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子窩
外觀
拔子窩(英語:Pat Tsz Wo)位於香港沙田區火炭的一條村落,隸屬於沙田九約之一的火炭約。拔子窩原為於現今坳背灣街和穗禾路交界一帶,1980年因政府發展火炭工業區而遷到附近的拔子坳上,即拔子窩新村。
歷史
[編輯]清乾隆年間,客家人劉廷瑞由廣東長樂遷到沙田一帶,並於落路下建村定居,再有後人分支到鄰近的禾寮坑、拔子窩和馬料三地。[1][2]拔子是番石榴的客家話別稱,相傳因該地種滿番石榴而得名。拔子窩已有二百多年歷史,載於1905年批出的集體官契中(包括松頭下和麵房在內),1911年禾寮坑有17名村民。[3][4]
拔子窩原建有兩排相距不遠的石屋約十數間,村前是大片農田和火炭坑的數條支流匯合之地。1970年代末,香港政府收地發展火炭工業區,在收地範圍內的拔子窩需全部清拆,八戶居民受影響,村民與政府達成協議遷到拔子坳上,新村於1980年落成。[5][6]政府特意將新村道路命名為拔子窩街,新村建有22座標準三層高丁屋。
交通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數客家村多人廣 李劉二姓領風騷. 香港商報. 2017-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30).
- ^ 落路下 禾寮坑 拔子窩 馬料 - 沙田今昔. mos.hk. 新沙田. 1986-04-10 [2023-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 ^ 新界原有鄉村名冊. 新界鄉議局. 1991.
- ^ Sessional Papers 1911,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kong 1911. [2022-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1).
- ^ 當局發展沙田新市工業 徵用拔子窩村屋地 村民提出十一條件. 華僑日報. 1976-04-12.
- ^ 沙田拔子窩村民將遷往新屋居住. 華僑日報. 1980-02-04.
外部連結
[編輯]這是一篇與香港地理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