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五代十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殷
943年-945年
首都建州(今建瓯
常用语言中古闽语
政府君主制
皇帝 
• 943年-945年
王延政
历史时期五代十国
• 王延政叛闽称殷帝
943年
• 王延政改称闽帝
945年
前身
继承
闽国
闽国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Fuzhou Hualin Si 20120304-21.jpg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閩越 前306 – 前110

 闽中郡 前222 – 前209
兩漢
 扬州刺史部
  會稽郡
南海 前195 – 前174前
孙吴
 扬州
  會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两晋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 564
  闽州 557 – 564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晋平郡
  梁安郡
  南安郡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建道 758 – 896
  建州
  泉州 (711年前)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威武军王氏政权896 – 909
909 –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 932
  长乐府 932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 943
  镛州
  镡州
943 –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945 –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 964
平海军 964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 956
  忠义军 956 –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 951、977 – 978
  彰武军 951 – 977
兩宋
 两浙西南路 978 – 985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建宁军
  泉州
  漳州
  汀州
  剑州
  南劍州
  太平军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 1278
 泉州行中书省 1278 – 1280、1281 – 1282、1284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280 – 1285、1286、
1288 – 1291、1292 – 1297、1356 – 1366

  泉州分省 1358 – 1368
  建宁分省 1358 – 1368
  兴化分省 1359
  延平分省 1364 – 1368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 1286、1286 – 1288、
1291 – 1292、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1297 – 1299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366 – 1368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 1366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369 – 137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6
邓氏政权 1448 – 1449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 1646
 明郑政权 1646 – 1683

 浙闽总督 1645 – 1658
 福建总督 1658 – 1687
 閩浙總督 1687 – 1911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权 1674 –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 1930
黄德美政权 1853
李世贤政权 1864 – 1865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 1943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 1933、1934 –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 1920
 建国军政制置府 192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特区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闽浙赣省 1932 – 1935
 闽赣省 1933 – 1935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别市 1933 – 1934
 厦门市 1933
 厦门特别市 1933 – 1934
 闽海省 1933 – 1934
 泉海省 1933
 兴泉省 1933 – 1934
 龙漳省 1933
 龙汀省 1933 – 1934
 闽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 1934
厦门特别市(日占) 1938 – 1945
福州市政委员会(日占) 1944 – 1945
现状 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1950 –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金马地区)

(943年3月或4月-945年2月或3月),正式国号为大殷,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短命政权,由王延政建立。

叛闽建国[编辑]

唐朝灭亡后,闽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立。但在开国者王审知同光三年(925年)去世后,诸子争执不休,导致了闽永隆二年(940年),王审知的儿子之一、当时皇帝闽景宗王延羲之弟建州刺史王延政据闽国西北部的建州叛乱。次年(941年),双方休战,王延羲任王延政为镇安军节度使(不久,王延政改镇安军为镇武军),封富沙王,但兄弟之间仍然彼此防范及发生战争。

永隆五年二月(943年3月9日-4月7日),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为“大殷”,改元天德,实行大赦,以将乐县镛州,延平镇为镡州,立张氏为皇后,以节度判官潘承祐为吏部尚书,节度巡官杨思恭为兵部尚书。不久,升潘承祐为同平章事,杨思恭为仆射,录军国事。王延政穿着赭袍处理政事,但在接见将领和邻国使者时,仍然使用藩镇的礼节。

领土范围[编辑]

殷国面积很小,仅占有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的一小块地区。北邻吴越国,东、南邻闽国,西邻南唐

殷国成立时,辖一州(建州)六县(建安建阳昭武浦城顺昌将乐),故王延政被讥为“五县天子”(出自宋代佚名所著《闽伶官戏主延政语》)。王延政称帝后,升将乐县为镛州;升永平镇为龙津县,不久又升为镡州

作为独立实体的结束[编辑]

天德二年(944年),王延政的敌人闽景宗被弑,其将朱文进称闽主。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担心王延政攻破福州消灭朱文进后祸及自己,杀死朱文进任命的刺史黄绍颇,推宗室王继勋为刺史,投靠王延政。漳州将领程谟闻讯,也杀了朱文进任命的刺史程文纬,推宗室王继成为刺史,也投靠王延政。汀州刺史许文稹也向王延政投降。王延政一举得到三个州,也让前来攻打的南唐军队无功而返。

天德二年闰十二月廿九·丁酉(945年2月14日),朱文进也被南廊承旨林仁翰所弑,其军转而效忠王延政,尊其为闽国皇帝,请他还都闽都长乐府。天德三年正月(945年2月15日-3月16日),王延政称闽国皇帝,结束了作为独立政权存在的殷国,但没有还都长乐府,而是留在大本营建州,只让侄子王继昌镇守长乐府。同年,南唐围建州,福州将领李仁达认为王延政已经无暇顾及福州,就杀死王继昌,夺取福州自立,并打败了王延政派来的军队。八月廿四·丁亥(10月2日),南唐军攻破建州,王延政被迫投降[1][2]。随后,泉、漳、汀三州也都向南唐投降。

君主[编辑]

殷国皇帝
庙号 谥号 名字 统治时间 年号及跨度 皇后
福恭懿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张皇后

官员[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