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蚵仔煎」的各地常用別名
中国大陸蚵仔煎、蠔烙、
牡蠣煎、牡蠣烙、海蠣煎、蠔煎
臺灣蚵仔煎、煎䭔
港澳煎蠔餅、蠔仔餅、蠔餅
新加坡蠔煎、蠔烙
馬來西亞蠔煎

蚵仔煎臺語羅馬字:ô-á-tsian),潮州话稱之為蠔烙潮州話拼音方案:o5 luah4),是一道以新鲜牡蛎肉裹以番薯粉煎炸而成的海鮮食品[1][2]

簡介[编辑]

蚵仔煎是一道聞名於臺灣小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類似為蠔煎,而在福建潮汕地区有海蠣煎。差別在於臺灣的加入地瓜粉、太白粉,新加坡、馬來西亞以蛋為主,而福建、潮汕則以麵粉摻入為主。金門蚵仔煎還保留一開始混入番薯粉此種做法,與台式蚵仔煎不同的是,台式蚵仔煎是後面才淋上太白粉。它最早的名字叫「煎䭔」,是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豬肉、香菇等雜七雜八的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

名稱[编辑]

閩南臺灣東南亞閩南人等一般將「蚝」稱為「蚝仔」。

  • 閩南和台灣地區稱之為蚝仔煎。臺灣早期亦稱煎䭔(安平煎嗲)。
  • 中國北方常稱為「牡蛎煎」或「牡蠣烙」[3],因為膠遼地區把牡蠣俗稱為海蠣子,故也有少數人称之为「海蠣煎」。
  • 香港則稱為「煎蠔餅」、「蠔仔餅」或「蠔餅」。
  • 英語一般音譯 O-a-tsian ,或借用英語歐姆蛋(Omelette)的概念,譯為 Oyster Omelette。

台式蚵仔煎[编辑]

台湾鹿港鎮的蚵仔煎

台灣著名的蚵仔煎販賣地點主要是在各大夜市,幾乎每個台灣夜市都可以找到賣蚵仔煎的攤位。

作法是先用平底鍋把油燒熱,放上蚵仔、攪拌後的雞蛋、蔬菜(如茼蒿菜菠菜臺灣萵菜小白菜空心菜豆芽九層塔等)後再淋上太白粉勾芡,待牡蠣熟時盛起,淋上特製醬料後即可食用,製作方便,味道鮮美。

其中食用澱粉的種類(常見的有蕃薯、馬鈴薯和樹薯)和其芡水的黏稠度,煎煮的焦度,各地各家也各有不同。尤其是醬汁的配方,從最簡單的醬油膏番茄醬、甜辣醬以至於豆瓣醬,許多店家會混合各種醬料,成為獨門配方。

許多蚵仔煎的攤位會兼賣「蟹肉煎」、「花枝煎」、「蝦仁煎」、「蛋煎」等,顧名思義,就是以花枝等海產代替牡蠣,或是只有雞蛋、青菜和澱粉芡水的組合。

其他地區[编辑]

香港及廣東的蚵仔煎(香港稱蠔餅),只採用鴨蛋、食用澱粉和牡蠣煎香;相對於潮汕及台灣要求弹牙口感,香港的煎蠔餅較注重鬆化香脆程度,除了使用鴨蛋及改用麵粉外,還將煮食方法改成油炸,比較近似於台灣的蚵嗲吃法。不過兩地進食煎蠔餅也時常會配上魚露胡椒粉豆瓣醬[4]

中國大陸的蚝仔煎以源自潮汕地區的「蠔烙」最著名,其在閩南沿海地區也是常見的食物。在港澳地區並不是每家中式食肆都會供應煎蠔餅,而是集中在潮式菜館提供。香港的煎蠔餅除了在潮州餐館供應外,也有部分大排檔提供此菜式,香港人常把到潮州餐館吃潮州菜稱為「打冷」[5][6]

廈門地區會直接在蚵仔上撒薄薄的地瓜粉(乾粉狀)下鍋油煎,蚵仔本身就會出水,不需要調水就會變成粉漿,遇上蚵仔跟蚵仔相互沾黏,就淋點油將其推疏開來,起鍋前撒入蒜苗珠,翻拌兩下再起鍋,雖外型不規則,但要「黏不成堆,散不見亂」。近年部分店家可能受台灣戲劇影響而調整作法,加入粉漿與蛋。

馬來西亞的煎法很特別——蚵歸蚵、煎歸煎。而「辣」也是馬來西亞蚵仔煎很重要的辨識重點,除了把辣椒醬炒進蚵仔裡,上桌時還會奉上辣椒醬碟[7][8]

類似食品[编辑]

除了用牡蠣做成的蚵仔煎之外,還有用其他材料做成的蜆仔煎、蛤蜊煎 、蝦仁煎、蟹肉煎、花枝煎、蛋煎等口味。蚵嗲則是以類似材料油炸而成。

相片集[编辑]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