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頭鸚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白鳳頭鸚鵡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鸚形目 Psittaciformes
科: 鳳頭鸚鵡科 Cacatuidae
屬: 鳳頭鸚鵡屬 Cacatua
種:
大白鳳頭鸚鵡 C. alba
二名法
Cacatua alba
Müller, 1776

大白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alba),又稱白鳳頭鸚鵡雨傘巴丹鸚鵡雨傘鳳頭鸚鵡大白巴丹鸚鵡,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白色鳳頭鸚鵡,為印度尼西亞島嶼熱帶雨林中的特有品種。大白鳳頭鸚鵡在興奮或受驚時會展開巨大的頭冠,呈一個半圓形(就像一把傘,因此也叫雨傘巴丹鸚鵡、雨傘鳳頭鸚鵡)。它們的翅膀和尾巴呈淺黃色或檸檬色,在飛行時會顯露出來。它們與其他種類的白鳳頭鸚鵡類似,如小葵花鳳頭鸚鵡葵花鳳頭鸚鵡鮭色鳳頭鸚鵡,但它們的羽冠是白色而不是黃色、橙色或粉紅色。

名稱[編輯]

大白鳳頭鸚鵡在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省布勒邁索語中被稱為ayab(複數形式:ayot)。[2]

分類學[編輯]

1776年,德國動物學家菲利普·路德維希·施塔蒂烏斯·米勒首次描述了大白鳳頭鸚鵡。它的種名alba拉丁語形容詞albus的陰性形式,意為「白色」。它屬於鳳頭鸚鵡屬中的Cacatua亞屬。「白鳳頭鸚鵡」一詞也被用作Cacatua亞屬、鳳頭鸚鵡屬以及更大的類群(包括彩冠鳳頭鸚鵡粉紅鳳頭鸚鵡)的統稱。

雖然鸚鵡總科(真鸚鵡)和鳳頭鸚鵡具有許多共同的解剖學特徵,例如對趾足和鈎狀喙,但鳳頭鸚鵡和真鸚鵡早在4500萬年前(據化石記錄)或6600萬年前(據分子分析)(Wright,2008年)就從鸚鵡祖先中分離開來,成為獨立的譜系,當時澳大利亞、南美洲和南極洲正脫離超級大陸岡瓦納大陸,而鸚鵡的祖先就被認為是從岡瓦納大陸進化而來的。

儘管大白鳳頭鸚鵡和相關物種歷史上被稱為「白鸚鵡」,但從分類學上講,它們並不被認為是「真鸚鵡」。

簡介[編輯]

大白鳳頭鸚鵡長約46厘米,小體型雌性重約400克,大體型雄性重約800克。雄性通常比雌性有着更寬的頭部和更大的。它們有棕色或黑色的眼睛和深灰色的喙。一些成熟母鳥的虹膜呈微紅色或棕色,而成年公鳥的虹膜則是深棕色或黑色。

大白鳳頭鸚鵡的羽毛幾乎都是白色。不過,大翼羽後緣內側的上下兩面都是黃色的。翅膀下方的黃色最明顯,因為羽毛上表面的黃色部分被緊靠內側(靠近身體)和上方的白色羽毛所覆蓋。同樣,被其他尾羽覆蓋的較大尾羽區域以及較大冠羽的最內側覆蓋區域也是黃色的。大腿上長有短的白色羽毛並將其緊密覆蓋。它們的羽毛會產生一種類似於滑石粉的白色羽粉,很容易沾到衣服上。

與其他鳳頭鸚鵡和鸚鵡一樣,大白鳳頭鸚鵡有着兩個腳趾朝前,另兩個朝後的對趾足,使其能夠在單腳站立時用另一隻腳進行抓握,以便進食和操作。

大白鳳頭鸚鵡的極限壽命鮮有記錄。一些動物園稱它們在圈養中可以活40到60年。有傳聞稱它們可以活得更久。野生鸚鵡的壽命未知,但被認為要少10年。

分佈及棲息地[編輯]

大白鳳頭鸚鵡是印度尼西亞北馬魯古哈馬黑拉島巴占群島特爾納特蒂多雷等地低地熱帶雨林的特有種。奧比島奧比群島上的的記錄被認為是引進種,而台灣島則有一個本地引入種群。它們出現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原始林、伐木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現在紅樹林和種植園中,包括椰子樹和農田。它們在當地仍然很常見:數量在1991到1992年時估計在42,545至183,129隻(Lambert,1993年),但這個數字可能被低估了,因為它主要基於在巴占群島的調查,而該物種在哈馬黑拉島可能更常見。

近年的觀察表明大白鳳頭鸚鵡的種群數量正持續銳減,並預計會進一步惡化(Vetter,2009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數據顯示,籠養鳥貿易的收穫率在1990年代初期很高。近年來,每年的實際捕獲量和占剩餘種群的比例都有所下降,但非法貿易仍在繼續,並且很可能被低估了(S.Metz in litt,2013年)。

行為[編輯]

繁殖[編輯]

和所有的鳳頭鸚鵡一樣,大白鳳頭鸚鵡在大樹的樹洞裏築巢。它們的蛋是白色,一窩通常有兩個。孵化期在28天左右,公鳥母鳥都會參與孵化。先出殼的幼崽更有優勢,能得到更多食物。幼崽在出殼約84天後離巢,15到18周後獨立生活。[3]

幼崽在3到4年後性成熟。公鳥在求偶時會豎起羽毛,展開尾羽,伸展翅膀,豎起羽冠,然後蹦蹦跳跳。起先,母鳥會不理睬甚至躲避公鳥,但公鳥一旦得到母鳥的認可,就會被允許接近母鳥。如果公鳥被成功接受,它們就會用喙相互梳理頭部,抓撓尾巴。這些行為有助於加強它們的配偶關係。最後,公鳥會騎在母鳥背上,通過結合泄殖腔來完成交配。對於已配對的伴侶,這種交配程序要更短暫,母鳥甚至會主動尋求公鳥。一旦它們準備築巢繁殖,就會脫離群體,尋找合適的巢穴(通常在樹上)。

食物[編輯]

野生大白鳳頭鸚鵡以漿果、種子、堅果、水果和根莖為食。築巢時也會吃昆蟲和昆蟲幼蟲。它們在自然棲息地通常以各種種子、堅果和水果為食,如木瓜榴槤龍貢紅毛丹。由於它們也以種植在田間的玉米為食,導致損害作物,因此也被一些農民視為農作物害鳥(國際鳥盟,2001年)。它們也吃大型昆蟲,如蟋蟀(直翅目)和小蜥蜴(如石龍子)。圈養鳥通常吃鸚鵡混合糧,包含各類種子、堅果、乾果和蔬菜。還需要為它們提供許多新鮮蔬菜、水果和樹枝(帶葉子),供它們咀嚼和娛樂。

保護現狀[編輯]

大白鳳頭鸚鵡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為瀕危物種[4]由於籠養鳥貿易和棲息地破壞,野鳥數量已經減少。其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清單的附錄二,通過限制野生捕獲鳥類的進出口被給予保護。國際鳥盟表示,1991年,印尼政府發佈的捕獲配額「在某些地方超出了18倍」,捕獵者從野外捕獲了至少6,600隻大白鳳頭鸚鵡,儘管近年來從野外捕獲的數量和佔整個種群的比例都有所下降。[4]印尼非政府組織ProFauna在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支持下的調查表明,大量的野生大白鳳頭鸚鵡交易仍在發生。2007年,在哈馬黑拉島北部有200多隻野生大白鳳頭鸚鵡被捕獲。[5]哈馬黑拉島捕獲的鸚鵡(大白鳳頭鸚鵡、喋喋吸蜜鸚鵡英語Chattering lory紫頸吸蜜鸚鵡英語Violet-necked lory折衷鸚鵡)中,約40%被走私到菲律賓,60%在印尼本國交易,特別是通過泗水雅加達的鳥類市場。[5]

非法交易保護鸚鵡違反了印度尼西亞1990年第5號法案(關於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保護的野生動物法)。[6]

飼養[編輯]

大白鳳頭鸚鵡被當作寵物飼養,因為它們非常親切,與人類關係密切,還有着美麗的外表。[7]它們喜歡依偎在人身上,尤其是和主人或飼養員,故常被稱為「魔術貼鳥」。不習慣大白鳳頭鸚鵡依偎行為的人可能會感到奇怪,因為大多數其他鸚鵡不會像這樣。雖然它們能夠模仿基本的人類語言,但並不被認為是鸚鵡中最能學舌的。它們常被用於動物園和遊樂園的活體動物表演,因為它們天生精通雜技且易於訓練,具有高度的社會性和高智商。

飼養鳳頭鸚鵡存在一定挑戰。它們比許多鸚鵡更吵鬧,可能會非常依賴人類的陪伴,再加上壽命長和經常被誤解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它們的喙很強壯,能輕易咬開核桃或咬傷手指。它們有「戰鬥或逃跑」的群居心理,通常更喜歡飛離危險。如果被關在沒有逃生通道的籠子裏,它們可能會感到壓力,這通常會導致啄羽行為(就像許多寵物鳥一樣)。它們會產生大量羽粉,可能會對有呼吸道疾病或過敏症的人造成影響。[7]

和其他鳳頭鸚鵡一樣,大白鳳頭鸚鵡可以學習大量的單詞,並且能夠用所學的單詞造出簡單的句子。

寵物鸚鵡在接受訓練、或當有什麼東西引起它們的興趣時(比如新玩具或新面孔)會豎起它們的頭冠。

由於許多人沒有為鳳頭鸚鵡提供合適的食物,因此圈養鳥很容易出現健康問題。種子糧提供的營養很少(大部分是脂肪),被認為類似於人類的垃圾食品。各種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在許多好的寵物店可以買到的滋養丸更為合適。病鳥會自然地試圖隱藏它的健康問題。據觀察,在野外的鳥群會趕走不健康的鳥,因為害怕引來捕食者。鳥類愛好者和獸醫經常引用的一個經驗法則是:「如果這隻鳥看起來病了,它很可能病得非常非常重,甚至可能瀕臨死亡」。無論是預防疾病,還是發生重大疾病或外傷時的護理,都需要合格的鳥類獸醫。

鳳頭鸚鵡生病的症狀可能包括流眼淚、行為呆滯、糞便顏色異常(表明消化道可能有血)、睡眠時間過長、翅膀下垂、睡覺時尾巴晃動(表明呼吸困難)、睡在籠子底部(鳥類天然喜歡呆在高處的棲木上),行為突然改變或異常,啄羽,咬自己,體重突然下降或增加以及食慾下降等等。

歷史[編輯]

唐朝時,它們在中國相當受歡迎,繼而影響了「觀音與白鸚鵡」這一描繪。

圖片[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Cacatua alb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3. [26 November 2013]. 
  2. ^ Foley, William A. Palmer, Bill , 編. The languages of Northwest New Guinea. The World of Linguistics 4. Berlin: De Gruyter Mouton. 2018: 433–568. ISBN 978-3-11-028642-7. 
  3. ^ Alderton, David. The Ultimate Encyclopedia of Caged and Aviary Birds. London, England: Hermes House. 2003: 204. ISBN 1-84309-164-X. 
  4. ^ 4.0 4.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1) Species factsheet: Cacatua alba.. Birdlife International. [6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5. ^ 5.0 5.1 ProFauna Indonesia (2008).
  6. ^ Indonesia Ministry of Forestry 1990. 
  7. ^ 7.0 7.1 Umbrella Cockatoo Personality, Food & Care – Pet Birds by Lafeber Co. [202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0). 

延伸閱讀[編輯]

  •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 Volume 4 ("Cacatuidae"): Sandgrouse to Cuckoos. 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Lynx Edicions. ISBN 84-87334-22-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