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語寫法及拼音 |
---|
漢字 | 粄條/面帕粄 |
---|
四縣腔 | banˋ tiauˇ/ mien pa banˋ
|
---|
海陸腔 | banˊ tiau / mienˇ paˇ banˊ
|
---|
大埔腔 | ban^ tiauˇ/mienˋ paˋ ban^
|
---|
饒平腔 | banˋtiau / mienˋ paˋ banˋ
|
---|
詔安腔 | ban^ teeuˋ/ mien^ pa^ ban^
|
---|
南四縣腔 | banˋtiauˇ/mien pa banˋ
|
---|
粄條(客語白話字:pán-thiàu;四縣客語:banˋ tiauˇ;海陸客語:banˊ tiau[1]),又稱粿條,是流行於華南的客家美食是白米類副食產品,一般烹飪時會加入大量的豬油作為調理方式。
名稱由來[编辑]
客家人將粄切成條狀加以烹煮,故稱粄條,例如臺灣新竹縣新埔鎮以粄條出名。同時粄條亦有「板條」之類的俗寫。
面帕粄[编辑]
臺灣南部客庄(六堆),稱呼粄條為「面帕粄」(四縣客語:mien pa banˋ [2]),面帕是客家語手帕的意思;因初製品自蒸籠內取出,形狀方正似手巾故得名。[3]
選擇在來米品種,磨製成米漿,澆灌於平底鍋皿平均鋪放,再將平底鍋皿置放於蒸籠內蒸熟,形成晶瑩剔透米副食成品。
越南河粉[编辑]
典型的越南牛肉粉,越南語稱為 Phở bò
印度支那(今稱中南半島)盛產稻米,類似粄條製品當地粵語使用者稱為河粉。出身太平軍,於1884年清法戰爭在越南領導黑旗軍大勝法軍的廣東客家籍領袖、英雄劉永福即嗜吃河粉,一餐可吃數大碗。
参考资料[编辑]
|
---|
| | | 按品种分类 |
- 栽培种
- 水稻(亚洲稻,Oryza sativa)
- 光稃稻(非洲稻,Oryza glaberrima)
- 原生种(野生稻)
| |
---|
| 按特征分类 | |
---|
| 稻的加工形式 | |
---|
| 部分稻米食品 | |
---|
| 装饰风格 | |
---|
|
|
---|
| 正餐料理 | | |
---|
| 小吃 | |
---|
| 甜點 | |
---|
| 飲料 | |
---|
| 原住民料理 | |
---|
| 原料與醬料 | |
---|
| 其他菜系 | |
---|
| 文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