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15日 (二) 17:57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陶碗
明朝雕刻碗

是比较深的圓形容器,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但有时也视为艺术品,碗因為其體積較小而可用手端盛。

上阔下窄的形态,放在平地上是不稳定的,据此考古学家推测,古人对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内的。

它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過可追溯自古代的泥製容器,有陶瓷壓克力玻璃琉璃椰子等材料,製作精美的骨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愛。

碗公

是比飯碗還要大的碗,飯桌上一般是用來裝湯,但也是方便大食量者一次盛飯就足矣的飯碗[1]

参见

參考資料

  1. ^ 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碗公.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碗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