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Chenyuan0/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萨萨克人英文:Sasaks)是印尼的民族,主要居住于小巽他群岛龙目岛上。使用萨萨克语印尼语,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巴里-萨萨克-松巴哇语支。

萨萨克人
村落里的萨萨克儿童 (ca. 1997)
总人口
3,600,000[1]
分布地区
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龙目岛
8°33′54″S 116°21′04″E / 8.565°S 116.351°E / -8.565; 116.351坐标8°33′54″S 116°21′04″E / 8.565°S 116.351°E / -8.565; 116.351
语言
萨萨克语印尼语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Wektu Lima、 Wektu Telu), 印度教, 和 泛灵论-佛教[2]
相关族群
峇厘人, 松巴哇人

认同[编辑]

传统上,他们以人口、村落和文化来区分两个不同的族群:“Wetu Telu”是最传统的萨萨克人、“Waktu Lima”是受更多伊斯兰文化市场经济影响的萨萨克人。这个分类是近年来出现的,在公元1965年以前几乎所有的村落自认为“Wetu Telu”,后来一些萨萨克人的开放主张才变成这样。

人口及分布[编辑]

人口[编辑]

吉利群岛林贾尼火山,龙目(最上方)
龙目林贾尼火山
由Gili Air岛看龙目林贾尼火山

世界总人口约360万,而以龙目岛来说,岛上有90%是萨萨克人,1980年人口普查时,估计有将近23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152人/平方米,而在肥沃平原区则将近700人/平方米。人口成长率为2.3%。而至2010年的普查资料,人口数已达约317万人。[3][4]

分布[编辑]

大约有85%的萨萨克人居住于印尼龙目岛

地理环境[编辑]

稀为人知的龙目岛(Lombok)印尼语意谓“辣椒”,是小巽他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位于峇厘岛东方,一水之隔两岛相望,仅相距30公里,同为海岛但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与命运,相较于广受欢迎的峇厘岛,龙目岛则像是被遗落于世的一岛秘境,郁葱的丛林掩映林贾尼火山,另一头则是净白沙滩向外延伸出层次的湛蓝海洋,完全无外在污染的隔世岛屿,如果想暂别都市的喧嚣,这隐世秘境将会是一个能让自己归零的好地方。 至于岛的干季发生在五至八月间,雨季则是九至四月间,最稳定的降雨在岛的西部。

林贾尼火山:为本岛最高的山峰,也是印尼第二高的火山,位于本岛的北方,它也是岛上多条河川的发源地。如此独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语言[编辑]

萨萨克语[编辑]

在语言系属分类中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巽他-苏拉威西语群巴里-萨萨克语群的巴里-萨萨克-松巴哇语支。[5] 萨萨克语展现内部变异性,有其地理及社会因素,它复杂的语言学系统包含五种方言Kuto-Kute (北部), Meno-Mene (中部), Mriak-Mriku (中南部), Ngeno-Ngene (中西、中东部), Ngeto-Ngete (最北部)。

文字[编辑]

Aksara Sasak是一个文字系统,也叫做 hanacarakaan,以印地文字为基础实际上也被峇厘人使用。他有18个基本字母,架构为一个子音+母音a。 它是在19世纪当龙目岛受峇厘人统治时,向峇厘语借用的文字系统,也受到爪哇人的影响,当时主要书写在叫做 lontar palm的干叶上。 1970年代则透过纸张传播,被使用在教学以及阅读表演上,直至今日仍有些人或团体对于这种传统的阅读活动感到兴趣,虽然可能有些表演者已改用拉丁字来书写。1990年代的一些初等学校还会介绍 Aksara Sasak 也有一些书本使用,它显然已经对于书写系统有功能性的影响。但他如今却已不在学校被教授。最后的使用是在一些与“萨萨克传统”有关的象征性图示上。在龙目岛上,Aksara Sasak的知识和书写传统已经严重萎缩,这些手稿及其功能的濒危状态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消失。 Aksara sasak伴随着以拉丁字为书写基础的使用,一直维持某种程度到印尼独立,但今天已经很少萨萨克人能够流利地使用了 。[6]

历史沿革[编辑]

14世纪的满者伯夷帝国[编辑]

关于龙目岛早期的历史少有文献记载,不过Nagarakretagama的手稿(1365年写于爪哇岛)指出龙目岛与爪哇岛满者伯夷帝国(1294-1478)有所关连,也提到萨萨克地区的名字是为爪哇官方规定的,据说满者伯夷的国王Hayam Wuruk(1350-1389)扩及满者伯夷的影响力至峇厘岛、当时声称的龙目岛、松巴哇岛和一部分的苏拉威西岛

在这个时间点,龙目岛上有数个分裂的萨萨克王国,且经常发生冲突。公元1334年,据说满者伯夷的摄政王 Gajah Mada曾经造访两个最重要的萨萨克王国:位于东龙目岛的Selaparang[7]和中部的Pejanggik。爪哇人的文化传统最有可能于此时传入,包含种姓制度和贵族制度,也开始有印度教、佛教的文化概念和实践,包含书写。Marrison作出以下关于龙目纪事(Babad Lombok)的评论,有其历史的代表性:

“许多版本的龙目岛记事(Babad Lombok)[8]讲到满者伯夷的统治者让他的儿子到东爪哇岛、峇厘岛、龙目岛和松巴哇岛用新的教学。满者伯夷的影响力可能得以在村落生活的样式、家屋建设及农业,甚至是音乐与艺术中看到,特别是wayang lèndong。…峇厘岛与龙目岛有爪哇的语言、文学和书写方面的文化遗产,而这都来自满者伯夷布拉邦岸王国。”

17至19世纪多元文化的传入[编辑]

公元1637年,伊斯兰帝国望加锡与在东龙目岛的Selaparang王国建立关系,并引介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文字(虽然它可能仅限写于古兰经文本或马来物品,没有其他案例保留)。此时,西龙目岛是受南峇厘Gelgel王国支配,他们以 Ampenan港为中心,并且在公元1678年Gelgel将望加锡帝国驱逐出龙目岛到松巴哇岛,而在Selaparang的萨萨克人有持续一段时间的零星的反抗事件。公元1740年,Gelgel王国又被Karangasem王国的Gusti Wayahan Tegeh所征服,他控制了数个岛屿,也引介法律书或其他文本并建立了祭司,以推广峇厘文化。Creese说: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邻近的王朝紧密连结Karangasem与龙目王室中心,针对所有实际用途,西龙目因此设立部分峇厘文化和政治世界,在龙目的王室,新的文学也因此兴起,透过他们与峇厘王室持续发展地联系,也或许文学活动在这个旧作被保存、复印、阅读,新作品得以书写的时刻能够独立地、蓬勃地发展。” 在公元1775年 Gusti Wayahan Tegeh的死亡之后,分裂的峇厘各邦在西龙目发展,到19世纪初期,已经形成四个彼此竞争的王国: Karangasem-Lombok (Cakranegara)、Pagesangan、Pagutan、和Mataram-Lombok。

荷兰统治时期[编辑]

1894年荷兰人侵略龙目岛和Karangasem 反抗峇厘人

公元1839年,Mataram-Lombok王国的统治者打败了Karangasem-Lombok王国并且统一龙目岛上的峇厘王国,施行Mataram-Lombok的法律。在公元1855至1871年间,西龙目岛的萨萨克人受东龙目岛的伊斯兰贵族领导而起义革命。在许多萨萨克农奴反抗峇厘人的期间,萨萨克酋长派遣使者邀请在峇厘岛的荷兰人来统治龙目岛。1891年革命后没多久,荷兰人于1894年领军队自岛的东部进入,摧毁了Mataram-Lombok王国并且于1895年八月占领全岛。荷兰人被视为让萨萨克人从峇厘人的压迫中解放。

萨萨克部落首领

日本统治时期[编辑]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武力侵略是基于第二次南进政策,占领了小巽他群岛也包含龙目岛在内。日军于1942年五月9号驶入岛上的Ampenan港 ,荷兰人迅速被击败,岛屿很快地被占据。萨萨克人犹记得这段期间的过度劳动、贫穷和压迫。[9]

印尼独立至今[编辑]

印尼独立后, 伊斯兰领袖叫做“Tuan Guru”的人取得优势的政治、经济权力, 确保“Waktu Lima” 的主导地位。总统强迫经济自给自足及互助 , 经济情况越来越恶化。土地改革计划在1960年代证明窒碍难行,并于1965年。公元1965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政变,导致声称是共产党员的同情者遭致血洗而“Tuan Guru”及其追随者则试图避免迫害。1970年代的“绿色革命”,对龙目岛造成重大的经济冲击。近年来的改变则是经济的发展及旅游观光业的盛行。

社会、家庭与婚姻[编辑]

社会[编辑]

萨萨克社会有等级系统(粗略地称为种姓制度),分为四个阶级,两个为贵族阶级,一个为平民阶级。此外,社会地位亦与相对年龄、财富、宗教素养、职业和居住地有关。

称谓 阶级
mènak 1st caste - nobles 贵族
prewangse 2nd caste
jajarkarang 3rd caste - commoners平民
sepangan lowest caste, servants of mènak仆人


政治组织[编辑]

龙目岛是西努沙登加拉省的一部分,包含龙目岛与松巴哇岛,其上有省政府。[10]龙目岛分为三个主要区域“kabupatan”,每一个区域有其地方头人“bupati”。这些区域是西龙目、中龙目、东龙目,而每个区域又有其次级区域“kecamatan”,人口较多且拥有地方头人的称“camat”,那里有数百个萨萨克村落或“desa”,头人为“kepala desa”,多数的“desa”又可在分割为小村庄“gubug”,头人为邻村的或称“keliang”。村落会议是讨论或决定工作的重要会议,主要决策者为长者“kerama desa”。

社会控制[编辑]

过于直接的社会控制会被避免。闲言闲语与排挤作用是主要的社会控制机制。地方法院是超然于村落阶级外的处理争议的机关,而在许多孤立的地区,争议是直接由“ kerama desa”作出裁决。

家庭[编辑]

亲属[编辑]

萨萨克人的社会系统是由三个不同称谓的阶级组成,两个是贵族阶级,一个是平民阶级。两者的居住地通常是隔离开的。种姓制度影响着婚姻与继嗣,继嗣是双边继嗣但父系亲属较重要。亲属间共同劳动,也提供彼此协助。 亲属称谓有两类方法,关于职权范围的为爱斯基摩型,关于住址的则是夏威夷型。重要的是相对年龄。

家户与继承[编辑]

家户的构成取决于居住的人、共享的食物与合作式的经济。通常是由核心家庭组成,但也可能会包含祖父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良好的保护与照顾,避免体罚。而通常照顾者除了父母外,也会有关系亲密的亲戚与较年长的同辈,特别是姐姐。在继承方面,最重要的继承形式为土地,特别是可耕地或果园。继承的规则则依照各村落而有不同。在多数的村落里,女儿会收到一份财产而儿子收到三份的财产。可是在一些村落,女性不得继承,而长子继承的则会多于较年轻的男性。女儿能够在家屋、饰品、牲畜及金钱上获得较为平等的继承权。

婚姻[编辑]

大多数家庭属于一夫一妻制,但多偶婚也是被允许的。社会阶级的系统是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男性可与较低阶级的女性结婚,但女性唯有在冒着与家族断绝关系的情况下才会如此。而许多婚姻是透过私奔的形式,萨萨克人称之为“bride capture”。社会普遍偏好交表婚,因为在种姓制度的强迫下,这是选择配偶较为自由的方式。他们是新居制。离婚是常见的,但通常是依循穆斯林的习俗,按照男性的意见。

婚俗传统(Merarik)[编辑]

在萨萨克人的传统里,拐走女孩的婚姻称作“merarik”,或有人称“偷老婆”。字面上的意思是,“merarik” 是离开家庭的婚姻。根据萨萨克人世传的故事,有一对伴侣离开家里是因为他们未获得家族的承认。 而理由是,男方家庭与女方家庭之间彼此存在冲突,以致于他们无法成全对方。然后,男生便带女生到他的家里,女生住在男方家中数日。结果是, 不论接受与否,家里仍给予他们祝福。但假如无法获得允许, 这将成为两个家庭的耻辱。“Merarik” 也是一个减低女孩身价的方法,不像到女方家提亲。 “Merarik” 越来越普及、巩固成一种社会典范 ,因为假若拐走女性,男性将比单纯地向女方家提亲更为强壮和英勇。 但“merarik”也不如表面看来那么简单。 它实际上需要许多程序及要求,也相当费时,甚至会耗时二个月。而时间长短是根据伴侣的问题及情况决定。以下是关于这独特的婚礼过程的简介。

“Merarik” 开始于男生与女生在特定场所的秘密约会。他们通常会提早做好要结婚多久的计划。女生要离家结婚时并不会和家里说 ,而男方及其亲友则在特地地点等她,陪伴是为了确保女生的安全。之后男方会带其到“安全”的地方,例如亲戚家。隔天,男方家会有四至五人到女方家提出委托。在萨萨克语中,这习俗叫做 “nyelabar”。首先,他们会拜见酋长或 “kepala desa” 然后一起跟着 “kepala desa”去告知女方家人。 男方家庭会尽可能早点告知女方家庭,三天是期限。因为如果超过三天期限,男方家庭就会被罚钱,这叫做“terlambat nyelabar”。 婚礼仪式的时间很短,地点通常在离男方家最近的清真寺。男生来自Bridge community还有一些代表来自女方家庭。 这个过程就像伊斯兰文化的婚礼。婚礼的最高潮叫做“nyongkolan”,这个习俗通常在婚后举行数日。 “Nyongkolan”是一个游行队伍,功能是与周围的居民宣布将有一对新人在此居住。“Nyongkolan”是男方家庭、亲友和社群所组成。 游行队伍中,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演奏传统乐器,有数百人参与这场盛宴。如果新人是来自富有或有声望的家族,队伍将更长。此外,有数种不同风格的传统乐器演奏团体穿插其中,像是 “ Gendang beleq” 和“ Kecimol”。 最后一个程序叫做“balik lampak” 或“bejango”。他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让新人及男方家庭造访女方家庭。 它是“merarik”的结尾。这过程是构筑在双方家庭的沟通及轻松的交谈,交换建言与劝告。“Bejango” 具有加强双边家庭关系的功能,因为 “merarik” 不只是丈夫与妻子间建立关系,也使双边家庭建立关系,甚至连结村落与村落。[11]

经济 (产业与生活)[编辑]

产业[编辑]

农业[编辑]

萨萨克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其中又以生产水稻为日常主食或买卖。大多数的人口从事农耕且居住于乡下农村中。经济生产是属于劳力密集型。耕地透过水牛公牛整地、以手工的方式收割,而运输主要透过马匹。而“subak”管理的沟渠与堤防对于生产水稻的密集灌溉系统最为重要,因为灌溉水源的公平分配乃农耕社会所需。其他如木薯大豆玉米蕃薯可可豆是用以维持生计的作物。咖啡烟草花生洋葱是用以销售及当地消费品。由于水稻是依赖降雨量的作物,所以较为贫瘠的地区,他们会改以轮作制或种小麦

性别分工[编辑]

当两性皆从事农业耕作时,不同的性别可能会有不同任务。男性负责整地、修缮围篱、灌溉工作、守卫作物、犁田、建造家屋、甚至需要打铁。女性则负责秤量米的重量、清理家屋、取水、编织、烧菜(节庆时男人亦会)。而种植、播种、收获、采集、渔猎、织篮和照顾婴儿则是两性皆会做的。

萨萨克女性与传统织布

工业艺品[编辑]

有些村落有部分工时、季节性的专家,他们制作土陶来销售,也有人编织篮子、打铁匠、或木炭师傅。

贸易[编辑]

随着人口快速成长,以及商业的兴起,有些萨萨克人选择销售土地,在没有土地的萨萨克人中,小商贩的数量是成长迅速的。小商店、流动摊贩、和市场中的销售员都很常见,但他们都在最偏僻的村落。大多数小商贩是女性在顾,而男性则倾向做更大规模、离开岛屿的贸易。

生活[编辑]

家屋[编辑]

岛上较高度发展的地区,大部分传统家屋已经不再使用。然而,在南部地区多数村民仍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模式,他们以自身的文化感到自豪,而且观光业所带来的财源挹注也稳定了这个结构。他们的家屋在龙目岛的南部半岛随着贫瘠的山丘层层递升 。村民都聚居于低悬崖处以保留能使用的可耕地。这些村庄可以透过小径到达而在村落的中央通常有方金字塔型的茅草清真寺。

米仓[编辑]

Lumbung 米仓

“lumbung”是萨萨克人引以为傲的乡土建筑。它们沿着村落里的小路整齐地排列著。整个建筑只有一个通风口,位于高处,一年承装两次米。四根1.5米长的硬木柱被安置在同一水平面。 晒干的泥巴和牛粪制的平台有设置一定高度,以避免老鼠等啮齿类动物进入。 两个横梁靠着悬臂架的木制结构并反过来支撑竹椽。扩展家庭的“lumbung”之间间距都不过数米之遥。

宗教、信仰与习俗[编辑]

宗教[编辑]

几乎所有的萨萨克人都会宣称自己是穆斯林,不论是大部分信仰“ Waktu Lima”或是只占一小部分人口的混合的宗教的信仰者。村落有清真寺,也会有非正式的宗教学校“ pesantren”和提供更多形式化的宗教教育的“madrasah”。这些机构的运作通常是依赖“Tuan Guru”,他是萨萨克人中能够行使相当的政治权力的宗教领袖。

神职人员[编辑]

各村落的宗教官方代表叫做“ kiyai”,而“penghulu”是宗教领袖。然而,仍有一些孤立的村落拥有“pemangku”,是神圣的代表。

仪式[编辑]

曾经普遍的“adat”(关于传统法律的仪式), 各村落都不尽相同,已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仪式,它比这些带来亲属或地域网络的丰收祭、生命仪式等,更加地个人化倾向。

疾病[编辑]

疾病可能被归因于存有精灵、巫术、超自然的惩罚、对逆境的反应等。通常使用一种当地的药物“belian”[12]来治疗。

信仰[编辑]

大部分的萨萨克人信奉维克土.里马(Wektu Lima),为伊斯兰教的一支流派。维克土.里马意为“五次”,也就是一天要祷告五次。另外一部分的萨萨克人,遵循旧教维克土.土鲁(Wetu Telu ),一天只需祷告三次。此外,还有约为八千人的小团体,自称伯得哈(Bodha),主要居住于班特克(Bentek)和林贾尼火山坡上。他们是唯一未受伊斯兰教影响的萨萨克人,信奉泛灵论,融入印度和佛教的元素,而印尼政府则因为他们的部落名将他们归类为佛教徒。

艺术[编辑]

舞蹈[编辑]

著传统服饰的 Gandrung舞者
Gandrung与音乐伴奏

Gandrung是一种传统舞蹈,流传在峇厘岛、龙目岛、西爪哇岛等地。 在爪哇语中,Gandrung是“爱”的意思,它理论上是向米神Dewi Sri表示人们对他的爱,然而萨萨克人与爪哇人多流失他原本含义,而变成像女孩求伴侣的一种社交舞蹈。 此外,通常舞蹈者是未婚女性或跨性装扮者,并且穿着传统服饰搭配扇子、大披巾、装饰性的头饰。

表演艺术[编辑]

Gendang beleq是萨萨克人的一种表演艺术包含舞蹈及音乐,而这个词在萨萨克语中即是“大鼓”。 表演乐手整能由男性组成,而且多是青年,他们穿着鲜艳的传统服饰,以游行的方式,边奏边舞,特别的是,他们的舞既激动又带有挑衅意味的二重奏。 Gendang beleq可以在婚丧喜庆还有祈求降雨的时候表演。

大鼓 (gendang beleq) 音乐家
使用钹的乐手

现况[编辑]

观光[编辑]

旅游业是目前龙目岛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 圣吉吉(Senggigi)小镇为中心的西部海岸地区是旅游业最发达的地方,而酒店周围的地区包含最多观光设施。西海岸滨海旅游带从马塔兰(Mataram)和Ampenan的旧机场展开沿着海岸30公里。而其他主要的旅游也包括从林贾尼火山( Gunung Rinjani )的最北端山脚下的Tanjung和、Sire、Medana Peninsulas和最热门的吉利群岛。许多饭店都有提供从平价到奢华的房间。近年甚至还有提供从峇厘岛坐快艇直达吉利群岛的服务。龙目国际机场已经在2011年启用,并且亚航(Air Asia)有直飞龙目岛,新加坡也有廉价航空飞往该岛,在旅游上已是非常方便,并且龙目岛上的旅游设备、食物、消费、酒店等比起峇厘岛都价廉物美。

经济[编辑]

大多数的人口是贫穷的。但是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以食物充足且多样。虽然每户家庭所得不到一天一美元的水准,但仍能够过着维持生计的生活,然而,连食物和燃料的价格都在爬升。对于当地原住民来说,教育与医疗的提供都是十分困乏的。 根据小巽他群岛 在2008年的统计数据,生活在都市里的贫穷人口有 29.47% ,乡村地区则是19.73%,介于两者的区域则是 23.81%。[13]

参考资料[编辑]

Cederroth, Sven (1981). The Spell of the Ancestors and the Power of Mekkah: A Sasak Community on Lombok. Göteborg: Acta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Ecklund, Judith (1977). "Marriage, Seaworms, and Song: Ritualized Responses to Cultural Change in Sasak Life." Ph.D. disser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Krulfeld, Ruth (1974). "The Village Economies of the Sasak of Lombok: A Comparison of Three Indonesian Peasant Communities."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Krulfeld, Ruth (1986). "Sasak Attitudes towards Polygyny and the Changing Position of Women in Sasak Peasant Villages." In Visibility and Power: Essays on Women in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edited by Leela Dube and Eleanor Leacock, 194-208.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anee and Manderson Rice;Maternity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Asian Societies,(New York,Routledge,[2013])

Mahyuni;Valuing Language and Culture:An Example from Sasak,(Makara, Sosial Humaniora, VOL. 11, NO. 2, DESEMBER 2007: 79-86)

Dawson, Barry; Gillow, John (1994).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Indonesia.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pp. 98–104, 107–108.

外部链接[编辑]

  1. ^ Sasak of Indonesia. PeopleGroup.org. [2014-10-08]. 
  2. ^ From Ancestor Worship to Monotheism–Politics of Religion in Lombok
  3. ^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3458000882.html
  4. ^ http://dds.bps.go.id/eng/tab_sub/view.php?tabel=1&daftar=1&id_subyek=12&notab=1, accessed 2012-02-21
  5. ^ http://glottolog.org/resource/languoid/id/sasa1249
  6. ^ http://lingdy.aacore.jp/doc/endangered-scripts-issea/peter_k_austin_paper.pdf
  7. ^ http://www.bubblews.com/posts/selaparang-kingdom-lombok-west-nusa-tenggara
  8. ^ http://www.sasak.org/tag/babad-lombok/
  9. ^ L, Klemen (1999–2000). "The Lesser Sunda Islands 1941-1942". 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10. ^ 马塔兰市政府官方网站(印尼文)
  11. ^ http://www.nusantoura.com/merarik-tradition-in-lombok/
  12. ^ http://sosiologi.upi.edu/artikelpdf/beliansasak.pdf
  13. ^ Source: Adapted from National Social Economic Survey (SUSENAS). Poverty Line,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Poor People In West Nusa Tenggara Province in March 2008 – March 2009. Badan Pusat Statistik Provinsi Nusa Tenggara Barat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West Nusa Tenggara Province). December 11,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