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政大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議政大臣滿語ᡥᡝᠪᡝ ‍ᡳ
ᠠᠮᠪᠠᠨ
轉寫hebe -i amban[1]),清朝官職,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處)官員,是輔佐皇帝來議論國事的肱股之臣,乾隆後期被裁撤。

清朝創製初期,設議政王大臣數員,均為滿族大臣擔任。凡軍國重務不由內閣官員發布的,均交由議政大臣會議。雍正年間,因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之權遂微,只保留名義[2]。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下旨撤除[3]

1861年夏,恭親王奕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政權後,被授予「議政王大臣」之銜。1917年張勳復辟時期,重新設立「議政大臣」的職務,以宣統帝溥儀名義授予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七人為內閣議政大臣。

參考[編輯]

  1. ^ 劉厚生, 汉满词典, 民族出版社: 693, 2005, ISBN 7-105-06386-6 
  2. ^ (清)昭槤撰. 啸亭杂录 续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11: 66–67. ISBN 978-7-5325-6366-1. 
  3. ^ 張政烺著.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10: 359. ISBN 7-215-0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