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士
徐佳士 | |
---|---|
本名 | 徐佳士 |
出生 | 中華民國江西省奉新縣 | 1921年5月22日
逝世 | 2015年12月22日 臺灣臺北市 | (94歲)
筆名 | 徐曉、方村、麥岱[1] |
職業 | 作家、記者、教師 |
國籍 |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明尼蘇達大學、史丹佛大學新聞碩士 |
母校 | 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 |
代表作 | 《大眾傳播理論》 《符號的陷阱》 《冷眼看媒體世界》[1] |
獎項 | 中山文藝創作獎 新聞金鼎獎副刊專欄獎[1] 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新聞教育貢獻獎 |
配偶 | 秦代珍 |
子女 | 徐維良 |
徐佳士(1921年5月22日—2015年12月22日),江西省奉新縣人,曾是一位台灣作家、記者與新聞學家,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主任、國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他是台灣第一部大眾傳播教科書《大眾傳播理論》的主編者,也是台灣許多新聞學教授的老師[2][3]。
生平
[编辑]徐佳士年輕時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他時經常投稿發表有關抗日的時事文章,因此對新聞工作產生興趣。高中畢業後,考入了不須繳學費的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但大學二年級時,因響應中國青年軍計畫而從軍,赴昆明擔任美軍翻譯官。抗戰勝利後恢復學業,畢業後至南京《中央日報》任職實習記者。1949年,他隨《中央日報》遷台,期間並獲得獎學金,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大眾傳播系與史丹佛大學傳播系攻讀碩士學位。返台後,徐佳士開始在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兼課教師,1955年起在政大新聞所兼課、1959年起又到新聞系兼課。1967年向《中央日報》辭職,專任政大新聞系教授兼系主任;1975年擔任政大文理學院院長,1988年召集規劃籌設政大傳播學院[4][5]。
並曾擔任考試院考試委員、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委員、行政院文建會委員及影劇傳播委員會委員兼召集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董事等職,也在報紙雜誌撰寫專欄。主要著作有《大眾傳播理論》、《資訊爆炸的落塵:今日傳播與文化問題探討》、《冷眼看媒體世界》、《大眾傳播的未來》、《符號的遊戲》、《符號的陷阱》、《模糊的線》、《大眾傳播八講》等[6]。
徐佳士在政大新聞系期間致力新聞教育,他首先設立「集中選修」制度,規定學生在新聞系課程以外,必須任選一系選修20學分的課。為了充實學生知識,他將當時學生實習報《學生新聞》改為以報導社區消息為主的《柵美報導》,延伸實習採訪觸角,成為臺灣第一份登記有案的社區報,並帶動日後社區報的風潮(「柵美」是指政大所在地木柵和景美,即現在的台北市文山區)。他從美國帶回大眾傳播思維,培育許多優秀新聞人才,見證臺灣新聞界發展。晚年還支持倡議媒體改革[7]。2009年獲得第一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新聞教育貢獻獎,並自掏腰包補足稅金,將獎金新臺幣100萬元全數捐給政大新聞系作為學術發展基金[8]。
2015年12月22日,徐佳士因年事已高,病逝於台北。為表彰徐佳士教授的貢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頒發褒揚令,肯定他『引領臺灣新聞教育思潮,盡瘁廣電媒體傳播志業,雅化風猷,宗將陶鈞;懋績霞緒,芳垂彤史』[3]。國史館也決定將徐佳士列入《民國名人錄》,以為流傳和紀念[9]。
軼事
[编辑]徐佳士實際上是民國九年出生;因為晚報戶口,所以登記是民國十年生[5]。
徐佳士因為人很高、上課的時候雙腳交叉,很像「頑皮豹」,從此學生們給他取了個「頑皮豹」的綽號。當年某屆新聞系參加運動會,女生一舉獲得田賽、徑賽總冠軍,倒是男生成績平平,徐佳士便改編歌謠自創新聞系歌:「新聞系的姑娘壯如山,新聞系的少年美如水」,展現他的幽默和親切[10]。
徐佳士生性浪漫,生活上也時時展現「徐式幽默」。2003年台灣SARS流行期間,徐佳士的學生、政大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在校園遇到從福利社買完綠豆的徐佳士,還分送一些綠豆給他,表示綠豆可以解毒。林元輝納悶,科學根據何在?徐佳士才解釋,其實重點不在綠豆,而是「出門透透氣」更能增加免疫力。又有一次,林元輝在政大側門遇到剛下計程車的徐佳士,一問才發現他是趁夫人睡覺而偷叫計程車出門,原本擔心他偷溜出門沒帶錢,只見徐佳士打趣地掏出小白布袋,說是隨時備好「逃亡用的銀子」,原來他又是找個理由出門透透氣。林元輝說,「徐教授晚年雖然因為膝蓋不好、行動不便而遭家人限制行動,但他仍然精神奔放,經常找機會突破困境,並在生活中展現他的『徐氏幽默』,可說是生活哲學的典範」[5]。
徐佳士獨子徐維良懷念父親的浪漫,透露徐佳士年輕時是個文藝青年,曾和同鄉一起在街頭演出抗日行動劇,因為扮演反派過於逼真,還差點遭路人攻擊;只可惜後來沒有「舞台」的機會,就轉往「講台」發展了。徐佳士非常喜歡畫畫,出國必訪美術館,行李箱裝滿畫冊,更曾說過這輩子若不作教師、想當畫家。過世後,家屬清點遺物,意外發現了許多他生前的靜物攝影作品,展現他充滿藝術的一面[5]。
政大新聞系畢業校友、電視節目主持人李四端稱讚徐佳士幽默、風趣及敏銳。有次還對他說:「李四端,我有在電視上看到你,你不知道我有在看你吧!」[5]。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徐佳士.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許敏溶. 傳播學大師徐佳士 95歲辭世. 台灣蘋果日報. 2015-12-24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3.0 3.1 褒揚令-徐佳士. 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 2016-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 蕭容慧. 大眾傳播學者徐佳士:「追求快樂並非享受美食與華服,而是要活得心. 安理得」.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 ^ 5.0 5.1 5.2 5.3 5.4 羅皓恩. 紀念新聞大師徐佳士 政大30日舉辦追思會. 政治大學網站.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 ^ 沈超群. 「見證現代新聞史」 資深傳播大師徐佳士95歲過世. 風傳媒.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 ^ 林麗雲、嚴智宏. 媒體改革路上的明燈──徐佳士老師. 新聞學研究. 2016-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 ^ 高堂堯. 《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政大新聞系茶會 徐佳士捐百萬. 人間福報. 200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胡清暉. 追思徐佳士 懷念「頑皮豹」精神. 中國時報. 2016-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 覃彥瑄. 新聞系三代同堂 向頑皮豹大師徐佳士致敬. 政治大學網站. 200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