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容易滔滔不绝,声音特大。我希望能改掉这个毛病,让自己变得有涵养一些。缺妹子。不喜欢独处,但是在人堆里又容易被人晾一边,因而常被人误会成喜欢安静。我很懒(常常以“怕麻烦”来辩解),但却又想完成伟大壮举。我是巨蟹座(一个属于凯撒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星座!)男性,有些儿迷信,虽然口头上拒绝任何神秘主义和占星学……
我以为传统纸质百科与维基百科的最大区别并不在条目的严谨性,而是条目体系的层次性。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二版“美国电影”条,把《角斗士》的导演说成索德伯格。专家编出来的东西也常有错误。但是一般传统百科中,条目的长度与重要性有一定关联。当然也难免考虑到资料的丰富程度,以及编者个人的爱好。
一般来说,一个条目在《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超过3页(要知道“英国”、“法国”条目也就3页。科学家中只有牛顿、达尔文到了3页,最长的人物条目是莎士比亚),我就支持在维基百科中把它写到150K(净长度,非加权长度)。2页的话差不多对应100K。1页50K。如若在大英、大美或中国大百科中所占不到三分之一页,那么5-30K都应当是可以接受。当然大英和《大美百科全书》都偏重英美文化,因而标准有时也可以酌情浮动。某些分支条目因其主题的综合性也可以写长,比如“中国文学”,其理想长度大概在“中国”条目的50%到100%之间。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的国家条目是经过压缩的。其原版长度与《大美百科全书》类似,抽出来都可以单独成书。而维基百科上则是小条目主义盛行。不过一些城市条目却很容易写得超长,像德文版就有许多入选特色的城市条目超过200K。一方面我不认为条目写得长就是写得好,另一方面我不赞成单纯以长度原因拆分条目。条目分立的原因应该是其主题、内容的独特性。
关于条目的结构安排。对比大英百科和大美百科的“爱因斯坦”条,大英的版本中几乎全篇都在介绍其生平、社会活动,而只是提了一下他的科学贡献,大美的版本中关于他的“生平和性格”只是几个小段,80%的篇幅是讲他提出的各种理论。关于条目间的内容分配,一个例子是大美百科中“拜伦”条,其中介绍《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等作品叙事内容的部分甚至比它们对应的单独条目还多,那些单独条目基本上只是讲讲出版和评论的状况。《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一版中,很多作家的代表作没有单独条目,第二版中增加了。但有些是直接从第一版的原主条目中抽出,而在主条目中补上一句介绍。这反而造成了主条目内容比例的失衡。我的倾向:一些特别有个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对其生平详加介绍,他们的科学理论到那些理论对应的条目上写,而主条目中提及。一般科学家就着重写其科学贡献。艺术家条目,在主条目中仅仅写其生平、风格、主题,其作品的内容可以到作品条目里写。
一开始我觉得条目中绝对不应出现设问句,那是教科书笔法,但后来我在大美百科的一些科学条目发现了这种笔法。条目中引用诗文,不少人觉得是非百科内容,但是大英百科的“马丁·路德”条引用了他的自传好几段,“爱丁堡”条引用了一段邓巴的诗句,因而现在我认为,为了衬托主题而做些引用是合理的。《人权百科全书》中那些关于人权文件的条目甚至直接引用文件的全文。传统百科中人物和地理方面的条目,更有不少大量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或带有感情色彩。我怀疑,维基媒体对百科、教科书、文库和辞典的划分过于细致,这几种媒介其实没有绝然界限。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 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 北京市: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北京市:农业出版社
-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北京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东营市: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03.
- 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