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Territorio Libero di Trieste Svobodno tržaško ozemlje Slobodni teritorij Trsta | |||||||||||
---|---|---|---|---|---|---|---|---|---|---|---|
1947年—1954年 | |||||||||||
地位 | 联合国托管地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的里雅斯特 | ||||||||||
常用语言 | 意大利语 · 斯洛文尼亚语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英语(行政语言) | ||||||||||
宗教 | 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 ||||||||||
政府 | 自由区军事政府 | ||||||||||
• 1947–1951 | 行政首长 A区Terence Sydney Airey B区Mirko Lenac | ||||||||||
• 1951–1954 | 行政首长 A区Thomas Winterton B区Miloš Stamatović | ||||||||||
成立 | |||||||||||
历史时期 | 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
1947年1月10日 | |||||||||||
• 1947年意大利和平条约 | 1947年9月15日 | ||||||||||
• 建立 | 1947年 | ||||||||||
• 终结 | 1954年 | ||||||||||
面积 | |||||||||||
• 总计 | 738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49年普查 | 370,000 | ||||||||||
货币 | 意大利里拉(A区) 南斯拉夫第纳尔(B区)[1] | ||||||||||
时区 | UTC+1(CET) | ||||||||||
• 夏令时 | UTC+2(CEST) | ||||||||||
行驶方位 | 靠右 | ||||||||||
| |||||||||||
今属于 | 克罗地亚 意大利 斯洛文尼亚 |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意大利语:Territorio libero di 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Svobodno tržaško ozemlje;克罗地亚语:Slobodni teritorij Trsta)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和南斯拉夫之间的一个区域。成立于1947年9月15日。的里雅斯特及其所在的伊斯特利亚半岛原属奥匈帝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意大利王国的本土一部分。二战意大利战败后此自由区成立。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被分为A区和B区两个区域。位于北部的A区由英美军队占领管理,面积222.5平方公里,人口26万2406人。的里雅斯特市区位于A区内。位于南部的B区由南斯拉夫军队占领管理,面积515.5平方公里,人口7万1000人。两区之间实际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不断有居住在B区的意大利人逃亡到A区。1954年,意大利与南斯拉夫两国达成协定,A区由意大利统治,B区由南斯拉夫统治。1975年奥西莫条约签订后,正式承认了这一事实。
的里雅斯特市和形成A区的领土今天是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里亚大区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解体后,前B区地区今天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一部分。
地理
[编辑]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包括亚得里亚海北部的里雅斯特湾周围738平方公里(285平方英里)的区域,从北部的杜伊诺(德文)到南部的奇塔诺瓦(诺维格勒),约有33万居民。
它北面与战后的意大利接壤,东面和南面与南斯拉夫接壤。该地区的河流包括里扎纳河/里萨诺河、德拉戈尼亚河/德拉戈纳河、蒂马沃河/蒂马瓦河、瓦尔罗桑德拉河/格林什契卡河和米尔纳河/奎托河。该领土的最高点位于科库索山/科科什山(668米,2192英尺)。其最北端的点位于北纬45°48'的梅德阿萨/梅迪亚瓦斯附近,最南端是北纬45°18'的塔尔斯基扎利夫/奎埃托港,最西端是东经13°29'的萨武德里亚/蓬塔萨尔沃雷,最东端是东经13°55'的格罗察纳/格罗扎纳。
历史
[编辑]自1382年以来,的里雅斯特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而邻近的伊斯特拉县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中部、北部和东部)和威尼斯共和国(西部和南部)瓜分。该地区的人口是多样化和混合的,在该地区的不同地区有不同且经常变化的少数族裔。
在大多数城市定居点和沿海地区,讲意大利语的人占主导地位,内陆地区有大量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斯拉夫少数民族,特别是在的里雅斯特地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洛文尼亚人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1880年后从斯洛文尼亚内陆地区新近抵达的)。[2]该地区最南端的农村人口主要是斯洛文尼亚人或克罗地亚人。还有数量较少的伊斯特拉罗马尼亚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以及相当大的的里雅斯特犹太社区。
当地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反映了这种种族混合。该方言以罗曼语族的威尼斯语为基础,受到古代雷蒂亚-罗曼语支的影响。此外,的里雅斯特语的一些词汇来源于德语和斯洛文尼亚语,也有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如希腊语。
当地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反映了这种种族混合。该方言以罗曼语族的威尼斯语为基础,受到古代雷蒂亚-罗曼语支的影响。此外,的里雅斯特语的一些词汇来源于德语和斯洛文尼亚语,也有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如希腊语。
该地区斯洛文尼亚语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口语变体也主要是方言的,与的里雅斯特语和伊斯特拉语共享单词。在该领土的最南端,以克罗地亚语为基础的方言属于查方言类型,而以威尼斯语为基础的伊斯特拉语也被广泛使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意大利王国吞并了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和现代斯洛文尼亚西部的一部分,建立了被称为朱利安行军(威尼斯朱利亚)的边境地区。1924年,意大利还吞并了阜姆自由邦(现克罗地亚里耶卡市)。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斯拉夫人口在贝尼托·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下被迫意大利化和歧视。他们还遭受了执政的法西斯政党PNF煽动的民族暴力,其中包括1920年7月13日在的里雅斯特臭名昭著的焚烧斯洛文尼亚民族大厅(文化中心)。因此,一些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移民到南斯拉夫,而另一些人则加入了TIGR抵抗组织,该组织策划了包括100多次爆炸和暗杀,主要针对该地区的意大利当局,特别是在的里雅斯特和北部的戈里齐亚周围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从1940年开始,意大利与纳粹德国一起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轴心国之一。当法西斯政权崩溃,意大利于1943年9月在卡西比尔停战协定中投降时,的里雅斯特及其周边地区被德国国防军占领,该市成为其亚德里亚滨海战区(OZAK)的首府。
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德国前线崩溃,南斯拉夫游击队部队(第4军和第9军)在的里雅斯特郊区的奥皮奇纳镇发生战斗后,于1945年5月1日进入的里雅斯特。
新西兰第2师也在第二天抵达,迫使在的里雅斯特坚守的约2,000名德国士兵投降,他们担心遭到报复和处决,小心翼翼地拒绝向南斯拉夫军队投降。随后,新西兰和占领该地区的南斯拉夫军队之间达成了不稳定的停火协议,直到英国将军威廉·摩根提议将该领土划分为单独的军事管理区。
南斯拉夫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于5月23日同意了这一想法,当时英国第十三军正在向拟议的分界线前进。6月10日,在杜伊诺签署了一项关于分治的正式协议,该协议建立了所谓的摩根线,分割了朱利安马奇的领土。南斯拉夫军队于1945年6月12日撤退到他们的地区。[3]
自由区和临时政府的成立
[编辑]1947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根据其宪章第24条批准了第16号决议,呼吁在的里雅斯特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一个自由国家。一项编纂其条款的永久性法规将在四方(英国、美国、法国和苏联)批准任命一名国际总督后得到国际法的承认。1947年9月15日,联合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和平条约获得批准,建立了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斯洛文尼亚语,在德拉戈尼亚河以南的B区部分可能使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然而,地方政府机构从未成立,它继续由军事当局管理,尊重摩根线划定的行政区划:A区面积222.5平方公里(85.9平方英里),人口262,406人,包括的里雅斯特本身,由英国和美国军队管理;B区面积515.5平方公里(199.0平方英里),有71,000名居民,包括伊斯特拉西北部,由南斯拉夫军队管理。
1947年10月至1948年3月期间,苏联拒绝了连续12名被提名为自由区文职总督的候选人资格,此时三方势力(美国、英国和法国)于1948年3日向苏联和南斯拉夫政府发出照会,建议将该领土主权归还意大利。
由于从未根据联合国第16号决议任命过总督,该领土从未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运作,尽管其正式地位和独立主权普遍受到尊重。它在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启动)和相关的OEEC(1948年3月成立)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运作。[4]与此同时,1948年中期铁托-斯大林的分裂导致南斯拉夫和苏联关系恶化,导致政治僵局,将该领土归还意大利的提议被搁置到1954年。
因此,盟军军事政府(AMG)继续管理A区。治理分为维和和执法部门,当地指挥部由的里雅斯特美国部队(TRUST)的5,000名美国人和的里雅斯特英国部队(BETFOR)的5,000多名英国人员组成。
根据盟军军事政府公布的估计,截至1949年,A区的人口约为31万人,其中包括239,200名意大利人和63,000名斯洛文尼亚人。[5]
根据当代意大利消息来源,当时B区有36,000至55,000名意大利人和12,000至17,000名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根据1945年的南斯拉夫人口普查(被联合国成立的四方委员会认为是伪造的)[6],在伊斯特拉成为B区的部分,共有67,461名居民,其中包括30,789名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29,672名意大利人和7,000名不明国籍的人。
领土于1949年和1952年举行了两次选举,但仅限于市议会。本来应该是人民议会(的里雅斯特自由区的国家立法机构)的选举从未举行过。
废除
[编辑]1954年10月5日,美国、英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部长签署了《伦敦备忘录》。该备忘录有效地废除了的里雅斯特自由区,这意味着民政管理正式移交给邻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
包括的里雅斯特在内的大部分A区被划归意大利,而自1947年以来已经拥有独立共产主义文职政府的B区则被划归南斯拉夫。此外,根据附件一界定的分界线,南斯拉夫还接收了隶属A区穆贾和圣多尔利戈德拉瓦莱的几个村庄,如普拉夫耶、斯波德涅什科菲耶、埃莱尔伊、赫拉瓦蒂尼、科隆班、采雷伊、普雷曼詹、巴里佐尼和索采尔布(及其城堡)。
然而,双方对分界线和领土主张的反对仍在继续。1975年11月,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签署了双边《奥西莫条约》,结束了当前或未来的任何主张,这最终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因为《伦敦备忘录》只是在事实上而非法律上解散了该领土。[7]
自由区总督
[编辑]A区军事领导人
[编辑]姓名 | 在任时间 | 国家 |
---|---|---|
伯纳德·弗赖伯格 | 1945年5月2日-7月 | 新西兰 |
阿尔弗雷德·康诺·鲍曼 | 1945年7月-1947年7月 | 美国 |
詹姆斯·朱厄特·凯恩斯 | 1947年7月-9月15日 | 美国 |
泰伦斯·艾雷 | 1947年9月15日-1951年3月31日 | 英国 |
约翰·温特顿 | 1951年4月1日-1954年10月26日 | 英国 |
B区军事领导人
[编辑]姓名 | 在任时间 | 国家 |
---|---|---|
杜尚·科维德尔 | 1945年5月1日-1947年9月 | 南斯拉夫 |
米尔科·莱纳茨 | 1947年9月15日-1951年3月 | 南斯拉夫 |
米洛什·斯塔马托维奇 | 1951年3月-1954年10月25日 | 南斯拉夫 |
经济
[编辑]该地区的经济以其港口为基础,即的里雅斯特自由港和科佩尔/卡波迪斯里亚港。第一个港口有一个特殊的自由区(现在也是离岸)地位,起源于1719年[8],并得到1947年与意大利签订的《和平条约》的确认,该条约允许在该地区内运输货物。这一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和欧盟的认可。[9]
阿尔格里达斯·谢梅塔于2012年8月7日代表欧盟委员会就的里雅斯特自由港问题所作答复的摘录:[9]
1947年2月10日《对意大利和约》附件八在其第1条中规定,的里雅斯特港应为免关税港。附件八第5条第(2)款规定,就自由港的进出口或过境而言,自由区当局不得对此类货物征收关税或费用,但对提供的服务征收的关税或费用除外。[9]
人口
[编辑]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领土分裂后的几年里,人口多达40,000人[10](主要是意大利人)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南斯拉夫B区搬到意大利A区:一些人被恐吓离开,一些人干脆不住在南斯拉夫。在南斯拉夫,离开的人被称为“选择者”,而他们称自己为“流亡者”。大约14,000名意大利人选择留在南斯拉夫区。1949年的里雅斯特自由区的人口约为37万。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A/AC.25/Com.Jer/W.4. United Nations. [5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6日).
- ^ Ljudsko štetje Avstrijskega-ilirskega Primorja 31. decembra 1910 – Österreichisch-Illyrisches Küstenland – Volkszählung von 31. Dezember 1910 – Censimento del Litorale Austriaco-illirico del 31 dicembre 1910. www.kozina.com. 2017-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
- ^ Ashburton Guardian. ashburtonguardian.co.nz. 200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 ^ Organis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 OECD. www.oecd.org. 2015-09-24 [202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1).
- ^ Settling the Question of Trieste.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 ^ Venezia Giulia: Area of Dispute. Intelligence Review. 1946-02-28, 3: 3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 ^ Tržaški Slovenci in vprašanje razdelitve Svobodnega. : 411-422 [2024-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斯洛文尼亚语).
- ^ The port of Trieste and its railway connections in the Habsburg monarchy: economic change and infrastructure problems, 1850–1918 (PDF). docutren.com. 2012-0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10).
- ^ 9.0 9.1 9.2 Answer to a written question – Free Port of Trieste – E-006217/2012. www.europarl.europa.eu. 2017-09-10 [2024-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 ^ Petacco, Arrigo. The Exodus. The Story of the Italian Population of Istria, Dalmatia, and Venezia Giulia. Milan: Mondadori.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