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鑄行的一種貨幣,[1]唐代流行時間最長,最重要的流通貨幣。幣面錢文上下右左直讀為「開元通寶」,上右下左迴旋讀為「開通元寶」。

「開元通寶」雖然為唐代的主流錢幣,但並非年號錢,在唐朝289年時間裡也鑄行過年號錢,如唐高宗的「乾封泉寶」(始鑄於公元666年)、唐肅宗的「乾元重寶」(始鑄於公元758年)、唐代宗的「大曆元寶」(始鑄於公元766年)、唐德宗的「建中通寶」(始鑄於公元780年)、唐武宗的「會昌開元」、唐懿宗的「咸通玄寶」(始鑄於公元870年),還有史思明的「順天元寶」,和非年號錢「得壹元寶」(始鑄於公元760年),以上以「寶」字命名的錢幣最為多見,其中「大曆元寶」、「建中通寶」和「咸通玄寶」為地方官鑄,這些錢幣發行量不大,而唐朝始終以「開元通寶」為主要通貨。唐朝以後的各朝各代錢幣也以「通寶」、「元寶」或「重寶」等命名。[2]

體制[編輯]

開元通寶繼承了半兩五銖貨幣的形狀、大小,每枚直徑8分(約24毫米),重2銖4絫(音:累,十絫合一銖),一枚為一錢,十枚為一兩。並由此演變出新的十進位重量單位—錢、兩取代了過去的十二進位的銖、絫,其中的一錢(3.73克)即指開元錢一枚的重量。

分類[編輯]

王審知時期閩國鑄造的「會昌開元」,背有「福」字鑄局名。
閩國鑄造的「閩開元」,背文「閩」字。
  • 初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鑄武德開元,錢文為歐陽詢所書。
  • 中唐鑄月痕開元
  •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鑄行會昌開元,後有州名。
  • 五代十國時期,)、馬楚南漢南唐後蜀吳越等政權也鑄有開元通寶。
  • 閩王王審知在位期間,鑑於閩國銅元不足,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在福州鑄造「開元通寶」小平錢(1文)和當十錢(10文)二種鉛錢,與銅錢並用。同時鑄造「開元通寶」小平銅錢,背文「閩」字,史稱「閩開元[3]。後梁龍德二年(922年),又鑄造「開元通寶」大鐵錢。並釐訂銅、鉛、鐵三種錢的兌換比價,民間按規定比價使用[4]
  • 天德二年(944年),殷國鑄「開元通寶」小平鉛錢,背「殷」字[5]
  • 小徑的開元通寶,多為民間私鑄。
  • 唐代詩人張祜《退宮人》一有「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僚樓下拾金錢。」的詩句。據說唐玄宗常在承天門樓上設宴娛樂,筵席間興緻高昂時,便向樓下拋撒金錢作為賞賜。詩中提到的「金錢」指的是「金開元通寶」,它不用於流通,而僅供賞玩。何家村唐代窖藏曾經一次出土過「金開元通寶」三十枚,「銀開元通寶」四百二十一枚,是錢幣收藏史上一次大發現,也是「金開元通寶」的首次發現。

開元通寶與年號[編輯]

開元」是唐玄宗的一個年號,而「開元通寶」是以「開元」和「通寶」命名的,始鑄於公元621年,與100年後的「開元」年號無關,「開元通寶」並非年號錢,「開元通寶」也不是唐玄宗(712年-756年在位)時期才開始使用的貨幣。唐高祖的年號為「武德」,之所以沒有以「武德通寶」而以「開元通寶」命名,其主要原因是年號錢在當時沒有市場,如唐高宗的「乾封泉寶」僅鑄行8個月,[6]年號錢是在唐朝以後才真正開始盛行,如「永樂通寶」。「開元」時代以前的「開元通寶」在湖北安陸吳王李恪妃楊氏墓(公元637年)、咸陽長樂公主墓(公元643年)、西安偉兒墓(公元647年)、陝西弘乾鄭仁泰墓(公元664年)、湖北鄖縣李徽墓(公元684年)、河南偃師李守一墓(公元693年)、西安郭暠墓(公元695年)、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公元706年),西安郭桓墓(公元708年)皆有出土。[7]

影響[編輯]

對中國影響[編輯]

「開元」意為開闢新紀元。「開元通寶」的鑄行,取代了中國歷史上從西漢唐朝流通739年時間的五銖錢,也結束中國古貨錢幣自秦國鑄行的「一兩錢」以重量為錢文的957年歷史,在中國貨幣史上是一種重大的改革,使中國貨幣從記重的「制」演進到按數記值的貨幣制度,錢幣不再以重量為名稱,而以「通寶」、「元寶」或「重寶」命名的年號、國號錢。「開元通寶」影響了中國此後的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並沿襲了約1300年之久至中華民國的「民國通寶」。

對鄰國影響[編輯]

「開元通寶」對周邊的日本朝鮮琉球越南中亞等地區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在越南,由於曾為唐朝屬地,受安南都護府管轄,「開元通寶」亦在當地流通。一直到後世的陳朝時期所鑄造的貨幣,仍與「開元通寶」有相似之處,反映了「開元通寶」對越南貨幣發展有深遠影響。[8]

日本模仿唐朝的開元通寶,自鑄銅幣「和同開珎」。錢文「珎」字可能是「寳」字的簡化寫法。[9]

參考文獻[編輯]

  1. ^ 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以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其錢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其字含八分及篆隸三體。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元通寶錢。鄭虔《會稡》云:「詢初進蠟樣。自文德皇后掏一甲跡。故錢上有掏文。十八日。置錢監於洛並幽益等諸州。秦王齊王賜三爐鑄錢。裴寂賜一爐。敢有盜鑄者。身死。家口籍沒。至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桂州置錢監。《唐會要·卷八十九》
    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仍置錢監於洛、並、幽、益等州。秦王、齊王各賜三爐鑄錢,右僕射裴寂賜一爐。敢有盜鑄者身死,家口配沒。五年五月,又於桂州置監。議者以新錢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後盜鑄漸起,而所在用錢濫惡。顯慶五年九月,敕以惡錢轉多,令所在官私為市取,以五惡錢酬一好錢。百姓以惡錢價賤,私自藏之,以候官禁之弛。高宗又令以好錢一文買惡錢兩文,弊仍不息。至乾封元年封岳之後,又改造新錢,文曰「乾封泉寶」,徑一寸,重二銖六分,仍與舊錢並行。新錢一文當舊錢之十。周年之後,舊錢並廢。《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
    丁卯,大赦天下。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舊唐書·卷一·唐高祖》
  2. ^ 霍宏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唐代咸通玄寶考,中國錢幣2011年03期。
  3. ^ 《寧化文史資料》第10卷
  4. ^ 《福建省志·金融志》
  5. ^ 背「殷」鉛開元
  6. ^ (公元666年)五月,庚寅,鑄乾封泉寶錢,一當十,俟期年盡廢舊錢。……(公元667年正月)自行乾封泉寶錢,谷帛踴貴,商賈不行,癸未,詔罷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
  7. ^ 陳鴻志,試論唐「開元通寶」的分期,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六輯,2006年。
  8. ^ 《越南歷史貨幣》,中國金融出版社,13─14頁、24頁。
  9. ^ 刁麗偉、王林晏,關於渤海國貨幣的三個問題,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