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幼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幼孜
大明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兼翰林學士
籍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臨江路新淦州
族裔漢族
原名金善
字號字幼孜(以字行)
諡號文靖
出生洪武元年(1368年)
江西新淦州徘山
逝世宣德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432年1月19日)
行在順天府
出身
  • 建文二年庚辰科賜進士出身
著作
  • 《春秋要旨》
  • 《北征前錄》、《北征後錄》
  • 《文靖公全集》

金幼孜(1368年—1432年1月19日),名,字幼孜以字行室號退庵,諡文靖江西新淦徘山(今屬峽江縣羅田鎮)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

生平

[編輯]

建文年間

[編輯]

江西鄉試第九名。建文二年(1400年)中進士。授戶科給事中[1]

永樂年間

[編輯]

明成祖即位後,金幼孜改任翰林院檢討,與解縉等人一同入值文淵閣[2],再升為侍講。當時,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東宮講書,都要先準備經義,由閣臣閱正後,上呈皇帝批覽,然後才得以進講。當時解縉講《尚書》,楊士奇講《易經》,胡廣講《詩經》;金幼孜講《春秋》,他藉此機會呈上《春秋要旨》三卷[3]

永樂五年(1407年),金幼孜升任右諭德兼侍講,明成祖並傳諭吏部,說在入值內閣的胡廣、金幼孜等人已任滿,不要改任他職。永樂七年,金幼孜隨從明成祖到北京。第二年明成祖北征,金幼孜與胡廣、楊榮隨行。成祖鑾駕駐陛清水源,適逢有泉水湧出,金幼孜獻上銘,楊榮獻上詩,明成祖都以最高等級給予慰勞。明成祖敬重金幼孜的文學才華,所過山川要害之地,都命他加以記載,金幼孜便在馬鞍上當場起草。使者從瓦剌來,明成祖召金幼孜等人傍車輿而行,談論敵方之事,對他很親信和倚重[4]

北征期間,幼孜曾與胡廣楊榮和侍郎金純迷路,陷於谷中。天黑時,金幼孜墜馬,此時胡廣、金純二人已經去而不顧,楊榮為他結鞍再行。走了一會兒金幼孜又從馬上墜下,楊榮便將自己的馬讓給他騎,第二天才到達行在。那天晚上,明成祖派出十幾名使者追尋找楊榮和金幼孜,但都沒有找到。他們回來後,明成祖十分高興。此後成祖每次北征,金幼孜都隨從,他還撰寫了《前北征錄》和《後北征錄》。永樂十二年,金幼孜受命與胡廣、楊榮等人編纂《五經四書性理大全》,並升為翰林學士。永樂十八年,金幼孜與楊榮一同任文淵閣大學士[5]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金幼孜隨從明成祖北征,途中士兵疲憊,明成祖向群臣詢問對策,無人敢回答,只有金幼孜說不宜深入,明成祖不聽。到達開平時,明成祖對楊榮、金幼孜說:「朕兩次夢見神仙說上帝好生,這是什麼祥瑞?」楊榮、金幼孜回答說:「陛下此舉,固然是為了除暴安民。然而火燒崑崙,玉石俱毀,希望陛下留意。」明成祖同意他們的意見,當即命他們起草詔書,詔諭蒙古各部落。大軍回到榆木川時,明成祖逝世。中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只能與楊榮、金幼孜進入御幄商議。兩人則稱,部隊現在在外,離京師尚遠,應該秘不發喪。以禮入斂、熔錫為椑,載置於輿中。而每日的進膳則如常,但日益嚴厲軍令,使人無法預測[6]。楊榮到京師報喪,金幼孜護梓宮返回[7]

洪熙、宣德年間

[編輯]

明仁宗即位,金幼孜被任為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不久加封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同年十月,仁宗命金幼孜、楊榮楊士奇承天門外共同記錄囚犯的罪狀。明仁宗詔令法司,審查重案囚犯必須會同金幼孜、楊榮、楊士奇三位學士一齊辦理。明仁宗御臨西角門閱覽廷臣們制誥,對三學士說:「你們三人和蹇義夏原吉兩位尚書,都是先帝留下來的舊臣,朕正依賴你們來輔佐。朕曾見前代君王不喜歡聽直言,即便是一向親信的人,也懼怕主威而順從旨意,緘默不言以取悅君王。賢良之臣的話不被採納,便會退而閉口。朕與諸位愛卿應當深以此為戒。」金幼孜等人叩頭致謝。洪熙元年(1425年),金幼孜升任禮部尚書,仍兼大學士、翰林學士,食三職俸祿。金幼孜不久請求回家探母。第二年,他母親去世[8]

明宣宗即位後,詔令金幼孜恢復原職,命他修撰明成祖、明仁宗兩朝實錄,充任總裁官。宣德三年(1428年),金幼孜持節到寧夏,冊封慶府郡王妃。他經過各地時,都詢問軍民疾苦,回來後上奏明宣宗,宣宗都讚許而採納。不久,金幼孜隨從明宣宗巡視邊境,經過雞鳴山時,明宣宗說:「唐太宗仗勢英武征遼時,曾經過此山。」金幼孜回答說:「唐太宗不久便後悔此次戰役,因此修建了憫忠閣。」明宣宗說:「此山在元順帝時崩塌了,成為元朝滅亡的徵兆。」金幼孜回答說:「順帝是亡國之主,即使山不崩,國家也一定會滅亡。」宣德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432年1月19日),金幼孜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追贈少保,諡號「文靖」[9]

金幼孜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開闊。雖很受皇帝寵信,但他自己更加謙虛。他給自己起居之室命名為「退庵」。他病重時,家人囑咐他請求身後之恩,但金幼孜不聽,說:「這是君子不齒的行為。」[10]

著作

[編輯]

著有《北征錄》及《後北征錄》。後人集其遺文輯成《文靖公全集》。

注釋

[編輯]
  1. ^ 明史》(卷147):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
  2. ^ 明史》(卷147):「成祖入京師,擢侍讀。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內閣預機務自此始。」
  3. ^ 明史》(卷147):「成祖即位,改翰林檢討,與解縉等同直文淵閣,遷侍講。時翰林坊局臣講書東宮,皆先具經義,閣臣閱正,呈帝覽,乃進講。解縉《書》,楊士奇《易》,胡廣《詩》,幼孜《春秋》,因進《春秋要旨》三卷。」
  4. ^ 明史》(卷147):「永樂五年,遷右諭德兼侍講,因諭吏部,直內閣諸臣胡廣、金幼孜等考滿,勿改他任。七年從幸北京。明年北征,幼孜與廣、榮扈行,駕駐清水源,有泉湧出。幼孜獻銘,榮獻詩,皆勞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學,所過山川要害,輒命記之。幼孜據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來,帝召幼孜等傍輿行,言敵中事,親倚甚。」
  5. ^ 明史》(卷147):「嘗與廣、榮及侍郎金純失道陷谷中。暮夜,幼孜墜馬,廣、純去不顧。榮為結鞍行,行又輒墜,榮乘以己騎,明日始達行在所。是夜,帝遣使十餘輩跡榮、幼孜,不獲。比至,帝喜動顏色。自後北征皆從,所撰有北征前、後二《錄》。十二年命與廣、榮等纂《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遷翰林學士。十八年與榮併進文淵閣大學士。」
  6. ^ 明史》(卷148):「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
  7. ^ 明史》(卷147):「二十二年從北征,中道兵疲。帝以問群臣,莫敢對,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聽。次開平,帝謂榮、幼孜曰:「朕夢神人語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榮、幼孜對曰:「陛下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帝然之,即命草詔,招諭諸部。還軍至榆木川,帝崩。秘不發喪。榮訃京師,幼孜護梓宮歸。」
  8. ^ 明史》(卷147):「仁宗即位,拜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是年十月命幼孜、榮、士奇會錄罪囚於承天門外。詔法司,錄重囚必會三學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門閱廷臣制誥,顧三學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書,皆先帝舊臣,朕方倚以自輔。嘗見前代人主惡聞直言,雖素所親信,亦畏威順旨,緘默取容。賢良之臣,言不見聽,退而杜口。朕與卿等當深用為戒。」因取五人誥詞,親增二語云:「勿謂崇高而難入,勿以有所從違而或怠。」幼孜等頓首稱謝。洪熙元年進禮部尚書兼大學士、學士如故,並給三俸。尋乞歸省母。明年,母卒。」
  9. ^ 明史》(卷147):「宣宗立,詔起複,修兩朝實錄,充總裁官。三年持節寧夏,冊慶府郡王妃。所過詢兵民疾苦,還奏之。帝嘉納焉。從巡邊,度雞鳴山。帝曰:「唐太宗恃其英武征遼,嘗過此山。」幼孜對曰:「太宗尋悔此役,故建憫忠閣。」帝曰:「此山崩於元順帝時,為元亡征。」對曰:「順帝亡國之主,雖山不崩,國亦必亡。」宣德六年十二月卒。年六十四。贈少保,諡文靖。」
  10. ^ 明史》(卷147):「幼孜簡易靜默,寬裕有容。眷遇雖隆,而自處益謙。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時,家人囑請身後恩,不聽,曰:「此君子所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