯(自公元1692/1708年起)、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国王(皆自公元1714年起)、英国(自公元1801年起)及汉诺威国王(自公元1814年起)。
公元1180年起自萨克森公国脱离的领土
[编辑]公国分裂的时候,有一批领地直接获得帝国直辖采邑的地位,而其他领地只是按情况更换了其领主。以下列表列出所有从前萨克森部落公国分裂出来的邦国,当中包括部落公国的正式继承者,即阿斯坎尼家族公元1296年析出以维滕贝格及劳恩堡为中心的两个公国。其他析出的重要邦国例如包括早于公元1180年已经分离出来,由科隆大主教所领有的威斯特法伦公国等。
威斯特法伦地区
[编辑]安格利亚地区
[编辑]- 不来梅总主教区
- 柯维修道院
- 代尔门霍斯特伯国
- 迪普霍尔茨伯国
- 埃弗施泰因伯国
- 霍亚伯国
- 利珀领主,公元1180年前是萨克森公国内的自治领地,之后争议地获得帝国直辖采邑的地位
- 明登采邑主教区
- 奥尔登堡伯国
- 帕德博恩采邑主教区
- 费尔登采邑主教区
- 瓦尔代克伯国
奥斯特法伦地区
[编辑]- 布兰肯堡伯国,公元1180年前是萨克森公国内的采邑,后来成为哈尔伯施塔特采邑主教区的采邑
- 不伦瑞克伯国,后来升为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公元1235年),韦尔夫家族家族领地
- 甘德斯海姆修道院
- 哈尔伯施塔特采邑主教区
- 希尔德斯海姆采邑主教区
- 霍恩施泰因伯国
- 马格德堡总主教区
- 曼斯费尔德伯国
- 奎德林堡修道院
- 韦尼格罗德伯国
- 圣路基修道院
- 维尔登修道院
诺达尔宾格地区
[编辑]萨克森公爵
[编辑]参阅
[编辑]备注
[编辑]- ^ 马作为与萨克森相关的纹章图案,首次在14世纪末以作为“古老的萨克森”的图案所出现。萨克森马的图案于1361年被韦尔夫家族采用,亦在威斯特法伦的数个省份使用。历史学家詹姆斯·劳埃德(James Lloyd)表示,“使用萨克森马图案源自于14世纪…作为萨克森人的仿古符号”。(参见萨克森马条目)
参考资料
[编辑]- ^ Knut Görich: Jäger des Löwen oder Getriebener der Fürsten? Friedrich Barbarossa und die Entmachtung Heinrichs des Löwen. In: Werner Hechberger, Florian Schuller (Hrsg.), Staufer & Welfen. Zwei rivalisierende Dynastien im Hochmittelalter. Regensburg 2009, S. 99–117.
- ^ Cordula Bornefeld, "Die Herzöge von Sachsen-Lauenburg", in: Die Fürsten des Landes: Herzöge und Grafen von Schleswig, Holstein und Lauenburg [De slevigske hertuger; German], Carsten Porskrog Rasmussen (ed.) on behalf of the Gesellschaft für Schleswig-Holsteinische Geschichte, Neumünster: Wachholtz, 2008, pp. 373-389, here p. 375. ISBN 978-3-529-02606-5
- ^ Cordula Bornefeld, "Die Herzöge von Sachsen-Lauenburg", in: Die Fürsten des Landes: Herzöge und Grafen von Schleswig, Holstein und Lauenburg [De slevigske hertuger; German], Carsten Porskrog Rasmussen (ed.) on behalf of the Gesellschaft für Schleswig-Holsteinische Geschichte, Neumünster: Wachholtz, 2008, pp. 373-389, here p. 375. ISBN 978-3-529-02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