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未爆炸彈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戰時期,佛蘭德,英國和比利時軍官站在未爆炸的德國炮彈前。

未爆炸彈藥,又稱啞炮,是指在武裝衝突結束後仍遺留在某一地區的各種 ( 未爆炸或被棄置的) 爆炸性彈藥。其中包括炮彈手榴彈地雷迫擊炮彈火箭彈飛彈以及其他彈藥。這類武器可能在被布設或遺棄數十年後爆炸,存在致命且不穩定的危險。 [1]

1991年海灣戰爭遺留下的已嚴重腐蝕的炮彈。
1991年被遺棄的RGD-5手榴彈,可用但無引信, 北科威特。

世界範圍內

[編輯]
領土內遺留地雷最多的前十位國家[2][3]
(單位:百萬顆)
排名 國家 地雷數 排名 國家 地雷數
1  埃及 23 6  伊拉克 10
2  伊朗 16 7  柬埔寨 7
3  阿富汗 10 8  波赫 6
4  安哥拉 10 9  科威特 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 10 10  越南 3.5
世界總量 = 1億1千萬

最早可追溯到美國內戰時期[4][5][6] 的未爆炸彈藥在當前或過去的作戰地區或武裝交火地區的存在在世界範圍內仍是巨大隱患。 未爆炸彈藥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隨著時間流逝,彈藥的爆炸和啟動裝置逐漸腐化,從而導致其更容易被觸發,並且在處理時可能存在更大的危險性。無數案例顯示,平民可能在無意中觸碰已經存在很多年的未爆炸彈藥,並造成致命傷害。[7][8][9][10][11][12] 他們相信該類武器是無害的,但事實上它卻是致命且不穩定的爆炸物,一旦被觸動就會爆發並對平民造成嚴重的甚至是致命性的傷害。[13]因此,應當形成全球共識的是,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不應該接觸或處置未爆炸彈藥。此外,在發現未爆炸彈藥後,應當告知當地警局未爆炸彈藥的具體位置,由爆炸物處理專員對其進行拆除或確保其安全。

即使爆炸物處理專員擁有專業的知識、技術和裝備,由於未爆炸炮彈的內在危險,他們仍然很容易遭受不幸。2010年六月,德國哥廷根建築工人在7米的地下發現了二戰時期被掩埋的盟軍炮彈,炮彈重達500公斤。 德國爆炸物處理專員接到通知後接管了這一地區並通知附近居民進行了疏散。正在爆炸物處理專員準備拆除炸彈時,炮彈突然爆炸,3名爆炸物處理專員遇難,另有6人重傷。據了解,遇難和受傷的爆炸物處理專員已有超過20年排爆經驗,並成功排除了600到700個未爆炸彈藥的潛在危險。 此次爆炸的未爆炸彈藥被列入極高危險性一類,由於它安裝了延遲爆炸的化學引信,並內置反排裝置,在被埋地下超過65年後其狀態已變得極為不穩定。[14][15][16][17] 同樣,2013年1月,二戰時期空投的一顆炸彈在奧伊斯基一建築物內爆炸,導致一名挖掘機操作員死亡,8人受傷,並造成大面積財產損失。[18] 2013年11月,4名美國海軍亦在清除彭德爾頓營一個靶場的未爆炸彈藥時遇難。[19]

A在英格蘭肯特岸邊沉沒的理察•蒙特馬里號是未爆炸彈藥威脅的一個例子,船上遺留著3000噸未爆炸彈藥。而一個與其類似的二戰沉船波蘭凱爾采號在1967年發生爆炸,其爆炸規模相當於芮氏4.5級地震。

拆除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投放的一個4000磅的重磅炸彈。2011年12月4日於靠近科布倫茨的萊茵河中發現。一個條形引爆裝置已被放置在炸彈外殼上。

法國和比利時

[編輯]

在2001年的未爆炸彈藥清除中,大批法國阿登地區的居民被疏散。法國政府排雷部門的排雷專員仍在凡爾登森林中排查毒氣、化學武器和/或爆炸性彈藥,並每年都能發現大約900噸。最具危險性的是帶有化學戰劑——如芥子氣——的鏽蝕炮彈。法國和佛蘭芒農民在播種時仍會發現很多未爆炸彈藥,他們將其稱為「鐵製的豐收」。

在比利時,DOVO清彈隊每年要清除150到200噸左右的未爆炸彈藥,自1919年成立以來,該隊已有超過20名成員在執行任務時不幸遇難。[20]

2012年慕尼黑未爆彈爆破影像紀錄

德國

[編輯]

在德國,每年仍有數千枚二戰時期的未爆炸彈藥被發現。每天發現的平均數量是15枚,其中多數為空投炸彈。[21]柏林內發現的未爆炸彈藥數量尤其多,同時每年還會發現柏林戰役時遺留的炮彈和小型彈藥。大多數未爆炸彈藥的發現都只是當地新聞,但2012年8月28日,慕尼黑發現一枚重達500磅的美軍重型空投炮彈,[22]考慮到運輸的危險性,專家決定在原地引爆炮彈。雖然已經儘可能把損失降到最小,整個施瓦賓地區的許多窗戶都被爆炸帶來的衝擊擊碎,數家房屋受到嚴重損壞。 2011年,由於嚴重乾旱造成的水位下降,一枚二戰時期英國皇家空軍投放的1.8噸炮彈在科布倫茨的萊茵河底被發現。4萬5千名居民被疏散,其被稱為「戰後德國最大規模的因拆彈而進行的疏散」。[23] 1958年在索佩壩發現的未爆炸彈跳炸彈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型的炮彈之一。[24]

寮國南部,美國空軍拆彈部隊引爆大約1000磅彈藥後留下的彈坑。

日本

[編輯]

整個日本仍有成千上萬噸未爆炸彈藥被掩埋,尤其是沖繩,二戰末期超過20萬噸炮彈在此投放。從1945年到1972年美軍結束占領,日本自衛隊和美國軍隊拆除了5500噸未爆炸彈藥。1972年後,日本自衛隊在沖繩拆除了近3萬噸未爆炸彈藥,據估計拆除整個沖繩島上的遺留炮彈需要花近一個世紀時間。值得慶幸的是,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拆彈所造成的傷亡情況發生。東京[25]以及其他主要城市,如神戶、橫濱、福岡,在二戰期間亦多次遭受大規模空襲,遺留下無數未爆炸彈藥。英帝國陸軍和海軍投放的炮彈仍有待被發現。

2012年10月29日,仙台機場在進行311地震後重修跑道時,發現一枚250公斤的未爆炸彈藥,該炮彈的爆炸裝置仍然可用,導致機場立即關閉,所有航班被取消。[26]在炮彈得到安全放置後,仙台機場在第二天重新開啟,但在炮彈轉移和拆除期間,機場在11月14日再次關閉。[27]

2013年三月,一枚長40厘米的未爆炸帝國陸軍防空彈在東京北部一建築工地被發現,該建築工地靠近新幹線及京濱東北線上中里站。炮彈被日本自衛隊拆彈小組原地拆除,導致150班火車晚點三小時,對9萬名旅客的出行造成影響。[28]7月,一枚1000公斤重空投未爆炸美國炮彈在靠近赤羽根車站的地方被發現,自衛隊拆彈小組11月對其進行原地拆除,疏散了附近3000戶居民,並導致數班火車晚點1小時。[29]

2014年4月13日,日本自衛隊拆彈小組對在福岡縣久留米市建築工地發現的250公斤美國燃燒彈進行拆除,按要求疏散了附近740名居民。[30]

2015年,一個一噸重炮彈在大阪中心被發現。[31]

2016年10月,在靜岡縣濱松市JR東海濱松工場用地內發現一顆重約860公斤的未爆彈,經研判可能是二戰時美軍空襲日本後所遺留的。陸上自衛隊於同年12月18日將未爆彈移動至海邊引爆處理,移動當天JR東海停駛一部份東海道新幹線東海道本線列車[32],濱松市政府也封鎖一部份公路,並要求沿線居民避難[33][34]

寮國

[編輯]

寮國被認為是遭受炮彈襲擊最嚴重的國家。越南戰爭期間,超過50萬美國轟炸行動在寮國投放了超過2萬噸彈藥,大多數是殺傷人員集束炸彈[35]

2億8千8百萬的集束炸彈和大概7千5百萬未爆炸彈藥在戰爭結束後被遺留在寮國全境。從1996年到2008年,超過100萬未爆炸彈藥被清理,2萬3000公頃土地上的潛在威脅得到排除。從1999到2008,共有2184人受到未爆炸彈藥傷害,其中包括834名遇害者。[36][37]

黎巴嫩

[編輯]

據估計,2006年以黎戰爭後,以色列國防軍在戰爭後期在黎巴嫩南部投放了約100萬未爆炸集束彈藥,平均每個黎巴嫩人就有1.5枚炮彈。[38] [39]

太平洋群島

[編輯]

二戰期間被遺棄的炮彈、迫擊炮、火炮和未爆炸彈藥持續威脅著南太平洋群島居民的安全。截至2014年,政治軍事事務局下屬武器拆除和減排部投入超過560萬美元,支持太平洋群島常規武器拆除行動。[40]

帕勞共和國貝里琉島戰地的未爆炸彈藥拆除行動確保了該島旅遊業的安全。索羅門群島上的瓜達爾卡納爾省建立了爆炸性彈藥拆除訓練項目,並成功拆除了數百枚未爆炸彈藥。該項目主要通過對警員進行培訓,以應對島內人口聚集區的拆彈請求。在馬紹爾群島的米利環礁馬洛埃拉普環礁,未爆炸彈藥的拆除使人口可以進入之前的危險地區。[40]

英國

[編輯]
一戰期間,一個英國軍士正準備拆除一枚未爆炸彈藥

未爆炸彈藥(UXO)在英國是一個標準術語。在軍事,特別是在軍事訓練場方面,未爆炸彈藥是指啞彈。在二戰閃電戰期間,未爆炸的炸彈被稱為UXB。

英國大多數未爆炸彈藥都存在於特定地區,主要是倫敦和樸茨茅斯等曾遭受過閃電戰襲擊的地區或曾被軍隊用於儲存或運輸彈藥的地區。[41] 從2006年到2009年,超過15000枚彈藥在英國建築工地被發現。[42] 特別是2008年在東倫敦Bow地區發現的一枚1000公斤的重磅炸彈。同樣,2009年四月,一枚二戰時期的炮彈在普利茅斯被發現,導致1000戶居民被疏散。建築工業研究與信息協會發布了《未爆炸彈藥——針對建築行業的指導手冊》,用於為評估未爆炸彈藥威脅提供建議。

英國皇家炸彈拆除工程辦公室皇家陸軍拆彈專家小組皇家海軍清除潛水員皇家空軍軍械士共同負責爆炸性彈藥的清除工作。警察局是唯一不屬於國防部管轄的力量,雖然它們通常更多處理恐怖襲擊而非未爆炸彈藥,它們也會經常請求軍隊幫助處理大型的舊炮彈。

美國

[編輯]

根據國防部數據顯示,上百萬畝土地可能存在未爆炸彈藥、廢棄軍火和爆炸物成分(如TNT、RDX)的威脅。[43]

除了明顯的爆炸危險,被掩埋的未爆炸彈藥同樣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在一些重度使用的軍事訓練地,彈藥所攜帶的化學物質,如爆炸性物質和高氯酸鹽(一種製作火藥的原料)可能侵蝕土壤和地下水資源。麻薩諸塞州的科德角聯合基地就是其中一例。由於常年軍事訓練,彈藥的化學物質污染了當地唯一的飲用水源,周圍數千戶居民受到影響。一個昂貴的未爆炸彈藥恢復行動正在進行當中。

美國軍事基地遺留的未爆炸彈藥使基地調整和關閉工作遇到困難。環保局希望對前彈藥實驗基地進行商業開發,但未爆炸彈藥的存在對投資和開發構成嚴重威脅。

未爆炸彈藥的清除工作覆蓋了美國超過1千萬畝土地和1400個不同站點。據估計,整個清除工作需要花費數億美元,每一個未爆炸彈藥的清除就要花費大概1000美元。其他花費還包括探測和製圖、移除農作物、運輸和人工金屬探測。未爆炸彈藥的搜尋是項十分枯燥的工作,往往100個探測點中只找到1個未爆炸彈藥。其他搜尋未爆炸彈藥的辦法還包括使用陸地和機載設備對其進行數字地球物理探測。[44]

案例

[編輯]

2007年12月,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城外一個新開發的建築工地上發現一枚未爆炸彈藥,施工活動被迫暫停。[45] 附近的印第安河瀉湖[46]中也發現了一枚被認為是二戰實戰演習時迪蘭海軍航空站飛行員投放的未爆炸彈藥。很長時間以來,當地船員都避免經過這一區域,以防不小心引爆彈藥。

一戰期間,美國防化部隊在美國大學成立,並以麥金利樓為研究基地。戰爭結束後,大量有毒化學品和武器被掩埋在美國大學所在的社區附近。自2012年大量有毒物質被發現後,該地區對居民進行了疏散。[47]

雖然相對來說數量較少,美國內戰時期的未爆炸彈藥偶爾也會被發現,且經過150年之後仍未爆炸。比如說,在2008年,美國內戰愛好者薩姆•懷特在試圖引爆一枚海軍炮彈時遇難。[48]

國際法

[編輯]

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的第五議定書規定,武裝衝突當事方必須在實際戰事停止後清除在其控制區域內的戰爭遺留爆炸物。它不適用於地雷,因為地雷已受到先前通過的國際人道法條約,特別是《禁止殺傷人員地雷公約》和《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第二議定書的規制。

探測技術

[編輯]

對於地底深處未爆炸彈藥地址的判斷由對可辨認的歷史航拍圖片圖像分析得出。現代技術的發展使電磁和磁探測器投入使用,並能將地球物理學與探測技術結合起來。現在,數碼製圖技術能更為準確的預測未爆炸彈藥的污染範圍,以便精確制定後續的疏散計劃、減少每個金屬探測點的發掘成本、加速清除進程。磁力探測器可以檢測到未爆炸彈藥的存在並在挖掘前提供岩土數據資料。[49]

目前,美國戰略環境研究發展計劃、環境安全技術認證計劃以及國防部不僅支持探測方面的研究,同時也支持未爆炸彈藥金屬物質的鑑別研究。[50] 有許多未爆炸彈藥拆除工作的資金都花費在移除金屬探測器探測到的非爆炸物上面,因此提高鑑別能力十分重要。一些新的技術,如由磁數據提供的形象重建和降噪技術對於減少清除成本、提高重建能力十分重要。[51]

未爆炸彈藥或未爆炸炮彈分類廣泛,既包括掩埋在地下的未爆炸物,也包括未被掩埋的未爆炸物。拆彈小組對某一地區進行偵查並確定彈藥的具體位置。如果彈藥未被掩埋,一般情況下它會被小心的挖出來並拆除。但如果炮彈被掩埋在地下,拆除工作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拆彈小組將使用金屬探測器找到炮彈的位置,並十分小心的從事地下挖掘行動。


內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all, Allan. The iron harvest: Meet the soldiers tasked with clearing hundreds of tonnes of deadly World War I shells and mines from beneath the fields of Flanders. Daily Mail (London). 10 November 2013 [22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2. ^ Walsh, Nicolas E.; Walsh, Wendy S. Rehabilitation of landmine victims — the ultimate challenge (PDF).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81 (9): 665–670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4-13). 
  3. ^ The legacy of land-mines. UNICEF.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3). 
  4. ^ Lakin, Matt. Deputies blow up Civil War ordnance found in Farragut. Knoxville News Sentinel. 15 August 2008 [5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5). 
  5. ^ Live Civil War Ammo Found. Archaeology. November–December 1996, 49 (6)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8). 
  6. ^ Civil War Cannonball Explodes and Kills Virginia Relic Collector. MSNBC. 5 March 2008 [10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4). 
  7. ^ Donnelley, Paul. Seven die in Bangkok explosion after scrap metal dealers try to dismantle WWII bomb with a BLOWTORCH. Daily Mail (London). 2 April 2014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8. ^ Gardner, Tom. Ten members of Pakistani family are killed when artillery shell they kept in home explodes. Daily Mail (London). 6 January 2014 [22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9. ^ Unexploded mortar shell kills Vietnamese children. GlobalPost. 3 December 2012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6). 
  10. ^ Two officials killed by unexploded ordnance at rubbish dump in Hasawna. Libya Herald. 18 November 2012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1月28日). 
  11. ^ Schoolboys are killed by unexploded tank shell. Daily Mail (London).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2. ^ 4 Afghan children killed by unexploded weaponry. Pakistan Today. Agence France-Presse. 1 July 2012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30). 
  13. ^ Turvill, William. Soldier's anti-tank missile 'souvenir' exploded blowing his friend's legs off. Daily Mail (London). 18 December 2013 [22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4. ^ International. Routine Disposal Goes Wrong: Three Killed in Explosion of World War II Bomb in Germany. Der Spiegel. 2 June 2010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9). 
  15. ^ WWII bomb kills three in Germany. BBC News. 2 June 2010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16. ^ Three dead as Second World War bomb explodes in Germany.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 June 2010 [10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2). 
  17. ^ Bomb kills German explosive experts. Daily Express. 2 June 2010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5). 
  18. ^ Malm, Sara. World War II bomb detonated on industrial site in Euskirchen, Germany, killing one. Daily Mail (London). 3 January 2014 [22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4). 
  19. ^ Thomas, Emma. Four marines killed in accident at US Camp Pendleton were clearing explosives from firing range. Daily Mail (London). 14 November 2013 [22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0. ^ Behind the scenes with Belgium's bomb disposal unit. BBC. 21 March 2014 [22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8). 
  21. ^ Luftmine bei Koblenz: Killer im Schlick. Der Spiegel. 3 December 2011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1). 
  22. ^ Munich police detonates second world war bomb – video. The Guardian (London). 29 August 2012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7). 
  23. ^ "Koblenz evacuated for WWII bomb removal from Rh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3 December 2011
  24. ^ w.e. Der größte Blindgänger wird heute entschärft (PDF). abendblatt.de. [8 July 2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年7月14日). 
  25. ^ Allen, David; Sumida, Chiyomi. More unexploded WWII ordnance disposed of on Okinawa. Stars and Stripes. 13 December 2008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3). 
  26. ^ Sendai airport closed after WWII bomb found. AJW by The Asahi Shimbun. Associated Press. 30 October 2012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24日). 
  27. ^ Westlake, Adam. Unexploded WWII bomb removed from Sendai Airport for disposal. The Japan Daily Press. 14 November 2012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28. ^ Kameda, Masaaki. Tokyo trains halt while GSDF blows up old shell. Japan Times. 4 June 2013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29. ^ Dud shell disrupts Tokyo train runs. Japan Times. 17 November 2013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30. ^ 厳戒の中、不発弾撤去 久留米市 [福岡県] [Removal of UXO in Kurume (Fukuoka Prefecture) conducted under strict supervision]. nishinippon.co.jp. 15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15日) (日語). 
  31. ^ Unexploded 1-Ton Bomb Found Near Osaka's Otaroad. Anime News Network. 17 March 2015 [17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0). 
  32. ^ 浜松工場敷地内の不発弾処理に伴う列車運行計画について (PDF). [2018-07-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20). 
  33. ^ 陸自が浜松の不発弾撤去 海岸で爆破処理. [201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5). 
  34. ^ 不発弾処理について. [201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5). 
  35. ^ Secret War in Laos. Legacies of War.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7). 
  36. ^ Laos. MAG (Mines Advisory Group).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10日). 
  37. ^ Leftover Unexploded Ordnance (UXO). Legacies of War.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3). 
  38. ^ Slackman, Michael. Israeli Bomblets Plague Lebanon. The New York Times. 6 October 2006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8). 
  39. ^ Shadid, Anthony. In Lebanon, a War's Lethal Harvest. Washington Post. 26 September 2006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40. ^ 40.0 40.1 The Pacific Islands: U.S. Conventional Weapons Destruction Programs Reduce Threats from World War II-era Munitions. U.S. State Department. 17 December 2014 [23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3). 
  41. ^ British textbook of Explosives (Technical reference book, not Instruction manual) (PDF). ssrichardmontgomery.com.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4-17). 
  42. ^ (CIRIA guidelines on UXO for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4-19
  43. ^ Munitions Response Site Prioritization Protocol (MRSPP) Primer[永久失效連結] US Dept. of Defense, Office of the Deputy Under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Munitions Response Program (MMRP), 230pp (16MB) April 2007
  44. ^ Report of 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 Task Force on Unexploded Ordnanc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Office of the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 150pp (4.5MB) December 2003
  45. ^ Construction Halted After Buried Bombs Found. Click Orlando. WKMG. 6 Dec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5月15日). 
  46. ^ UXO Site-Specific Data. Uxoinfo.com.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9). 
  47. ^ Carignan, Sylvia. 1919: Army operations leave behind toxic reminders of war. The Eagle. American University.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6). 
  48. ^ Virginia Man Killed In Civil War Cannonball Blast. Fox News Channel. 2 May 2008 [20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49. ^ Success Stories. Geosoft.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8). 
  50. ^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Environmental Security Technology Certification Program. [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2). 
  51. ^ Lan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Environmental Security Technology Certification Program.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