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蘇聯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18日 (五) 15:41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蘇聯文化在共69年的蘇聯歷史中,經歷了數個階段。它來自於15個加盟共和國,雖然其中大多數是俄羅斯人。蘇聯雖然支持文化機構,但有非常嚴格的審查制度。

歷史

列寧時代

共產主義使得1918到1929的藝術和藝術家,不斷以各種不同的風格摸索,想找到一種獨特的「蘇維埃式藝術」。

起初,藝術家和作家擁有許多自由,但很多人最後都逃離了俄羅斯,因為他們反對布爾什維克政府。列寧是一個守舊的藝術人,他很討厭新的「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並希望藝術能保持傳統,但他沒有阻礙未來主義在俄羅斯的散播。列寧表示他的支持,並希望群眾多接觸藝術。他把許多私人藝術收藏收歸國有,並在莫斯科成立了新西方藝術博物館。列寧希望可以完整掌控整個藝術系統,並任命了Izo-Narkompros來控管。二月革命後不久很快又爆發了proletkult運動。它的成員希望藝術能獲得民眾的支持,並鼓勵民眾參與藝術。於是許多藝術工作室在各個城市成立。

政府對這些趨勢採取寬容的態度,只要他們不刻意敵視政府。藝術和文學方面,暴增了許多實驗性的學校。共產主義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在這時相當活躍,但許多其他作家的作品(凡是內容與社會主義不相干的)都被刻意壓制。電影,作為一種影響廣大群眾及文盲的方式,許多攝影師得到了國家的鼓勵。如謝爾蓋·愛森斯坦的最佳作品就來自這時期。

史達林時代

蘇聯晚期

相關條目

參考和進一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