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瀏陽會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瀏陽會館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西城區北半截胡同41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8-10
登錄2011年6月13日

北京瀏陽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北半截胡同41號,是湖南瀏陽人士在北京的會館。[1][2]

歷史[編輯]

《京師坊巷志稿》、《順天府志》都記錄瀏陽會館在庫堆胡同,庫堆胡同位於北半截胡同和南半截胡同中間處斜出。中華民國時期,庫堆胡同併入北半截胡同,故瀏陽會館變成位於北半截胡同。[2]

瀏陽會館建於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門匾由譚繼洵書寫。[2]該年,譚繼洵等人見湖南會館不敷使用,乃購得如今北半截胡同路西的官房一所,當作湖南會館公產,不久就改名為瀏陽會館。[1]

同治十三年(1874年)譚繼洵升為戶部員外郎,率包括兒子譚嗣同在內的全家住進瀏陽會館。不久,瀏陽學者歐陽中鵠來到北京,被譚繼洵請到瀏陽會館教譚嗣同學業。歐陽中鵠推崇王船山,譚嗣同由此受到薰陶。光緒三年(1877年)譚繼洵赴外地任職,譚嗣同隨父親離開瀏陽會館。[1]

戊戌變法期間,譚嗣同住在瀏陽會館。[2]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召譚嗣同等維新變法人士到北京,同年七月初五譚嗣同抵達北京,住進瀏陽會館前院的西房,自題名「莽蒼蒼齋」。當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常在此商議維新變法之事,瀏陽會館因此是維新派活動中心之一。譚嗣同該時期的不少書信及詩文都作於此處。[1]

譚嗣同被慈禧太后處決後,瀏陽會館一度成為悼念他的祠堂,旅居北京的湖南同鄉每年在此悼念譚嗣同等鄉賢。中華民國時期,會館出租給一個姓周的人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會館移交給北京市人民政府。現在為民居。[2]

建築[編輯]

瀏陽會館坐西朝東,由前後相連的三個院落組成,占地狹長。有房屋20多間。[2]

  • 前院:是主院,有房14間。西房五間,正對大門,是正房,其中正中的三間就是譚嗣同的「莽蒼蒼齋」。[2]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嗣同住進西房後,自題屋名「莽蒼蒼齋」。莽蒼蒼齋南間是書房,中間是會客廳,北間是譚嗣同臥室。[1]
  • 中院
  • 後院
  • 後門:瀏陽會館的後門設在西側的南半截胡同。[2]

瀏陽會館內有對聯:「家無儋後,氣雄萬夫。」還有對聯:「視爾夢夢,天胡此醉;於時處處,人亦有言。」抄有輓聯:「亙古不滅,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趨若波濤。」[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南城撷旧影 会馆老字号,北青网,2011-04-12.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胡春煥、白鶴群,北京的會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第170-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