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戰爭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2月7日) |
護國戰爭 | |||||||
---|---|---|---|---|---|---|---|
![]() | |||||||
| |||||||
参战方 | |||||||
![]() |
支援: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兵力 | |||||||
70萬人以上 | 20萬人以上 |
護國戰爭(又稱護國之役、護國戰役、護國運動、讨袁战争、反帝戰爭、反帝制戰爭)是發生在中華民國的政變,袁世凱在1915(民國四年)12月12日宣佈接納国民大会推戴为皇帝,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于25日起兵,宣布雲南独立,袁世凱派兵镇压,其後贵州、广西、广東、浙江、陝西等省亦紛紛独立。至袁世凱在內外交迫後取消帝制,且于1916年6月病逝,各省取消独立,黎元洪接任大總統才告終。
起因[编辑]
1913年因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刺殺引發二次革命,调查结果还未出炉前,孫中山等欲以武力取代袁世凱未果。結果孫中山等被通緝而流亡日本,國民黨則於1913年被解散。1915年8月,楊度等人發起「籌安會」,鼓動君主立宪制。袁世凱的法律顾问美國专家古德諾教授發表《共和與君主論》,表示中國適合君主立憲。但梁启超写成《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表示反对。10月“国民代表大会”进行国体投票,结果都同意君主立宪国体。由此,国号为中華帝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进入筹备阶段[1],原定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
過程[编辑]
宣布云南独立[编辑]
袁在二次革命失敗後,乃組織「公民團」,脅迫議員選己為正式總統,解散國會,設立「約法會議」,廢止《臨時約法》[2]:3。1915年,袁慫恿籌組籌安會,鼓吹恢復帝制[3]:273。1月18日,日本向北京政府提出要求,事關山東、南滿和內蒙古東部權利讓渡,和日本軍事和政治顧問任用[3]:281。3月14日,孫致書日本外務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諾優於二十一條要求之權利讓渡[3]:282。11月10日,陳其美刺殺上海鎮守使鄭汝成[4],12月,又奪取肇和號巡洋艦,意圖在上海再起革命。11月15日,孫委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5]:376。袁着「國體投票」,要各區、各省之國民代表,投票贊成改行君主政體,又指使參議議員上書擁戴袁為皇帝[2]:6。12月12日,袁宣佈接受帝位,改國號為中華帝國,以明年為「洪憲」元年[6]:9。
1915年8月,进步党梁启超与其學生、参政院参政、前雲南督軍蔡锷密谋反帝制,12月1日蔡锷秘密离开北京,假称赴日本治病,取道香港、河内,潛離北京,繞道回雲南,12月19日抵达云南昆明。12月25日聯同李烈鈞、唐繼堯宣佈雲南獨立,訴請其他各省響應討袁。1916年1月1日,成立雲南都督府,推唐繼堯爲都督,定名「護國軍」,増編滇軍爲七師,分爲兩軍,以蔡鍔任第一軍長,李烈鈞任第二軍長,並向四川、貴州、廣西三路出兵[7]
袁准备称帝之时,进步党等组织曾派人赴云南策动武装发动反北洋政府的内战。[8]。
袁世凯为镇压云南反对袁世凯的内战,成立了「征滇临时军务处」,亲自主持对护国军的用兵计划。调动北洋军分三路采取包围形势向西南进攻,第一路(中路)以马继曾为司令,率三万余人入湖南取贵州,第二路(北翼)以张敬尧为司令,率五万余人入四川取云南;第三路(南翼)以龙觐光为司令,率粤军万余人入广西取云南,三路袁军兵力共十万以上,由曹锟任总司令。北洋军在四川遭到蔡鍔顽强抵抗。
1916年1月中旬,中华革命党居正在青岛组建成「中华革命军」东北军。1月27日,貴州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1月18日和2月18日,中华革命党于武昌举事,两次均失败。1月16日袁世凯邀请蔡锷的湖南老乡、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抵京,请他南下疏通,2月8日,熊假口南下疏通,而一去不返。3月15日,廣西都督陸榮廷、梁啟超宣布「廣西獨立」。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9]:108。袁部屬如段祺瑞、馮國璋、陳宦、湯薌銘、陳樹藩等相繼反袁[2]:6。
随后旧桂系军队北进湖南,于5月6日至5月19日进行的武冈衡阳战斗中,旧桂系一支偏师以少打多,决定性的歼灭当地北洋军队。此战的结果迫使湖南脱离北洋政府的统治。而袁世凱将最後的希望寄託在國際支持上,但是英國公使朱爾典帶來的消息是:各國都不贊成洪宪帝制。無奈之下,袁世凱下令,全國各機關對外仍稱民國,對內才叫洪憲,一時出現紀年混亂,帝國與民國並存的荒唐景象。[10]而北京政府高層亦出現離心。3月19日,直隶巡按使朱家宝将要求取消帝制的“五将军密电”[11]呈送袁世凯。3月22日袁取消帝制,仍居大总统位。
但是护国军仍不肯罢休,坚持要袁世凯下台。4月1日江苏都督冯国璋通电劝袁世凯退位。4月6日廣東龙济光(龙覲光胞兄)独立。4月12日浙江独立,同日廣東發生海珠事變。4月16日冯国璋再次通电劝袁世凯及早退位。4月23日袁世凯被迫重新启用段祺瑞组阁。5月8日,已独立的滇、黔、桂、粤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对抗北洋政府的军务院,遥尊黎元洪为大总统,梁啟超任撫軍兼政務委員長继续领导运动。5月9日陕西陈树藩、5月22日四川陈宧、5月29日湖南汤芗铭等相继宣布独立。5月18日,袁買兇刺殺陳其美[3]:286。6月6日,袁逝世[9]:112。
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唐继尧通电撤销军务院。7月25日中华革命党也发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宣告结束。各省陸續取消獨立。
日本在护国运动中的角色[编辑]

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交涉前后日益向欧美列强靠拢以制衡日本,日本决定取代袁世凯政权。1916年1月19日,大隈重信内阁通过了“要注视南方动乱的发展”的决议。[12]2月21日,大陆政策的急先锋田中义一向冈市之助建议:“现在,采取让袁彻底退出之手段,同时采取扶植我政治势力之手段为有利”,其眼中的“我政治势力”,既包括宗社党这种复辟组织,也包括孙文领导的革命党。3月7日,大隈重信内阁决定“袁氏掌握支那之权力,不能不成为帝国完成上述(指日本在华权益)之障碍。为完成帝国的上述方针,要袁氏退出支那权力圈是适宜的”。[13]
参考文献[编辑]
- ^ 12月11日,參政院代行立法院彙查國民代表決定國體票數一千九百九十三票,一致推戴袁世凱為皇帝,即將推戴書奏達袁氏,請登大寶。袁咨復遜謝,該院又上第二次推戴書,乞速正位登極。12月12日,袁世凱復參政院,承認帝位,接受文武官員祝賀,令各部院會同籌備一切事務(惟仍申令事體繁重,未可急遽舉行,以踐外交上之宿諾)。(引自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15年》)
- ^ 2.0 2.1 2.2 袁大衛、陸迪河編著. 《中國歷史問題精解》下冊.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92-8.
- ^ 3.0 3.1 3.2 3.3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 《孫逸仙》. 台北市: 時報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 ^ 中國大事記. 東方雜誌. 1915-12, 12卷 (12期).
上海日本領事館本日舉行日皇加冕祝賀禮,上海鎭守使鄭汝成前往道賀,中途突遇刺客二人用鎗襲擊,立時殞命,凶手當場被獲。
- ^ 張磊、張蘋.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 ^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 ^ 杜亞泉.
帝制運動始末記. 東方雜誌. 1916, 13卷 (中文).
遂於二十五日通電各省,宣布獨立,並勸各省同伸義憤……五年一月一日,雲南都督府成立,廢除將軍巡按使名義,公舉唐繼堯爲都督……軍隊初名『共和軍』,旋經軍事會議討論……決議改稱『護國軍』,嗣後各省獨立,遂皆沿用……增招軍士,合成七師,分爲兩軍,蔡鍔任第一軍長,李烈鈞任第二軍長……向川邊、湘邊、桂邊三處分頭出發
- ^ 历史上的今天:护国运动开始 蔡锷被袁世凯幽禁何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来源:华声在线-历史频道综合 时间:2013-12-25 10:28:08
- ^ 9.0 9.1 孫中山. 葉匡政 , 编.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
- ^ 壯族通史,第3冊第909頁,張聲震著,北京市民族出版社,ISBN 7105025336。[1][永久失效連結]
- ^ “五将军密电”是江都都督冯国璋联络江西都督李纯、浙江都督朱瑞、湖南都督汤芗铭、山东都督靳云鹏联名向其他各省将军征求收拾时局意见的密电,其电文内容,要求南方者:(一)取消独立,(二)退出战区,(三)保护战地人民。要求北方者:(—)取消帝制,(二)惩办帝制罪魁,(三)请元首自行辞职以觇全国人民之意思。
- ^ 《日本外交文书》大正5年,第2册,第13页
- ^ 田崎末松:《评传.田中义一》,和平战略综合研究所,1981年,第546页
参见[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