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張勳復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张勋复辟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張勳復辟
TropasRepublicanasCiudadProhibida19170712--fightforrepublic00putn.jpeg
1917年7月12日在北京東安門下驻扎的北洋政府“讨逆军”士兵
日期1917年7月1日-7月12日
地点
结果 复辟失败
参战方

清朝 大清帝國張勳內閣

北洋政府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指挥官与领导者
清朝 溥儀(皇帝)
清朝 张勋(總理)
清朝 铁良(宗社)
清朝 康有為(参议)
清朝 江朝宗
清朝 王士珍
清朝 朱家寶
清朝 载涛
北洋政府 黎元洪(大总统)
北洋政府 段祺瑞(總理)
北洋政府 梁啟超(参谋)
北洋政府 靳云鹏(参议)
北洋政府 冯国璋
北洋政府 冯玉祥
北洋政府 宋哲元
北洋政府 张作霖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是指張勳與其舊長官宗社党黨人铁良清朝遗老一手策划,率領定武軍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逊位皇帝溥儀北京復辟政變,張勳所部的定武軍,人稱辮軍,故稱辮軍復辟[註 1][1][2][3]。因發生在丁巳年,又稱為丁巳復辟[4][5],前後歷時仅十二天,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流亡天津。该复辟政权所控制的范围仅有北京城,且仅有十幾天的時間,因此一般仅将其作为中華民國史北洋军阀混战的一部分看待,不計入清朝歷史

经过[编辑]

1917年5月,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大總統府方面)與国务总理段祺瑞國務院)針對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問題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张宣战,而国会多数议员反对宣战。黎元洪倾向于国会。總統府內務總長孫洪伊黎元洪信任,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則為段祺瑞之門人,二人各為其主,遇事衝突,造成府、院之爭[6]:8。1917年5月11日,段派出「請願者」包圍國會[7]:289

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段祺瑞离京赴天津,声明该总统令没有總理的副署,依法无效,并策动各省督軍宣佈獨立(史稱“督軍團叛變”),全国形势危急。黎元洪便電召督军团首领长江巡阅使張勳入京調停。段祺瑞欲利用张勋壓迫黎元洪,也支持张勋入京。张勋以解散国会为调停条件。时任内阁总理的伍廷芳拒绝签署解散国会之令而辞职。江朝宗被黎元洪任命为代理国务总理,签署解散国会之令,随后卸任。

6月,徐州張勳率軍5,000人北上,強迫黎解散國會[8]:11。同月,孫派胡漢民前往西南,促使各省再次發難[9]:113。6月,張勳率定武軍三千人北上,驻天津,威胁北京,6月14日入京。

民國六年6月30日(宣統九年五月十二日),张勳與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辟。當天深夜,派兵佔據火車站郵局等要地,並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復辟的骨幹分子是陸軍總長王士珍、步軍統領(俗作九門提督)江朝宗、警察總監吳炳湘、陸軍第十二師師長陈光远、陸軍第十三師師長李進才,及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劳乃宣等。

孫中山廣州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發動護法運動

九章约法[编辑]

张勋以宣统帝名义发布“九章约法”,是复辟后大清帝国的法律文件,内容如下:

一、钦遵德宗景皇帝谕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定为「大清帝国」,善法列国君主立宪政体

二、皇室经费,仍照所定每年四百万数目,按年拨用,不得丝毫增加。

三、懔遵本朝祖制,亲贵不得干预政事。

四、实行融化满汉畛域,所有以前满蒙官缺,已经裁撤者,概不复设。至通婚易俗等事,并着有司条议具奏。

五、自宣统九年五月本日以前,凡与东、西洋各国正式签订条约及已付债款合同,一律继续有效。

六、民国所行印花税一项,应即废止,以纾民困。其余苛细杂捐,并著各省督抚查明,奏请分别裁撤。

七、民国刑律不适国情,应即废除,暂以「宣统初年颁定现行刑律」为准。

八、禁除党派恶习,其从前政治罪犯,概予赦免。倘有自弃于民而扰乱治安者,朕不敢赦。

九、凡我臣民,无论已否剪髮,应遵照宣统三年九月谕旨,悉听其便。

復辟纪事[编辑]

民国士兵搭梯翻越紫禁城城墙
保皇派于天坛祭天的场面

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编辑]

7月1日,張勳在北京重新擁立清廢帝溥儀,歷時12天,史稱張勳復辟[10]:121。張勳同康有為等三百餘人正式擁立溥儀登基,出御太和殿,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并發布八道上諭:

  • 封黎元洪為一等公;[11]

宣統九年五月十四日(1917年7月2日)[编辑]

宣統九年五月十五日(1917年7月3日)[编辑]

宣統九年五月十六日(1917年7月4日)[编辑]

宣統九年五月十七日(1917年7月5日)[编辑]

宣統九年五月十八日(1917年7月6日)[编辑]

宣統九年五月十九日(1917年7月7日[编辑]

宣統九年五月廿日(1917年7月8日)[编辑]

宣統九年五月廿三日(1917年7月11日)[编辑]

宣統九年五月廿四日(1917年7月12日)[编辑]

  • 皖系軍閥段祺瑞乘機糾集舊部,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張軍敗退,溥儀再度宣佈退位[8]:11。段祺瑞起兵驅逐張勳後,控制北京政府,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10]:121。黎元洪去職,由馮國璋繼任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命[8]:11。張勳在两名德国人[註 2]的帮助下逃進荷兰使馆,轉至天津德租界

幕后推手[编辑]

蘇錫麟的證言[编辑]

苏锡麟《我在复辟之役中的亲身经历》一文,收录在《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他对张勋复辟一案的证言,是这样的:

为了报复黎元洪,段祺瑞派人劝说张勋派兵入京,驱赶黎元洪。各省督军也派了许多人,来到张勋的驻防地徐州,包括段祺瑞的代表徐树铮曾毓隽冯国璋的代表胡嗣瑗(yuàn),曹锟的代表,张作霖的代表等,会上一致推举张勋出兵入京,推翻黎元洪,拥戴冯国璋当大总统,并恢复段祺瑞总理之职。

会上,张勋的秘书长万绳栻(shì)提出条件:张勋可以出兵推翻黎元洪,但是要求扶持前清遜位皇帝溥仪复辟。起初,大家没有答应,僵持良久。后来,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冯国璋的心腹胡嗣瑗等人商量:先假装答应张勋提出的拥戴溥仪复辟的条件,利用张勋入京,等张勋推翻了黎元洪之后,再另想办法解决张勋。

结果,各省督军代表在一张黄缎子上签名,同意张勋搞复辟。张勋不知是计,上当受骗了,他派兵入京,打倒了黎元洪,并风风火火地搞了一场复辟。

不料,段祺瑞突然在天津马厂誓师,征讨张勋。听到消息之后, 张勋恨恨地说:“他们推我出来搞复辟,原来是在耍我,我们不能孬了,拚了命也要跟他们幹到底,怕什么?到时候我们就把内情抖搂出来,难道是我一个人要复辟的吗?”

于是,张勋叫万绳栻马上把当时大家签了名的黄缎子拿出来,公之于世,让全国人民评评理。万绳栻说:黄缎子留在天津,我现在就去取。不料,万绳栻一去不回。原来,黄缎子早就被冯国璋的心腹胡嗣瑗用二十万銀元的价钱买走了。

紧急关头,王士珍派人找到苏锡麟,要求不要开火,希望牺牲张勋,以免北京人民遭受战火涂炭。苏锡麟说:“复辟,是各省督军签名同意的, 现在他们反悔,耍了张勋,是他们没有信用,现在张勋很危险,张勋是我的长官,我不能见死不救!你回去告诉王士珍,只要讨逆军不开枪,我也决不开枪。而如果张勋的人身安全受到保障,我就更不开枪!”

最终还是开火了。之后,荷兰使馆派车去救张勋,张勋不肯走,荷兰人把张勋强架着走,张勋情急时,还咬了荷兰人一口。

后来,京师警察厅厅长吴炳湘陪同苏锡麟去荷兰公使馆看张勋。苏锡麟问张勋:“打败仗了。部队怎么办?”张勋说:“你看着办吧。”于是,苏锡麟安排辫军剪掉辫子、换上服装,发放遣散费,解散回乡了。

葉恭綽的證言[编辑]

叶恭绰是段祺瑞讨逆军总司令部的交通处长,他在《我参加讨伐张勋复辟之回忆》一文中,记述如下:1917 年5 月下旬,黎元洪下令免了段祺瑞总理的职务,安徽省长通电独立,继而七省相继响应独立。相当多的政客聚集到徐州,当时相当多的军政人物对张勋说:赞成张勋搞复辟,张勋以为功业有成的机会到了,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叶恭绰的证言也旁证了各省督军和政客假装同意张勋复辟,欺骗玩弄张勋的事实。

曾毓雋的證言[编辑]

曾毓隽,是段祺瑞的心腹。曾毓隽在《忆语随笔》一文中说:段祺瑞曾经说过:“张勋带兵入京打倒黎元洪,是上了我们的当了。”徐树铮也说过:“张勋是复辟脑袋,先让他幹,我们才有机会(打倒黎元洪、重返执政)。”显然,曾毓隽的证言,也旁证了张勋上当受骗的事实。

注释[编辑]

  1. ^ 北洋政府的檔案稱之「辮軍復辟」。1918年3月,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帝制禍首」和與張勳的「辮軍復辟等案人犯」,一律特赦,獲得自由後寄居天津
  2. ^ 张勋曾通电反对中国对德宣战,因而德国人对张勋有好感。此时因中德断交,德国驻北京使馆已经关闭,所以张勋被护送到中立荷兰使馆。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張勳復辟失利 卻在另一跑道走向人生巔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2. ^ 王立本 余浩然. 現代中國的序幕:從一戰走向五四. 香港中華書局. ISBN 978-988-880808-3. (繁體中文)
  3. ^ 何子炘. 警專中外歷史. 鼎文書局. ISBN 978-957-479142-2. (繁體中文)
  4. ^ 胡平生. 丁已復辟的開場與收場. 臺大歷史學報. 1984-12, (10 & 11): 437–530. (繁體中文)
  5. ^ 馬勇《丁巳復辟再檢討》.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6. ^ 袁大衛、陸迪河編著. 《中國歷史問題精解》下冊.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92-8. 
  7. ^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 《孫逸仙》. 台北市: 時報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8. ^ 8.0 8.1 8.2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9. ^ 9.0 9.1 張磊、張蘋.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0. ^ 10.0 10.1 孫中山. 葉匡政 , 编.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 
  11. ^ 黎元洪奏稱:前因兵變被脅,盜竊大位,謬領國事,無濟時艱,並歷陳改建共和諸弊害,奏懇復臨大統以拯生靈,自請待罪有司等話。……覽奏情詞悱惻,出於至誠,從亂既非本懷,歸政尤明大義。厥功甚偉,深孚朕心,著錫封為一等公,以彰殊典,尚其欽承朕命,永荷天庥。张勋复辟北京遍街龙旗,独独这个地方飘扬着五色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来源[编辑]

  • 商公泽:《张勋策动丁巳复辟失败经过》,《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85年第3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