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熙鴻
譚熙鴻(1891年—1956年3月6日),號仲逵,江蘇吳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生物學家。北京大學生物學系首任系主任,浙江大學農學院首任院長。浙江理工大學校長[1]。
生平
[編輯]革命有功
[編輯]譚熙鴻在上海長大。14歲時,他考入上海電報局當練習生,16歲轉正擔任報務員,因拍電報的關係而結識蔡元培,被蔡元培發展為中國同盟會會員。不久,蔡元培留學德國,譚熙鴻因革命工作需要而調到天津,後參加李石曾領導的京津同盟會。[1]
辛亥革命後,南北議和在上海舉行,譚熙鴻奉派赴上海任南方代表團工作組譯電員。不久,孫中山歸國並在南京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譚熙鴻獲其聘任為總統府秘書(電訊組長),仍兼上海方面的職務,奔走於南京和上海,向孫中山匯報南北議和的消息,並向上海方面傳達孫中山有關議和的指示。孫中山卸任臨時大總統前,指明由稽勛局選派一批任職於南京臨時政府的青年出國留學(史稱「稽勛留學生」),譚熙鴻被列入首批名單,留學法國,後來獲法國都魯斯大學農業工程師以及國家博物學碩士兩個學位。[1]
在留學法國的七年時間裡,譚熙鴻和同樣留法的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張靜江、汪精衛及其妻子陳璧君等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人士常有來往。其間,1913年他曾奉命歸國參加二次革命。後來他還組織禦侮會反對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參加巴黎和會拒約運動。他還參與創辦留法儉學會(即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前身)、留法學界西南維持會、世界社(中法民間文化交流組織)、華法教育會等組織,推動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
任教北大
[編輯]1919 年下半年,譚熙鴻學成歸國,應蔡元培的邀請赴北京大學任教,途經上海時被孫中山留做助手。後經蔡元培、李石曾商議,孫中山答應僅暫時借調譚熙鴻,北京大學於1920 年4 月24 日向譚熙鴻發放了講師聘書(當時北京大學的慣例是,專任為教 授,兼任為講師),後經蔡元培說服,孫中山同意譚熙鴻赴北京大學任教。同年7月23日,譚熙鴻和李大釗同批獲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起初譚熙鴻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講授進化哲學及法文,併兼任校長室秘書,不久當選國立北京八校教職員聯誼會副主席(主席馬敘倫)。其後他創辦了北京大學生物學系併兼任首任系主任。[1]
1921年,他和李大釗、馬敘倫等領導北京國立八高校展開索薪運動,並參與組織了太平洋問題研究會;他還在北京發起成立了非宗教大同盟,並當選中央總部理事。1922年初,他參與發起賑濟俄國大災荒活動,同年10月10日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裁兵運動大會(蔡元培任大會總主席)。[1]
1923年7月,蘇聯政府派加拉罕為全權代表,到中國同北京政府繼續舉行中蘇建交談判。譚熙鴻經李大釗介紹,曾會見加拉罕,二人會見的消息刊登在1923 年10 月12 日《京報》上。當時,孫中山希望中蘇建交,而北京政府則不願建交。譚熙鴻通過在各高校教授中做工作,在教授中促成了支持中蘇建交的氛圍。此後,李大釗、譚熙鴻共同到廣州出席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同孫中山進行商討。回到北京後,譚熙鴻聯合40多名北京大學教授兩次致信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敦促中蘇早日建交。[1]
1925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壓制學生引發學潮,北京政府教育總長章士釗武力解散該校,引起公憤。譚熙鴻同北京大學周樹人等40多名教師公開發布《反章宣言》,助該校複課,並且在該校義務授課。同年冬,譚熙鴻參加了北京各界人士發起的爭取國家關稅獨立運動。1926 年,英國國會處理中英庚子賠款退賠事宜時損害中國教育事業,譚熙鴻同中國教育界領袖雷殷、馬敘倫、陶行知、林風眠等20多人三次向英國庚款諮詢會調查團提出抗議。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段祺瑞執政府緝拿所謂「肇事者」,《京報》刊登的通緝名單列出48人,其中包括譚熙鴻、徐謙、李大釗、吳稚暉、李石曾、顧孟余等。1927年,奉軍入山海關,譚熙鴻於同年3月間離開北京南下。[1]
A先生與B女士事件
[編輯]1917年,譚熙鴻和留學法國的南洋華僑陳緯君結婚。陳緯君和陳璧君是同父異母的姐妹。1922年3月,陳緯君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同年秋,和陳緯君同父異母的妹妹陳淑君因陳炯明六一六事變而從廣州來北京念書。不久,陳淑君同譚熙鴻結婚。[1]
陳璧君和譚熙鴻原本因個性都很倔強而關係緊張。陳緯君逝世後,陳璧君原以為同譚熙鴻的親戚關係已結束,不料陳淑君又嫁給譚熙鴻,令她頗感惱怒。陳璧君乃指使陳淑君在廣州結識的男友沈某向北京《晨報》投訴,斥「譚熙鴻無行,陳淑君無義。」接待他的《晨報》記者為孫伏園。陳淑君隨即在《晨報》上申訴稱,同沈某僅相識數月,「無婚約之予定」,「淑與仲逵結婚,純系個人自由,雙方志願」(見1923年1月17日《晨報》)。北京大學教授張競生在《晨報》副刊發表《愛情定則與陳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文,為陳淑君辯護。由於媒體炒作,此事引起社會關注,甚至連梁啓超、魯迅等都出面關注此事,人稱「A先生與B女士事件」。自此,譚熙鴻和陳璧君關係更加惡劣,而譚熙鴻同汪精衛也逐漸疏遠。[1]
學術與為官
[編輯]譚熙鴻創辦了浙江大學農學院並任首任院長。林墾署新成立時,他任署長,併兼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所長。他還任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兼蠶絲改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日戰爭期間,他在重慶任經濟部技監兼經濟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到上海任全國蠶絲產銷協導會主任委員,主編《十年來的中國經濟(1937-1946)》。他還獲國民政府所頒抗日戰爭勝利勳章。1948年,國民政府遷往廣州,譚熙鴻留在上海。國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學研究所(所長朱洗)設在上海時,譚熙鴻獲聘為特邀研究員。[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譚熙鴻繼續住在上海,和時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的朱洗來往密切,共同討論印度蓖麻蠶遺傳研究工程。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繼續聘譚熙鴻為特邀研究員。1950年夏,周恩來在接見蔡無忌(蔡元培次子)、何尚平、李聖章等時,提出邀蔡柏齡(蔡元培三子,物理學家)從法國回中國工作,並提出邀譚熙鴻來北京工作。不久,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顧問參事室成立,譚熙鴻來北京任該室主任,任職至逝世。[1]
1956年3月6日,譚熙鴻因腦溢血在北京病逝。1956年3月9日,政府在北京嘉興寺為其舉行追悼會,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部長李書城致悼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