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引力波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引力波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5年5月8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14年4月14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基礎條目 引力波屬於維基百科自然科學主題物理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天文專題 (獲評優良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天文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天文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物理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物理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物理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Untitled[編輯]

    既然引力波的條目是重定向,建議將本條目移動到那裡。--Isnow 20:21 2006年1月19日 (UTC)

    2012年朱木塘農民伍朝元一句「光變空」(重力波)[編輯]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2014年3月17日,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宣佈利用BICEP2探測器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直接觀測到重力波的效應,並且取得了第一幅原始宇宙重力波的直接圖像,這為宇宙暴脹大爆炸理論提供了強烈的證據。

    「直接觀測到重力波的效應」?觀測到的是"ripple of space"而不是"gravitational wave",只能是間接證據吧?「並且取得了第一幅原始宇宙重力波的直接圖像[來源請求]」。另外雖然這是重大的發現,現在說是「強烈的證據」恐怕尚早,就像希格斯玻色子(2012年宣布初步發現,2013年確認)那樣。
    英文版這裡寫的準確一些:

    On 17 March 2014, astronomers at the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announced the apparent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which, if confirmed, may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for inflation and the Big Bang.

    另外雖然沒發現問題,請把「引力波的輻射」和「引力波的能量」的兩節最後的結論補上來源。--HNAKXR5092014年4月11日 (五) 12:55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編輯]

    重力波 (相對論)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物理學,提名人:春日クリス 敲敲 2015年5月1日 (五) 22:21 (UTC)[回覆]

    投票期:2015年5月1日 (五) 22:21 (UTC) 至 2015年5月8日 (五) 22:21 (UTC)
    13支持,1反對,入選。--59.39.125.240留言2015年5月9日 (六) 01:59 (UTC)[回覆]

    對條目深度的質疑[編輯]

    「如果有這樣的章節,要麼就要改寫得一般讀者能看懂,要麼就不要寫。」 真有意思,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這種對別人做事指手畫腳的。可能是我比一般讀者水平低,英文維基上所有bachelor級別以上的高等數學我都看不懂,很多高等的物理理論我也不懂,化學生物之類的就更不用提了。為了不傷我這種腦殘人士的自尊,是不是這些專業內容也應該統統不寫?還是說你比一般讀者高級,有權力教育別人哪些該寫哪些不該寫?這幾年中文維基水平或許是有長進,但妄想自己一言九鼎、充滿各種幻覺的奇葩似乎也多了不少。P.S.每天辛苦翻牆,你家土共知道嗎LOL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16年2月11日 (四) 19:29 (UTC)[回覆]

    細節 backup[編輯]

    LIGO位於漢福德(H1)及利文斯頓(L1)的兩架干涉儀於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GW150914。圖中的時間相對於該日的09:50:45(UTC)。圖中第一行為兩架干涉儀的實驗探測曲線。第二行的實線為利用從GW150914探測結果中獲取的參數對系統進行相對論數值計算的擬合曲線;深灰線為利用雙黑洞模型擬合的結果;淺灰線為利用正弦高斯波包進行線性疊加結果。這些理論擬合曲線的交疊度達到94%。第三行為實驗曲線減去相對論數值計算擬合曲線後的殘值情況。最下一行為探測結果的時間-頻率表示,展示了信號頻率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照理來說可放在參考資料?--Kanashimi留言2016年2月13日 (六) 05:12 (UTC)[回覆]
    @Kanashimi該部分是有關GW150914具體探測結果的細節,原來是在GW150914條目尚未建設完善時加入的,目前相關條目已經基本穩定,且該細節在相關條目中已有反應,但相對於「重力波 (相對論)」這個條目而言這個細節已顯得有些累贅,所以做了簡化處理,如果閣下覺得有必要再行列入條目內,可做恢復。--W留言2016年2月16日 (二) 07:24 (UTC)[回覆]
    放那邊就好了。Kanashimi留言2016年2月16日 (二) 09:44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重力波 (相對論)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6月20日 (三) 01:38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重力波 (相對論)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8月8日 (三) 04:36 (UTC)[回覆]

    爭議[編輯]

    這一段全部是我剛才寫的。讀了我寫的爭議一段,前面的還有必要讀嗎?呵呵。祖正石

    劇透一下 本人已經完成了文中的第一步 祖正石留言2020年5月3日 (日) 15:12 (UTC)[回覆]

    根本不存在的"引力波"復旦大學卻給它個「復旦-中植科學獎」[編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77436.html --DanielZu留言2020年9月8日 (二) 20:49 (UTC)[回覆]

    英文維基百科禁止討論引力波不存在,這裡迄今為止還可以。--DanielZu留言2020年9月8日 (二) 21:05 (UTC)[回覆]

    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編輯]

    就在太陽系的太陽,為什麼這麼大?你們不必去寫黑洞什麼的了,廣義相對論超不出太陽系的。--DanielZu留言2020年9月12日 (六) 22:4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