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观赏植物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4日 (日) 00:39 →‎top:​ {{Incomplete}}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女性主义伴随着近代革命开始于20世纪。在中国女性主义与社会主义和阶级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的中国女权史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女性主义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地从生物学方面评论“男性”和“女性”。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重视“男性”或“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

在20世纪之前,中国妇女被本质上地区别于男性。尽管道家认为代表阴、阳是同等重要的,但妇女仍然被认为处于较低的地位。《易经》写道:“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妇女仅仅是男性的附庸,不被允许参与政治活动。在20世纪初,女性主义在中国萌芽,但由于封建思想依然严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

中国20世纪早期女性主义者何震(日期不确定)

中国的女权运动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中的妇女们是现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群体之一。她们心中已经有了通往胜利的武器,她们已经发现了成功的道路……

J.贝尔登, 1946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的妇女利益团体活动愈发活跃。然而政府却一贯认为女权问题是次要的(首先被考虑的是阶级问题)。同时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政府没能很好解释“平等”,而仅仅是简单地按照男性的标准对待妇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女性权益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随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号召妇女参加社会劳动,领导人大力宣扬女性权益,并提供公有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女性权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女权实践

改革开放后

妇女研究

一般认为,李小江是中国妇女研究的开创者。她的文章《人类进步与妇女解放》 (1983) 是中国刊登的第一篇妇女研究论文。两年后,中国妇女研究会成立。

中华女子学院提供了妇女研究的专项课程,并出版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出版物。

《半边天》等电视节目提供了广大群众对于妇女问题的关切[1],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也让更多群众注意到性别平等的议题。

个人的女权运动

近年较引人注目的有“女权五姐妹”。[2]2015年3月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夕,五名中国女权主义活动人士因寻衅滋事控罪被拘捕:李婷婷(昵称:麦子)、韦婷婷郑楚然(昵称:大兔)、武嵘嵘和王曼。

她们被称为“女权五姐妹”。她们呼吁反对家庭暴力,抗议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还通过行为艺术为中国同性恋者争取权益。

被捕前,她们正筹备抗议公共交通场所针对女性的性骚扰。5名女权活动人士被拘押的事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英、美、欧盟多名官员和政界人士均对中国当局的做法提出批评。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鲍尔及夫人萨曼莎·鲍尔等都呼吁释放她们。英国外交部对事件表示“严重关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则表示,此事属于中国内部事务,中方希望各国尊重中国的司法主权和独立[3]

李婷婷和郑楚然分别入选“BBC巾帼百名2015”[4]和“BBC巾帼百名2016”[5]

女性主义非政府组织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是一个位于北京的民间组织,由女权主义者吕频创立,以“女权之声”在微博等媒体平台上活跃。[6] 除了时而被禁言之外[7],其他自媒体曾对于其女性主义宣传进行抹黑,虚构其支持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谣言。[8]2018年3月,在中国#Metoo运动(“米兔”运动)在中国被发起时,微博、微信公众号“女权之声”被中国互联网全网封号[9]

“女童保护”是一个公益性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妇女儿童受性侵害的现象。[10]

网络女性主义

网络女性主义是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网络文化传播平台,为人们打破地域、种族、文化的藩篱,重新定位一种区别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新女性主义形式。

由署名王蜂、宫宏博的两作者,于2011年编写的公益宣传册《醒来的女性》在网络上流传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文最初在“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网站上发表,后因该网站缺乏维护,目前文章来源与作者联系方式已不可考。[11][12]

和国际上的网络女性主义者相似,中国网络女权主义者的活动范围一般在微博、知乎、百度贴吧等影响力较大的商业自媒体平台上。

参见

外部链接

  1. ^ 中国女性电视节目发展三阶段. news.xinhuanet.com.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1). 
  2. ^ 发自香港, 梓鹏 Bbc中文网记者. “女权五姐妹”之李婷婷:我现在很“温和”. BBC 中文网.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2). 
  3. ^ 中文网, BBC. 美国和人权组织谴责中国打压女权活动人士. BBC 中文网.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5). 
  4. ^ 中文网, BBC. BBC推出2015年“巾帼百名”系列节目. BBC 中文网.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6). 
  5. ^ 中文网, BBC. 哪些亚洲女性入选BBC“巾帼百名”2016?. BBC 中文网.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8). 
  6. ^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 女声网:主办方介绍. 2011-05-19 [2017-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9). 
  7. ^ 中国“女权之声”微博遭禁言封杀_中国-多维新闻网. china.dwnews.com.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8. ^ 端传媒|微博禁言到“清真圣母”,体制内外如何围剿中国女权 -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时代. 2017-03-30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5) (中文(简体)). 
  9.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MeToo席卷全球 中国女权却被噤声 | DW | 22.06.2018. DW.COM.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中文(中国大陆)). 
  10. ^ “女童保护”2016年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全文). gongyi.ifeng.com.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5). 
  11. ^ 女权主义小册子:《醒来的女性》. www.douban.com.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4) (中文(简体)). 
  12. ^ 社会性别与发展网. www.china-gad.org.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