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我,機器人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我,機器人》的英文封面,圖畫取材自《轉圈圈》

我,機器人》(英語:I, Robot[1],是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出版於1950年的科幻小說短篇集,收錄9篇短篇小說。大多原載於1940年到1950年間的美國《超級科學故事》(Super Science Stories)雜誌和《驚奇科幻小說》雜誌(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書中的短篇故事各自獨立,卻擁有共同的主題,探討人類機器人間的道德問題。這些故事結合之後,開創出艾西莫夫的機器人浩翰虛構歷史。[2]

串連起這幾個故事的靈魂人物,是美國機器人與機械人股份有限公司(常簡稱為「美國機器人公司」,「U.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Inc.」)的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博士(Dr. Susan Calvin)。在出版短篇集時,艾西莫夫藉由晚年凱文接受專訪,回憶過往如何運用「機器人心理學」(Robopsychology)跟行為失常機器人的接觸。著名的艾氏「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就是在這部短篇集初次登場。

這部短篇集的標題跟安多·拜德(Eando Binder)的一篇短篇小說同名,但是兩者並無關係。艾西莫夫本來想取名「靈與鐵」(Mind and Iron),不過出版商反對,改了標題。

此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拍攝為電視劇以及電影,最近一次是由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所主演的同名電影:《I, ROBOT》(中譯為「機械公敵」)。

短篇

[編輯]

全書分為如下9個短篇:

  • 小機(Robbie),原1940年9月發表
  • 轉圈圈(Runaround),原1942年3月發表
  • 理性(Reason),原1941年4月發表
  • 捉兔子(Catch that Rabbit),原1944年2月發表
  • 騙子!(Liar!),原1941年5月發表
  • 消失無蹤(Little Lost Robot),原1947年3月發表
  • 逃避!(Escape!),原1945年8月發表
  • 證據(Evidence),原1946年9月發表
  • 可避免的衝突(The Evitable Conflict),原1950年6月發表

注釋

[編輯]
  1. ^ 英文名稱「I, Robot」中的I有雙重意思,可以指第一人稱「我」,亦可以是指Intelligent,智能的意思。
  2. ^ Beauchamp, Gorman. The Frankenstein Complex and Asimov's Robots. Mosaic: A Journal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Literature. 1980, 13 (3/4) [2024-06-06]. ISSN 0027-12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