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海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01:b400:e4f4:1ba8:64f9:56c:eb52:e49a留言2020年8月21日 (五) 12:1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阮海臣越南语Nguyễn Hải Thần阮海臣;1869年—1959年)曾化名武海秋越南语Vũ Hải Thu武海秋),越南政治家、独立运动家。

阮海臣出生在河东省常信县(今河内市常信县)。1905年,离开越南,参加潘佩珠领导的东游运动。1912年,加入潘佩珠的越南光复会,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成为该组织在中国的一名代表以及重要军事领导人。

1925年潘佩珠被捕后,光复会解散。1926年起,阮海臣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事务股长、政治教官。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随军到武汉。1942年10月1日,阮海臣与张佩公严继祖武鸿卿等人在柳州成立越南革命同盟会,阮海臣被推举为越革的常务委员和秘书组组长。他与不少中国官员、越南革命家的关系密切。胡志明在中国广西被扣押,阮海臣通过自己与蒋中正的良好关系游说蒋中正,最终蒋中正下令将胡志明释放;胡志明后来率越南共产党加入了越革。不过,由于越革各方势力的争权夺利,该政党的活动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945年,胡志明率领越盟发动八月革命,推翻保大帝,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9月,日本投降,中华民国国军进入越南境内接受日军投降。阮海臣率越革骨干成员,随中国国军回到越南。四面受敌的越盟被迫同意成立联合政府。翌年1月1日,胡志明被推举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阮海臣则被选举为副主席,成为少数几个加入该政府的非共产主义政党领袖。同年,法国殖民势力再度回到越南,中国国军被迫撤离。失去靠山的阮海臣和其他一些越革骨干成员一起,经中国大使馆逃往南京避难。1959年,病逝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