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天路

坐标22°26′22″N 113°59′56″E / 22.4394171°N 113.9990215°E / 22.4394171; 113.999021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eikan Tunnel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16日 (三) 04:03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Hung Tin Road
洪天路
洪天路
道路長度[convert: 無效數字]
车速限制50-70公里每小時
车道数4-6線,双程行車
地點香港新界西
起點屏廈路
終點天水圍西交匯處
建造
动工1984年5月1日
通車1988年

洪天路(英語:Hung Tin Road),位於香港元朗區西部,顧名思義,接駁洪水橋及天水圍,全段連接元朗公路之天水圍西交匯處及天影路、屏廈路。

歷史

洪天路是配合天水圍新市鎮而興建的道路之一,於1984年5月1日批准興建。[1]

早期路段由青山公路-洪水橋段連接至屏廈路657線早於1989年7月5日已改經洪天路;洪水橋車廠洪天路緊急月台也是早期投入服務的設施。64M69M線在投入服務時也途經洪天路,直至大欖隧道通車為止。

1995年,洪天路擴建部份,即連接元朗公路的高架道路竣工。九龍巴士69X線、過海隧巴967969N969線在改經朗天路前使用該高架道路,現在則有過海隧巴969B樂湖居班次)、969X線和嶼巴B2P線使用。

為配合天水圍北發展計劃,政府再加建高架道路,連接洪天路及天影路,直達天水圍北。過海隧道巴士967線來回程及其支線967X往港島方向於開辦初期曾途經該高架道路,但已於2005年10月1日起改經朗天路,自此一直沒有專營巴士使用該高架道路,直至2016年7月25日龍運巴士A37線開辦才再有專營巴士途經。

交匯道路

使用情況

使用洪天路的巴士路線可分為三大類:

天水圍新市鎮落成以前,由洪水橋來往沙洲里村及現時之天盛苑一帶須繞經田廈路屏廈路(即657於更改總站至洪水橋初時的行車路線),而洪天路提供了毋須繞經屏山,直接來往洪水橋天水圍的途徑。

首條途經洪天路來往洪水橋天水圍的巴士路線為657,於1989年改經,但只限單向途經,直到2003年K75P投入服務才提供相若的回程服務。而因應天水圍新市鎮落成而開辦的64M69M269B及653線亦途經洪天路,當中前兩者來回途經,而後兩者只限南行途經。

以上路線之中,653線作為輕鐵落成前的先頭部隊,已因應輕鐵延伸至天瑞而取消,269B則被不經洪水橋的69X線取代,而64M69M亦於大欖隧道通車時改行朗天路來往元朗公路,之後幾年間完全沒有任何巴士路線特快由天水圍前往洪水橋,而石埗村南行站亦一度荒廢,直到2003年西鐵通車前,K75P開辦才重新有巴士路線由天水圍經洪天路特快前往洪水橋並使用石埗村南行站,但只限繁忙時間服務,而全日特快服務要事隔18年,直到2016年K75A投入服務才恢復。

田廈路擴闊工程期間,53北行改經洪水橋田心路及洪天路前往天水圍,並於石埗村設站。

現時這類路線包括有K75K75AK75PK75SA37線,當中A37線會直行天影路,而各港鐵巴士路線及276P則會轉入屏廈路以前往天水圍站

洪天路連接元朗公路的延長段於1995年通車,69X隨即由朗天路改行洪天路,但已於大欖隧道通車時改回行經朗天路。而969967線投入服務初期亦是途經洪天路來往元朗公路及天水圍,但兩者亦相繼改行朗天路,只剩下部分特別班次(包括969B969X)仍行走洪天路。

現時途經洪天路來往天水圍元朗公路的路線包括有969B969XB2PB2X,而由洪水橋經洪天路前往元朗公路的路線則只有261P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