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二次恩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根據一些基督徒的經驗,二次恩典是與上帝互動中發生在基督徒的生命裏。這件事的定義在於它是獨立於第一次的拯救,而它是會帶來信徒持續可見的生命改變。

歷史

[編輯]

約翰·衛斯理認為基督徒的經歷會分成兩個不同的階段。

  1. 第一階段,轉化,信徒獲得寬恕並成為基督徒。
  2. 第二階段,成聖,信徒被純化和成為聖潔。

衛斯理教導兩個成聖階段可以是瞬時的經驗,亦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衛斯理死後,主流循道宗「強調成聖或聖潔的基督徒生活的目標」,的東西「可能這輩子都逐漸瞬間接收,並且應該由每一個神的孩子認真的追捧。」

美國聖潔運動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這再次強調韋斯利成聖教義的願望。聖潔的傳道人會教導成聖是一個瞬間的體驗。

後來,五旬節運動是由聖潔運動產生,除了成為聖潔,聖潔運動教導信徒可以從神和聖靈的恩膏得著能力。在早期的五旬節認為這是被認為第三次的恩典,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它已經被視為二次恩典體驗的主要組成部分。

聖潔運動

[編輯]

聖潔運動中,二次恩典被認為是從罪到潔淨的傾向,這經驗叫整全的成聖,這導致人能像基督

五旬節誕生出了聖潔運動。查爾斯福克斯帕勒姆威廉·西摩都是聖潔會牧師,認為這運動是上帝用來恢復教會。

五旬節

[編輯]

五旬節,信徒被鼓勵尋求與聖靈的洗禮。在大多數五旬節教會,這個外顯現象是代表經歷了聖靈(靈洗),最常見的是方言的恩賜。古典五旬學者認為分辨在靈洗中說方言與有說方言的恩賜是基於《哥林多前書》12章8-10節。

基督徒成聖

[編輯]

基督徒成聖(也稱為完美的愛、心靈純潔、聖靈的洗、全然的祝福、基督徒聖潔、第二祝福、二之恩典、整全成聖)是衛理公會的教義,這教義產生聖潔運動。它認為重生是基督徒從原罪中達到聖潔,完全是基於上帝的愛和聖靈在人心裏的工作。

早期教會

[編輯]

早期教父波利卡普寫道:「如果一個人在這個團體,他已經履行了所有的義,因著他所擁有的愛,使他遠離一切的罪惡」(三:3)。這位2世紀的士麥那主教和約翰·衛斯理都相信:

  1. 基督徒從罪中解脫是從「所有罪惡」的概念(參考《約翰一書》1:7),
  2. 愛與罪是互斥,和
  3. 「那聖潔的愛產生的生活是榮耀神。」

衛斯理的教導

[編輯]

「基督徒的完全」這教義源自衛理公會創始人約翰·衛斯理。該學說在衛斯理的書中被描述為,成聖可以定義為完全的旅程或完全的狀態。基督徒的完全是通常被稱為「達至完美」。

完全是成聖的過程,既是一個瞬間和恩典向上的工作。它也可以被稱為整全成聖,信徒的心思意念能被潔淨是透過被聖靈充滿後能遠離罪惡。基督徒的完全,根據衛斯理的看法,是"純正的動機,奉獻所有歸於上帝和在基督裏的思想,使我們能夠走路如同基督所走的。這是"我們盡心愛上帝,我們的愛人如己。"這是不僅是好行為的修復,更是有神的形象,我們自己能充滿神的豐滿。"

衛斯理清楚指出,基督徒的完全並不意味著身體的健康或懂得判斷正與錯。這也並不表示不再違反上帝的旨意,非自願保留罪過,仍會犯錯。被完全的基督徒仍然受到誘惑,並需要不斷禱告祈求寬恕和聖潔。它不是一個絕對的完美沒有過錯,而是在愛裏完全。此外,衛斯理沒有教議完美的救贖,而是寫道,「完美的聖潔只有通過耶穌基督可被接受。」

衛斯理沒有用完美來形容無罪。同樣的,完美不是一個沒有犯罪的狀態,而是選擇不犯罪的狀態。衛斯理指出完美代表著一種變化,從對故意反叛上帝,不純正的內心,並驕傲的自由到願意順服上帝,內心動機純正,在真理中的自由。衛斯理並不認為完美為永久性的。

至於有關無罪完美的概念,約翰·衛斯理本人並沒有使用這個詞,並在他的書《基督徒的完全》(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中指出,「……無罪的完全是一個短語我從來沒有使用,免得我似乎自相矛盾。」然而衛斯理的指定接班人約翰·威廉·弗萊徹使用了「福音的完美無罪」或「福音無罪」詞組,但他在自己著作《The Last Check to Antinomianism》亦指出"對於第一個,也就是亞當,天真和天堂般完美基督的規律,我們幾乎可以完全放棄這無罪的完美主義。"

羅馬天主教教導

[編輯]

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認為,完美的概念可以描述創造,但不恰當的描述神。托馬斯·阿奎那,表明他是繼亞里斯多德,定義了一個完美的東西可解作為一個「它能夠擁有其中的性質,神學大全亦指出:「那是完美的東西,它缺乏完美的標準。」因此,在世界上沒有完美和不完美,只在更加完美和較少完美。上帝允許在創造的不完美,因為他們需要好的整體利益。而對於人類,很自然地有從不完善到完善的性質。

鄧司各脫(Duns Scotus)理解完美後,用更加簡單和現實的例子解釋:「完美就是一個東西,擁有比沒有擁有較好 。」這不是神的屬性,但創造的屬性:所有東西參與在於它較大或較小的程度。一個事物的完美取決於用什麼樣的完善標準。一般情況下,完美是一事物其中有可能達到更好的狀態 。因此,「整體」和「完美」意味著或多或少相同的意思。

這是一個目的論的概念,它意味著結束(目標或目的)。上帝創造的東西是有特定的目的,甚至創造這些目的,但祂自己不是為著這個目的。既然上帝不是有限的,他不可能被稱為完美:因為完美這概念是用以描述有限的東西。完美不是一個理論概念,而是一個本體論,因為它是一個特質,在一定程度上,每一樣事都有是的。 在九世紀的思想家Paschasius Radbertus寫道:「一切事物都是更完美,更完美的就是像神。」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上帝本身是完美的。

路德的拒絕

[編輯]

路德會拒絕基督教完美主義的教導,1530年的奧斯堡信條譴責「有些人主張可能會達到這樣的完美生活,他們可以不犯罪。」

路德會,引用《羅馬人書》7:14-25和《腓立比書》3:12,認為「雖然我們將努力追求基督的完全,但我們這輩子都不能達致」。現代辯護士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救恩是完整的,只要憑信心接受。好行為是信心的果實。好行為表明我們得救,但對於拯救我們沒有參與。變得越來越像神一樣是得救的結果。如果我們的得救只著眼於好行為,我們得救是有疑問,因為我們像上帝般的得救從來都不是完美的。這輩子,我們在這不完全的生活中會陷入良心的困境,但會發現很多的安慰是來自上帝寬恕的應許。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