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Aaron8080174/羅馬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截至2009年的羅馬涅市鎮地圖(RA=拉文納省,FC=弗利-切塞納省,RN=里米尼省,RSM=聖馬利諾共和國
提議的羅馬涅旗幟

羅馬涅(Romagna)是義大利的一個歷史區域,大致相當於今義大利北部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東南部。傳統上,它被西南的亞平寧山脈、東部的亞得里亞海以及北部和西部的雷諾河錫拉羅河所包圍。該地區的主要城市包括切塞納法恩扎弗利伊莫拉拉文納里米尼聖馬利諾市聖馬利諾是羅馬涅地區的一個內陸國家)。該地區最近有所擴大,因為使用羅馬涅方言的九個市鎮最近正式馬爾凱大區地區轉移過來(卡斯泰爾德爾奇馬伊奧洛諾瓦費爾特里亞彭納比利聖萊奧聖阿加塔-費爾特里亞塔拉梅洛蒙泰科皮奧洛薩索費爾特廖[1]

詞源[編輯]

羅馬涅(Romagna)這個名字源於拉丁文「Romania」,最初是「羅馬人居住的土地」的通用名稱,在公元5世紀的拉丁文文獻中首次出現。後來,它具有更具體的含義,即「受東羅馬統治的領土」,其公民自稱為羅馬人(拉丁語:Romani;希臘語:Ῥωμαῖοι)。「Romania」一詞被用來稱呼東羅馬帝國治下的拉文納督區,有別於被稱為「Langobardia」的倫巴第人治下的義大利北部其他地區。

歷史[編輯]

Caveja,羅馬涅的象徵

史前史[編輯]

該地區的許多考古遺址,如波焦洛山,表明羅馬涅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就有人居住。

翁布里亞人和高盧人[編輯]

翁布里亞人說一種已滅絕的義大利語,稱為翁布里亞語,是該地區最早可追蹤的居民。伊特魯里亞人也居住在羅馬涅的一些地區。

在公元前5世紀,各種高盧部落,包括著名是林貢斯人塞農人波伊人,向南遷移到義大利,並在公元前390年洗劫了羅馬塞農人徹底征服了翁布里亞人並定居在羅馬涅。之後,塞農人進一步向南擴張至安科納,定都塞納加利卡(塞尼加利亞)。塞農人以前居住的土地被羅馬人稱為「agerGallicus」(高盧平原)。

根據義大利語言學家GiacomoDevoto的說法,艾米利亞-羅馬涅語中仍有許多凱爾特語的[[底層(語言學)|底層[來源請求]]]。

羅馬共和國[編輯]

高盧人在該地區的優勢一直受到羅馬人的挑戰。在公元前225年的泰拉蒙戰役中,羅馬人擊敗了凱爾特部落的聯軍,從而取得了對以今摩德納為中心的新的羅馬行省——山南高盧地區的霸權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親迦太基林貢斯人塞農人被驅逐。羅馬人為鞏固對該地區的統治,從里米尼皮亞琴察修建了艾米利亞大道,建立了一系列羅馬殖民地。最重要的是弗利伊莫拉福林波波利同盟者戰爭之後,由於公元前90年頒布的朱利亞法,波河以南的所有自治城鎮都獲得了羅馬公民身份

在第一次羅馬內戰中,該地區的大多數城市都支持蓋烏斯·馬略,而不是蘇拉。結果,切塞納被夷為平地,該地區被蘇拉的軍隊洗劫一空。

前三頭同盟時期,羅馬共和國沿著臭名昭著的盧比孔河分裂了。現代羅馬涅的大部分地區都由尤利烏斯·凱撒統治,但河以南的里米尼是一個明顯的例外。公元前49年,一直駐紮在拉文納的凱撒率領第十三軍團渡過盧比孔河,點燃了凱撒內戰的戰火。

羅馬帝國[編輯]

亞克興戰役後,奧古斯都的統治開啟了長達數百年的羅馬治世。整個山南高盧都被併入羅馬義大利行省。公元前7年左右,奧古斯都將義大利全境劃分為十一個地區,羅馬涅的大部分地區(里米尼除外)被劃分到第八區艾米利亞。

到3世紀末,戴克里先將帝國重新劃分為四個近衛大區,每個近衛大區又分為管區,管區又分為行省。在新制度下,義大利被降級為一個純粹的帝國行省。現代羅馬涅成為義大利-阿非利加大區下的羅馬管區的一部分。

羅馬帝國的艦隊曾駐紮在拉文納,這個城市被沼澤和濕地所包圍,但仍繁榮發展並逐漸崛起。它成為了亞得里亞海上的一個重要港口。然而,在公元330年,帝國的首都和駐紮在拉文納的艦隊一起遷往君士坦丁堡,亞得里亞海沿岸的防禦就此被削弱。

日耳曼移民和拉文納總督區[編輯]

進入5世紀,日耳曼人向羅馬帝國的遷徙進一步加劇。402年,霍諾留皇帝甚至將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從梅蒂奧拉努遷至拉文納,主要是因為該地區的防禦地形。8年後,西哥特人亞拉里克一世洗劫了羅馬。476年,奧多亞塞在拉文納廢黜了羅穆盧斯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芝諾皇帝的鼓勵下,狄奧多里克大帝率領東哥特人進入義大利。他於493年進入拉文納並殺死了奧多亞塞,建立了羅馬人和哥特人的雙重王國。在東哥特人統治下,義大利部分恢復了昔日的繁榮。

535年查士丁尼一世發動哥特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20年,東哥特人最終被征服。這個人口稀少、遭受破壞的半島由來自拉文納的一位總督統治。然而,帝國的權威只維持了不到十年。568年,新的日耳曼部落倫巴第人進入義大利,並在帕維亞建立了首都。東羅馬帝國幾乎無法保衛拉文納和羅馬周圍的地區,該地區由穿過佩魯賈的狹長地帶以及一系列沿海城市相連。帝國的邊境後退到博洛尼亞

727年,倫巴第國王利烏特普蘭德再次與拜占庭人開戰,占領了羅馬涅的大部分地區,並圍困了拉文納。730年,這些領土被歸還給拜占庭人。737年,他再次攻入羅馬涅並占領了拉文納。740年,在威尼斯人的幫助下,大主教歐提基烏斯(Eutychius)重新奪回了該地區。最終,另一位倫巴底國王艾斯圖爾夫(Aistulf)再次征服了羅馬涅,並於751年終結了總督區的統治。

聖默丘里亞利斯修道院,弗利,建於1180年

教宗統治[編輯]

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於1278年正式將羅馬涅割讓給教宗國。然而,教宗對該地區的控制長期以來只是名義上的。該地區被一系列地區領主瓜分,例如弗利的奧德拉菲家族或里米尼的馬拉泰斯塔家族,其中許多人支持吉伯林派,反對親教宗的歸爾甫派。這種情況在15世紀後期開始發生變化。1378年,教宗從阿維尼翁返回羅馬後,在這個支離破碎的地區重新確立了他們的權威。羅馬涅的部分地區也被其他其他勢力占領,包括威尼斯,最著名的是佛羅倫斯共和國,佛羅倫斯共和國占領了弗利和切爾維亞的土地,建造了著名的城市堡壘特拉德索萊。直到20世紀20年代,佛羅倫斯羅馬涅一直是托斯卡納的一部分。

約瑟夫·安東·科赫(1805):保羅·馬拉泰斯塔和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對吉安喬托·馬拉泰斯達感到驚訝,描繪了1280年左右的歷史事件
17世紀的羅馬涅

1500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子切薩雷·波吉亞(CesareBorgia)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短暫的羅馬涅公國,但在他的垮台後,他的領土被重新吸收到教宗國。1559年,卡托-康布雷西和約將羅馬涅劃分給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法爾內塞家族費拉拉公國埃斯特家族摩德納和雷焦公國以及教宗國。費拉拉公國後來在埃斯特家族主嗣斷絕後於1597年被教宗國吞併,而分支保留了摩德納和雷焦的帝國封地。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796年法國入侵。拿破崙帶來了流血事件(盧戈大屠殺、搶劫、重稅、切塞納大學被毀),但也帶來了社會和政治領域的創新思想。在拿破崙統治下,隨著皮諾省(拉文納省)和盧比科內省(弗利省)的創建,羅馬涅作為一個實體首次獲得承認。當1815年維也納會議恢復到戰前局勢時,本地成立了秘密反教宗社團,並在1820年、1830-31年和1848年爆發了騷亂。

這種反對是由馬志尼主義宣傳和朱塞佩·加里波第等人的直接行動推動的。他們是義大利復興運動的主角。

切塞納人民廣場

在重新統一的義大利[編輯]

然而,在1860年加入義大利統一後,羅馬涅並沒有被薩伏伊君主授予單獨的地位,他們擔心在上述流行人物的影響下會出現危險的動盪傾向。

20世紀初,阿爾多·斯帕里奇朱塞佩·富斯基尼、埃米利奧·魯蘇等人倡導羅馬涅自治。1990年代發起了一場提議與艾米利亞-羅馬涅分離的運動。

羅馬涅著名人物[編輯]

  • 普勞圖斯(約公元前254年-公元前184年),羅馬劇作家。
  • 和諾理二世(1060-1130年),教宗(1124-1130)。
  • 美洛佐·達·弗利(約1438-1494年),畫家。
  • 埃萬傑利斯塔·托里拆利(1608-1647),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發明了氣壓計並為微積分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1653-1713),巴洛克小提琴家和作曲家。
  • 喬瓦尼·莫爾加尼(1682-1771),解剖學家,被認為是現代解剖病理學之父。
  • 若望·雲先·安多尼·甘加內利(1705-1774),教宗克萊孟十四世,鎮壓了耶穌會
  • 焦阿基諾·羅西尼(1792-1868),音樂家和作曲家。
  • 若望-安傑洛·布拉斯基(1717-1799年),教宗庇護六世
  • 巴爾納·基亞拉蒙蒂(1742-1823),教宗庇護七世
  • 菲利斯·奧西尼(1819-1858),革命家,曾試圖暗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
  • 佩萊格里諾·阿圖西(1820-1911),作家和商人。
  • 格雷戈里奧·里奇-庫爾巴斯托羅(1853-1925),數學家,發明了張量微積分
  • 喬瓦尼·帕斯科利(1855-1912),詩人和學者。
  • 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政治家和記者,義大利(1922-1943)和義大利社會共和國(1943-1945)的法西斯領導人。
  • 佛朗西斯科·巴勒可(1888-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王牌飛行員,確認擊落奧匈帝國空軍飛機34架。
  • 彼得羅·南尼(1891-1980),政治家,義大利社會黨書記。
  • 費德里科·費里尼(1920-1993),著名電影導演、作家和演員,五次奧斯卡金像獎得主。

提議旗幟[編輯]

羅馬涅不是義大利的官方行政區,沒有官方旗幟。由於深厚的文化認同,許多提案已經提出,無論是來自政治運動還是尋求代表性符號的普通公民。

  1. ^ Marche addio: all'Emilia Romagna sette Comuni dell'Alta Valmarecchia. Corriere della Sera (Milano: RCS Quotidiani Spa). 29 July 2009 [26 May 2018] (義大利語). 

外部連結[編輯]

座標44°45′N 11°00′E / 44.750°N 11.000°E / 44.750; 11.000座標44°45′N 11°00′E / 44.750°N 11.000°E / 44.750; 11.000{{#coordinates:}}:每頁不能有多個主標籤 [[Category: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历史]] [[Category: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地理]] [[Category:意大利历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