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空中宮殿

座標13°26′44″N 103°51′21″E / 13.44556°N 103.85583°E / 13.44556; 103.8558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空中宮殿
ប្រាសាទភិមានអាកាស
Phimeanakas
空中宮殿全景
位置 柬埔寨
座標13°26′44″N 103°51′21″E / 13.44556°N 103.85583°E / 13.44556; 103.85583
材料紅土砂岩
建成時間10世紀末
建造者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建築風格巴戎
空中宮殿在柬埔寨的位置
空中宮殿
在柬埔寨的位置

空中宮殿高棉語ប្រាសាទភិមានអាកាស羅馬化Prasat Phimean Akas),原名金角山,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之一,位於吳哥城巴戎寺西北,巴普昂寺東北。空中宮殿最初是真臘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ājendravarman II)在位時(941年—968年)在興建王宮的同時,建造的濕婆廟,後為蘇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為須彌山印度教寺廟。

空中宮殿

建築

[編輯]

空中宮殿雖然名為宮殿,實際上並非王宮。王宮在空中宮殿東北約二百米處,因為是木建築,現已不存。根據宋代元代典籍記載,王宮極為壯麗,鑲金牆壁,地鋪銀磚[1],王宮的大柱都雕刻佛像,國王的五香寶座鑲嵌七色寶石[2]。空中宮殿由三層長方形須彌台重疊成金字塔形,象徵須彌山,各層須彌台的四角,裝飾著獅子或大象。須彌台由紅土磚塊壘成,第一層台基長約35米寬約28米高4.6米,第二層台基長約30米寬約23米高4.4米[3],第三層台基長約25米寬約19米高3.2[4],總高度16米。須彌山四邊正中,各有陡峭的台階連通上層。最高層的須彌台周邊有一道現已不完整的畫廊。空中宮殿頂層須彌台中央,原有金寶塔一座,現不存。1295年隨元朝使團出訪真臘國的周達觀敘述,空中宮殿的金塔是國王的寢宮,國王每夜必到金塔中睡眠。民間傳說,金塔內住著高棉人奉為神靈的九頭蛇精,夜化女身,與國王同寢交媾,雖王后也不敢入內。二鼓方才出來與王后同寢。如蛇精一日不見,則國王死期將近,如國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災禍降臨[5]

空中宮殿雖然不如吳哥窟保存完整和出名,但在仍然是高棉建築藝術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吳哥寺的前身,它包含著吳哥窟建築藝術中幾項原素,須彌山,中心寶塔,畫廊,廟門閣。

須彌山

[編輯]

須彌山與吳哥寺是三層須彌山式寺廟相同,空中宮殿也是三層的須彌山式寺廟,不同點在於空中宮殿的須彌山範圍小又陡峭得多。吳哥寺三層須彌台各有迴廊,而空中宮殿的上下層須彌台之間, 沒建立畫廊的餘地,只有頂層建有畫廊。後來蘇耶跋摩二世將空中宮殿的須彌山發揚光大,大大地擴展各層須彌座台的面積,將頂層空中宮殿的迴環畫廊安放到每一層須彌台上因而成就了吳哥建築藝術顛峰之作吳哥寺

風格

[編輯]

空中宮殿的風格多方面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須彌山造型來自印度神話真臘國人奉蛇神那伽為神靈,在吳哥城的入口大道和吳哥窟的大道上,處處可見多頭蛇的造型。印度神話中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蘇吉(Vasuki)當繩索攪動乳海的故事,還刻劃在吳哥寺的畫廊上,足見古真臘受印度文化影響之深。高棉語中的「吳哥」來自梵文naga即蛇。空中宮殿雖沒有多頭蛇的造型,卻留下國王與化為女身的蛇神夜夜共眠的傳說。關於國王與蛇女共宿的傳說也可追溯到印度神話。古印度普拉納斯族的傳說中,相傳印度拔羅婆王朝的締造者婆羅門斯坎達西司雅(Skandasisya)是蛇女之子[6][7]雖是傳說但與中國古代「真龍天子」之說,異曲同工。

吳哥建築中畫廊是吳個建築藝術特徵之一。在空中宮殿中,畫廊第一次以一個包圍須彌台基四周的迴廊形式出現。畫廊是單檐結構,也有廊頂但比較矮,吳哥寺的迴廊則多加一層,成為高大的雙重檐建築,乃是空中宮殿畫廊發揚光大的結果[8]

圖片

[編輯]

參考資料與註解

[編輯]
  1. ^ (元)汪大淵著《島夷誌略·真臘》,蘇繼廎校釋 1981年, 2000年 中華書局,ISBN 7-10102028-7
  2. ^ 趙汝適著《諸蕃志校釋·真臘》楊博文注釋 中華書局 ISBN 7-101-02059-3
  3. ^ 第一,第二層長寬見法文版法語Phimeanakas,高度根據照片測量,見空中宮殿正面圖
  4. ^ 第三層台基尺寸根據照片測量
  5. ^ (元)周達觀原著《真臘風土記校註·宮室》 夏鼐校註,中華書局 ISBN 7101020283/K
  6. ^ 《真臘風土記校註》,第74頁夏鼐註「九頭蛇精」,中華書局,2006。ISBN 7101020283/K
  7. ^ 拔羅婆王朝之起源
  8. ^ 吳哥窟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