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變變星
激變變星(Cataclysmic variable star,CV),是擁有一顆白矮星和伴星的雙星系統(參考雙子座U),這顆伴星通常是紅矮星,但有些情況下它也可以是一顆白矮星或正在演化成次巨星。截止2006年2月1日,已經有超過1600顆激變變星被發現。[1]
以觀測的觀點來看,激變變星很容易被發現。它們通常是相當藍的天體,而大多數的天體都是偏紅的;這些系統的變化經常是相當強且快速的,強烈的紫外線甚至是X射線和一些特有的發射線是這類變星的典型產物。
這兩顆星非常靠近,以致於白矮星的引力可以扭曲伴星,並且白矮星可以從伴星吸積物質。因此,伴星經常會被稱為施主星,失去的物質會在白矮星的週圍形成吸積盤,強烈的紫外線和X射線經常從吸積盤發射出來。吸積盤也是不穩定的,當盤內的部分物質落至白矮星時,會導致矮新星的爆發。
在吸積的過程中,物質在白矮星的表面累積。而因為施主星通常含有豐富的氫,在多數的情況下,吸積層最底部的密度和溫度終將上升達到足夠點燃核融合的反應。反應在短時間內將數層體積內的氫燃燒成氦,外面的產物和數層的氫會被拋入星際空間內,這就被看成是新星的爆發。如果吸積的過程持續進行的足夠久,白矮星的質量將會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內部增加的密度可能點燃已經死寂的碳,融合並觸發Ia超新星的爆炸,將白矮星完全的摧毀。
激變變星可以細分成幾個次級的群組,經常是以一顆明亮的原型特徵為典型為來命名。這些群組可能會有些重疊,包括天鵝座SS、雙子座U、鹿豹座Z、大熊座SU、武仙座AM、武仙座DQ、天蠍座VY、獵犬座AM和六分儀座SW。
在某些情況下白矮星的磁場會強到足以打亂、甚至完全阻礙了吸積盤的形成。在強烈磁場下的可見光會顯示出強烈和易變的極化,因此有時稱為中度極化(在吸積盤只有部分被摧毀的情況)或高度極化(在阻礙吸積盤形成的情況下)。如同在早先就提到的,變星類型習慣以知名的原型星命名,高度極化和中度級化的分別被以相關的武仙座AM和武仙座DQ來命名。
外部連結
[編輯]- The Catalog and Atlas of Cataclysmic Variab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PP/CVcat - a catalogue of Cataclysmic Variable St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RKcat (Ritter and Kolb), 7th edi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VNet, a web site and community for CV enthusiasts and researchers
- A Beginner's Guide to Cataclysmic Variab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ataclysmic Variabl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SA's HEASARC page
- ^ A Catalog and Atlas of Cataclysmic Variab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此目錄下的激變變星數據於2006.02.01日起凍結不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