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國防軍紀念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柏林聯邦國防部旁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紀念碑。
德國聯邦國防軍紀念碑內的花圈。

德國聯邦國防軍紀念碑(德語:Ehrenmale der Bundeswehr复数形式))是德國為紀念在執行任務中犧牲的德國聯邦國防軍成員設立的若干紀念碑。聯邦國防軍紀念碑並不是戰爭紀念建築,它們紀念的對象都是匿名的,通常是一個軍種、一個國防軍駐地或一支國防軍部隊裡所有犧牲的成員。

德國聯邦國防軍紀念碑[編輯]

歷史[編輯]

2007年6月13日,時任德國聯邦國防部部長弗朗茨·約瑟夫·榮格提出在柏林設立聯邦國防軍紀念碑的計劃。在宣布計劃的演講上,榮格提到他「是在第一次訪問阿富汗,見到那裡的紀念設施時產生了這個想法」。紀念碑籌備委員會決定採用建築師安德烈亞斯·梅克德語Andreas Meck的設計。安德烈亞斯的設計,既為一般參觀者提供了開放的入口,也為個體悼念活動提供可能。德國國防軍總監察長德語Generalinspekteur der Bundeswehr沃爾夫岡·施耐德漢德語Wolfgang Schneiderhan上將強調:「我個人很喜歡這個設計,它讓我深感觸動。」另外,「德國陸軍海軍空軍用他們各自的紀念碑紀念在科布倫茨菲爾斯滕費爾德布魯克拉博埃戰死的將士。但直到今天,尚未有一個統一的地方、用一種合適的方式來紀念聯邦軍所有的犧牲將士。」基於這個原因,榮格決定,在柏林聯邦國防部第二辦公室本德勒大樓德語Bendlerblock的場院上設立一座紀念碑。2008年11月27日,紀念碑於希爾德布蘭德街(Hildebrandstraße)東側奠基。2009年9月8日,時任聯邦總統霍斯特·克勒主持了紀念碑揭幕儀式。[1][2]

設計[編輯]

這座紀念碑是一座長32米、寬8米、高10米的鋼筋混凝土長方體建築。碑身遮蔽著一個青銅護罩,其上鏤空圖案是陣亡士兵分成兩半的軍人身份確認牌的形狀。紀念碑內的冥室德語Cella,共計3100多個犧牲士兵的姓名以大約5秒的間隔投影在牆上。有別於通常紀念碑永久鐫刻犧牲者姓名的形式,這裡的投影更像是一個視頻藝術裝置。通過這種方式,不僅避免了英雄崇拜,而且強調了生命無常、死者為大。

批評[編輯]

批評者認為這座紀念碑是一個不成熟的設計。犧牲將士姓名展示的時間過短,而且在陽光過強的時候無法辨認。這樣這座建築就無法滿足其作為私人哀悼場所的目的。由於缺乏犧牲者的生平介紹,他們的姓名被剝去了語境,被邊緣化。同時,名單的整理工作也並不詳盡[3][4]。其他批評者認為,紀念碑「根本與對犧牲士兵的個人哀悼無關」,而是一座「國家對犧牲士兵的紀念碑,因為他們生前服務於國家。」[5]

德國自由民主黨曾試圖建議在緊鄰國會大廈的地方設立紀念碑,以恰當地體現聯邦國防軍作為議會軍的意義[6]


各軍種紀念碑[編輯]

紀念林[編輯]

駐國紀念碑[編輯]

波士尼亞[編輯]

科索沃[編輯]

阿富汗[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注釋[編輯]

  1. ^ Es ist „ein Vermeidungsdenkmal「 – Bundeswehr-Ehrenmal in Berlin eingeweih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
  2. ^ Ein neues Ehrenmal für die gefallenen Soldat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
  3. ^ Jochen Rack: Die Unmöglichkeit zu trauern,南德意志報,2009年10月15日,第13頁
  4. ^ Für Frieden, Recht und Freiheit,2011年1月11日. [2015年4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2月12日). 
  5. ^ Ulrike Gramann, Gedenken für die Zukunft. Das Kriegerdenkmal der Bundeswehr im Berliner Bendlerblock. In: Jan Korte u. Gerd Wiegel (Hg.): Sichtbare Zeichen. Die neue deutsche Geschichtspolitik – von der Tätergeschichte zur Opfererinnerung. 科隆,2009,第83f頁。
  6. ^ http://www.bundestag.de/aktuell/hib/2007/2007_164/03.html[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